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东晋豪门王羲之 的新时代(上) 三国归晋,书法史上到了惊天动地的时代。此前研究的全是碑,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是流传最早的墨迹法帖,线条力度弹性很强,从隶书演变而来,处于章草向近草过渡时期,隶书成分少了。两汉时期可以说书法走像庶民化的第一次浪潮,现在要从平民返回到将相士族大贵族阶层手中。只要查一下两晋时期书法家的身份就清楚知道。豪门大族中产生的士大夫文化,崇尚老庄,喜欢清谈。 西晋·陆机《平复帖》 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就是东晋时代的两个大家族。王羲之是王谢大族闲逸优越子弟,他信奉道教,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尚清逸,是典型的士大夫。他的名士气质是他的社会环境地位决定的,在豪门家族中王羲之的个人素养一定很高,所处在将相名流之中,自己也一度为官,受贵族教育,他又必然对个人主体的素质修养风度学识性格有着第一流的追求,其书翰尺牍间的风流蕴藉真足以刻画出其音容笑貌,王羲之代表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明·文征明 《兰亭修禊图》(局部) 关于王羲之对书法艺术的贡献: 第一,把隶、章草书揉合为行书,并把它在艺术上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境界。有关兰亭序的真伪世间争议很多,从其本身在技法上的成熟程度看值得怀疑,很难作为大王书法,王羲之传本墨迹有些偏隶,有些偏草。当时书法要做到书写的快捷方便比较容易,而将正处在演变过程中的字体清晰规范标准化却不太容易做到。 冯承素钩摹王羲之《兰亭序》 第二,把书法最重要的元素线条丰富起来了,他的点画、撇捺、细微技巧繁多,提按顿挫、绞转行笔的角度、方向、节奏、力度,空间等以一种随机的态度出之,显得生动自然,又十分尊崇线条自身的法则,动辄有据,无懈滞败笔,舒卷自如的书卷气扑面而来。 《何如帖》《奉橘帖》唐人摹本 《奉橘帖》虽聊聊数字,但各各不同。有的方折,峻棱毕现;有的圆转,圭角不露,视若轻盈,实则厚实,墨色湛润,神闲态浓,中锋、侧锋并用。寥寥数字,令人回味无穷。 第三,王羲之王献之这一代人倡导起一种纯粹欣赏风气,这时矇童老叟都对书法有浓厚的兴趣,多投入倒书法欣赏中去。市上买老妇的六角竹扇何为?我想,花五倍的价钱买扇子总不会是去扇炉火,当然是买扇上的书法作品去欣赏,这个扇子一抢而空也说明当时欣赏的风气很普遍,这种风气比起曹操的钉壁玩之更令人感动,因为他表明当时书法欣赏成了一种主动性的要求。为了名家书法不惜斗争分裂,凌夺强抢,少年只得一袖也能够成为完整的书法欣赏,书法欣赏风趣之盛,举国上下只要有文化的人都对书法感兴趣,欣赏成风,有了这样的社会和人文环境,书法走向自觉,自然拥有了极大的便利。 《姨母帖》唐人摹本 “观此一帖,右军亦以古拙胜,知不专尚姿致。” ——清·杨守敬 第四,不满足于书写形式而去追索书法的精神意蕴,晋人尚韵,精神层面得到了重视,工匠式太粗糙生硬的不属同类,缺少书卷气,延伸为风格雄浑姿肆质朴的美,很难归入韵,它追求行云流水般的节奏和挥洒之乐,太成熟圆滑的技巧的也不是属此类,向唐楷可以有法,但很少有人去从中寻求什么韵吧,韵不是标准像,圆熟的无懈可击反而失去韵致,王羲之的尺牍手札,很少有小心翼翼地力求完美无缺,他总是信手挥洒狂放不羁不计工拙,在自然心态中将情绪投射到结构线条的一笔一划中。 《快雪时晴帖》唐人摹本 译文: 羲之顿首: 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 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晋尚清言,虽片言只字亦清,快雪帖首尾廿十四字中,字字非后人所能道,右军之高风雅致,岂专于书邪?” ——明代李日华撰《六研斋二笔》 第五,书法家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家形象出现了。写《说文解字》的许慎不能算书法家,他是一个古文字学家,他整理的是文字不是书法,若论书法家张芝可以称是第一代人物,蔡邕、梁鹄、钟繇可以算是第二代人物,真正作为第一座高峰崛起的书家代表人物是王羲之。王羲之虽然不能说是第一个书法家,但他至少是第一个占据书法艺术高峰的大师,领袖群伦的大师,大师的出现要标志着这门艺术的成熟。历史必然呼唤大师,王羲之就是一代大师,每个时代都有数以万计的人从事艺术,随着时间向前发展,历史必然要淘汰很多相对一般的人,而留下杰出的人,当然有的程度很高,有的程度低,这是艺术方面的原因。此外还有社会方面的原因,有的人社会地位高知名度高,这些也会成为大师存在的条件,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有时候时代的代表人物也许不一定就是艺术成就最高的,但是大师的概念肯定是存在的,只要有社会有组织有艺术阶层就必然有大师,王羲之是书法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我们可以说他是第一代书家群体中最重要的领袖人物,称之为书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