分享

魏书生 陶继新|开发潜能:记忆潜能,及早开发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09

·做一个优秀的家长·系列二十四·

陶继新:孩子出生之后,便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但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还在“生于毫末”的时候,便大多遭到了家长虽善意却无情地伐斫,实际上在生命起始阶段与成长的最佳时期,孩子便被斩断了生成“合抱之木”的很多智慧链条。于是,这种潜能与智慧美质被投入沉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便走向死寂与消亡。

其实,家长稍加观察,是可以发现孩子的潜能的。比如小孩子的听力是远远超越大人的,他们的记忆力也是远远超越大人的。《学记》上说:“时过然后学,则勤苦难成。”错过了适当的学习时间,即使非常刻苦努力,也是很难有大成就的。所以我们的古人是很伟大的,他们很早就发现了这一潜能规律。他们让孩子小时候背诵艰涩难懂的经典文字,在他的大脑最好用的时候,不断地给予强烈的刺激,形成很强的记忆能力。如果这时候不开发它,大了就开发不出来了。想想我们大人背记一段东西的辛苦就会深有体会。

犹太人在谈家庭教育时曾说过:给予什么就形成什么。婴儿从生下来那天开始就像吸入空气一样在吸收着知识,这个时候就应该把知识与空气一同给予他。只有这样,他的成长才是健全与完善的。任何事物对两三岁的孩子而言都没有难易之分。“这对幼儿太难了,还没有必要让他去记。”这完全是大人的错觉。其实对幼儿而言,根本不存在一件因为难而记不住的事情。

昨天晚上,我大女儿的孩子轩轩非要给我背《大学》不可,我说我连续背了很长时间了,还没办法一气背下来。可她才接触没多少时日,就从头到尾,不多时就全背下来了,我感觉她几乎是不用思考就汩汩而出了。而我们成人背诵,一般是背着前一句,同时会不自觉地想着后一句是什么,才能让自己连贯起来。而她背起来就像相声演员说绕口令一样的熟练。而且当我问她累不累时。她笑着说:“太简单了!不累!

脑科学的研究证明:正常人一生出来,大脑就有1000亿个脑细胞或称神经元,它们彼此孤立,就像一根光秃秃的树干。当受到周围环境的大量信息刺激时,每根神经元发育成许多树枝状的树突,互相联结。对正常人而言,每根脑神经元可生出几千根树突。当给大脑以最优质、最复杂的信息时,每根神经元最多可生出两万多根树突,这时,其智力就会超出常人。这些树突通过“突触”接通,就会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网络越复杂,大脑的功能就越好,人的智力就越高,学习高深的知识就会很容易、处理复杂问题时就会很轻松。突触的形成,主要靠感官经验的刺激。在3—4岁以前是大脑发育最敏感的时期,大脑的突触数目甚至可达到成年人的两倍,一直到7—8岁,脑发育才基本定型,其细胞构建和神经纤维的联系大致(80%)接近成年人,到了11—13岁以后,大脑神经网络开始调整,只保留受外界信息刺激频繁的、联系紧密的那些突触。因此,要使孩子变得聪明,关键是要在孩子大脑发育的敏感期让孩子反复地接触最优质的信息。让孩子反复诵读优美的经典作品,是使大脑神经元得到最优质、最复杂刺激的最佳选择。

由此可见,孩子的记忆潜能是巨大的。如果在小时候让他大量地记忆一些最经典的东西,对他一生太有用了。浙江省杭州富阳永兴学校有个特级教师,叫陈琴,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小教学时就久负盛名了。她率先把经典“素读”的理念引入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探索出一套将现行教材与经典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创设了能被移植的经典“素读”课程。在新加坡及包括中国香港在内的全国各地讲课、报告数百场,被一些教育局、学校聘为课程指导教师。她的学生经六年的经典“素读”训练后,个个都能达到“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万千言”的教学目标,《声律启蒙》《大学》《中庸》《庄子》《论语》《老子》《飞鸟集》等古今中外的许多经典名篇全都滚瓜烂熟。此外,她能让所有的学生在吟诵法的熏陶下,熟背四百多首古诗词,被媒介誉为“百年来成功实现经典课程化教学第一人”。

陈琴的学生并非个个天才,可是,却可以让天才学生望洋兴叹。这难道不正说明所有的孩子都是有丰富的潜能的吗?而其他接受课标学习的孩子六年毕业后,与这些孩子相差的岂止毫厘啊?

