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修复网: 近几年,突发性的土壤污染事件在我国频繁发生。您在论文中也曾提到针对该问题所自主研发的稳定固化剂,请问该试剂的目前研究进展?是否已成熟并投入市场运做?该方法有什么优缺点? 杨洁: 针对突发性土壤污染事件的处理,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快速控制污染物在土壤中横向和纵向的扩散,以最大限度的减小污染事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我们团队研发的药剂主要针对重金属和部分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土壤,以稳定化药剂为主体,添加一定配比的快速固化材料和粘土矿物材料。通过向突发性污染土壤周边加入药剂快速构筑拦截墙,起到稳定污染物并阻挡污染物迁移扩散的作用。 该产品具有污染物稳定化效果好、固化土壤抗压能力强、快速提高固化土壤早期强度、迅速降低固化土壤渗透性等特点。目前,该产品在实验室和中试研究中均取得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其主体材料—稳定化药剂,在很多重金属/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土壤的实际修复工程中已有应用。 实际上,对于突发性土壤污染事件的处理,有效的药剂仅是其重要环节之一,我们还需要有高效的施工装备。对于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横向扩散,我们团队依托863项目自主研发了土壤稳定固化一体化集成设备,该设备采用多螺旋杆钻探的方式向土壤中注入药剂,通过纵向注入药剂和水平移动的方式构筑污染物快速拦截墙。但是,目前尚缺乏控制污染物纵向扩散的施工设备,即在突发性土壤污染区域一定深度的水平方向构筑拦截墙,只能以快速挖掘污染土壤为替代方法。 中国生态修复网: 土壤污染逐渐侵蚀着我们宝贵的土地资源。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土壤污染都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那么国内目前对于土壤污染问题是怎么处理的?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杨洁: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外发达国家在污染场地领域已有成熟的工作方法体系。我国环保部早在2009年就开始组织研究团队着手制定一系列的技术规范和导则,虽然尚未正式颁布,但是其中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在领域内已获得较高的共识度,而且与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工作规程基本一致。目前,国内污染场地工作主要包括场地环境调查、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估、污染场地修复方案制定和修复工程实施,以及修复工程验收后评估等。 其中,场地环境调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调查(即Phase I)是通过查看区域内土地使用历史和现状,企业运营情况,以及周边场地使用情况,从而评估土壤环境受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的环境受损区域,并初步确认可能存在的污染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疑似污染源调查的下一步工作内容。第二阶段(即Phase II)是通过对第一阶段环境调查确认的疑似污染源开展采样和测试分析,确定场地是否存在污染、污染物的种类和污染的程度。该阶段监测又分普查监测和加密监测。第三阶段调查(即Phase III)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场地特征参数和受体暴露参数的调查,该阶段主要是为后续的健康风险评估提供场地基础数据。 经过三阶段的场地环境调查被判定为污染场地的,需要进行健康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在暴露评估和毒性评估的工作基础上,分析污染物通过不同暴露途径,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概率,计算基于风险的修复限值,为后续修复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污染场地经风险评估明确需要修复的,则需要编制修复技术和工程方案,并依据方案实施修复工程。主要包括:场地修复工程方案设计,针对场地污染物种类、污染范围、特点以及修复目标值,提出场地修复的总体方案,并给出技术和工程设计方案,为工程实施提供依据;场地修复工程实施,依据设计文件所确定的工艺方法和修复范围,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完成修复工程。在场地修复工程实施过程还需要配备环境监理和现场技术指导。 最后,是场地修复工程过程跟踪监测和验收监测,由具备相关资质的独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完成,根据相关标准规范和设计文件的要求对修复完毕的场地进行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确认修复工程是否达到竣工验收标准。 |
|
来自: tiansenlin > 《土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