我很赞同陈琴老师的做法。我觉得,为了让生命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应当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多读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作品,并多元吸收文化营养。苏东坡之所以能在任何困难环境中都保持一种乐而忘忧的伟大情怀,成为世人敬仰的文学大师,就因为他从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中吸取了营养,并内化成为一种属于苏氏思想性格的美质。苏东坡的这种文化积累与思想升华,正源自他小时候对中国经典文化的多元吸纳。

学习古代文化,对文意的理解与诠释固然不可或缺,读好、背会更为关键。可惜目前的中小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学习还多是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傅璇琮曾结合自己的经历讲过这样一段话:“加强对古典文学名篇的阅读和记忆是尤为重要的。我小的时候,也曾在父亲和老师的强迫下背诵了一些还不能理解的古文,虽然当时不得要领,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却发现那些东西已渐渐内化为自身的修养,成为思想的精髓。

老舍的儿子舒乙先生也说,北京圣陶实验学校七八岁的孩子对《论语》、《诗经》等古代文化经典作品都能背得滚瓜烂熟,虽然当时并不理解其中的意思,但到了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自己就慢慢地理解其中字词的意思了。他说,等到他们年纪大了以后,孩提时代在课本上学过的东西很多都忘记了,但唯独背诵过的一些古诗词耳熟能详,由此内化而成的自身的思想、性格与修养,更是如影随形般地跟随人的一生。

中国古人数千年的学习都很注重朗读与背诵。现在将这种方法拿来为我所用,似乎有点不合时宜的“落伍”,也同当今教育上极力主张的求新求变与让学生多思多想背道而驰。但我们不能只看表面。中国古代几乎每一个时代都产生了让世界瞩目的大思想家、文学家。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孙子、屈原,到清朝的大文学家曹雪芹,无一不是世界级的大师。他们用的就是最“笨”的方法——朗读与背诵。另外,古人学习讲求“取法乎上”,学生起始阶段学的是“四书”、“五经”等高层次的文化经典。古时候一开始就让学子去背诵,现在有些老师开始就要学生去“创造”;古时候强调文化积淀,现在则空喊创新。什么文化积淀,什么厚积薄发,在“现代教育”中似乎都重视不够。如是以往,休说诺贝尔奖与中国无缘,大思想家、文学家难以诞生,就是产生有点名气的大学问家也难乎其难了。一味刻意地逐新求异,丢失的不仅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更是自己的个性和中国文化学习的本质东西。朗读与背诵这一最简单、也是最奏效的学习古代文化的方法,千万不要再将其视作污水般泼掉了!我希望现在的中小学生一定要沉下心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多读多背一些古代经典作品。这会对一生都有好处。家长们如果能够认识到经典的妙处,也一定要多让自己的孩子背一些,为他的未来成长打下坚实的地基。

经典的东西为什么能叫经典,就是因为它是历经了时间和空间的考验,被证明是对人类有好处的东西,才被留传下来。多背这些好东西,懂得这些千古不移的真理和规律,就等于在不断强化孩子头脑里那些真善美的脑神经啊。

我还了解一位非常有国学功底的家教专家,叫蔡笑晚。他写的几本家教书在中国都极为畅销,其中第一本叫《我的事业是父亲》。他有六个孩子:五个博士,一个硕士。他在教育孩子的品德和学习方面,就大量借助了经典的力量。而且他还给自己的孩子们起了带“子”的别名,以此激励孩子向古圣先贤们学习。

蔡老师的成功家教,很值得家长们借鉴。他的几个孩子小学多是在农村上的。他全家都在城市,为什么孩子在农村上学呢?因为城市有相关的规定要求,不到入学年龄不让上学。而他的孩子都从小在家接受了自学训练,基本四五岁都已掌握了小学初年级的知识。蔡老师有一个理论,早上学,结合自学不断跳级,尽早进入大学门槛。可城市里没有小学接收他的孩子,他只能到农村找能接收他的孩子的学校就读。他认为,学习的要义,要把知识架构搞清楚,成绩不要求顶尖,过得去、知识掌握了就行。但一定要尽早考入大学,因为大学才是真正学习的开始,而且要尽力往高处、深处上,全力进入知识的塔尖,为国家、为世界贡献自己的才智。他的小女儿28岁已经是哈佛的博士生导师,在很多人还在读博士的时候,她已经在教比她还大的博士了。通过早上学、跳级等,浓缩了学习时间,无异于拉长了生命。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他一直引导孩子排除一切干扰。他说:“当其他的父母把3岁以内的幼儿期看成是无知的蒙昧阶段,让孩子最宝贵的智力开发期白白流逝过去时,我们却认为孺子可教,尽早地开始了早期教育。当其他父母把5岁左右的孩子托付给不懂教育的人或者进入不正规的幼儿班而让孩子染上许多不良习惯时,我们在策划如何让孩子早读。当其他父母发现孩子智力不俗,满足于各种比赛获得的优胜奖状时,我们却在策划如何利用优势,争取时间,让孩子进行跳级或读少年班。当其他父母发现孩子很优秀,拼命地给孩子到处宣扬、预支鲜花,徒然增加孩子心理压力时,我们却尽量让孩子不露锋芒,保持平静,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轻松地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发展自己。当其他父母把考上大学作为孩子的最后胜利而感到心满意足、松一口气时,我们正在鼓励孩子说考上大学是求学的真正开始。”正是因为他对于潜能、对于学习有如此清醒的认知,才使他培养出了五个博士,一个硕士。被称为“神奇家教”。但他一直说,我这六个孩子,没有一个是超常能力的孩子,都和普通的孩子是一模一样的。所以他的家教方法是普适的。

所以,一方面要相信潜能;另一方面要排除干扰,才能创造奇迹。

魏书生:对,只要相信人的无限潜能,我们都可以创造出无数的潜能开发的方法。而且就算自己想不出太多方法,也有很多这方面的先行者的方法可以借鉴。同时,要想让孩子排除干扰,家长的抗干扰能力首先要强。首先自己就不要受消极信息的影响,不要让自己满足于低层的欲求,而是多训练自己和孩子那积极向上的脑神经。

陶继新:真正有眼光的家长,都很关注孩子潜力的开发,孩子有着无穷无尽的潜能啊!大脑真是深广不可测啊,心理脑科研究发现,人到80岁的时候,脑细胞会大量死亡,但是它的再生量却远远超过死亡量,它还在增长。所以,人到老年,也是有潜能可挖的。对大脑这个系统一旦研究透了,我觉得将会创造巨大的奇迹。现在就是考虑怎么有效地来开发我们孩子的潜力,一旦开发出以后,他自己也有了自信。

潜能开发有很多方法,现在有很多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比如我们常听说的右脑开发理论,就认为人们的右脑中潜藏着巨大的能力,比如全相记忆能力、超高速阅读能力、直觉感知能力,等等。

去年我到山东省肥城白庄矿学校采访,校长邱绪岩对我说:“陶老师,我搞了一个右脑开发实验。您可以给他们说20个成语,您只说一遍,他们就能给您复述出来。”结果就叫来了20个孩子,有初中生,也有小学生。我们当时一共去了8个人,8个人一人给他们出了两三个成语。全写出来以后让我给他们念,我念的时候,他们在那里静静地听。我将这20个成语读完一遍后,就有一个女孩给我背诵了一遍,准确无误,一个词也没错。第二个女孩更厉害,她说:“陶老师,您说第几个我都知道。我倒着背也一样。”我说:“能这么厉害吗?”我随机选了几个一问,她回答得完全正确,接着倒着顺序抽查也是一样正确无误。这个潜力一旦开发出来,他们在背诵英语,背诵中文,背诵历史、地理等各个方面的知识,都会很快。一个小女孩跟我说:“陶老师,我现在背诵英语,速度远远超越没经过右脑开发训练的学生。”这个问题真的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话题。这将大大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率。

魏书生:我在教学期间,常带着学生做一分钟注意力体操,进行无规则数字板练习,一分钟读背训练等,都是缘于右脑开发理论的启发。效果非常好,对于孩子增强注意力、加强记忆力很有好处。

陶继新:开发右脑也好,开发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好,都应当成为家长关注的大问题。从小开发了这种潜能,这种潜能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地扩大,从而让人生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魏书生:是啊,小孩子记忆力好,及早开发,对于他们一生的成长,都是大有益处的。

详见

《做一个优秀的家长——魏书生与陶继新的家教智慧》

- 魏书生   陶继新  著 -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