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商隐:我是天才啊,我却偏偏走了一条跟自己相差太远的路

 心中有爱春常在 2017-11-13

第三修习室(ID:woniuniujia)

他的眼光是超越了现实的,代价是:孤独与幻灭!

一开始的诗歌是没有题目的,所以第一个给诗歌起题目的人一定是个天才。当所有的诗歌都有题目了,却偏偏就不给自己的诗歌起题目了,这人要不是才思有限,那他一定是个文学天才,而李商隐就是这方面的天才。

天才的人生路一般都不好走。更何况,当双商比差距太大了,更容易一生坎坷,一路唏嘘。

1

泽底名家,衰门弱族

约822年,晚唐的一天,在一条官道上,一个年将十岁的孩童身穿孝服,手持丹旐,侍奉母亲,带领姐弟,一路悲悲切切,凄凄惶惶地护送着一灵柩走在前往郑州荥阳的回乡路上。

这个少年就是李商隐。

此时,他的父亲刚过世不久,他们急着水陆兼程要把父亲好生运回去故乡安葬,这是他必须做的,也是唯一可走的路。

父亲已经仙去了,他们失去了在外生活的依靠,他们只能回家乡去,少年李商隐这时候也不知道回到家乡后会怎样。

此时,只感觉“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

这是李商隐幼年人生中经历的人生困境。而这,对于他的整个人生境遇来说,仅仅只是开始。

现在的我们是不相信宿命论的。

但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那就是一个人的父母和家庭是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影响的。

李商隐根系陇西李氏。在唐朝,陇西李氏、博陵崔氏、河东裴氏、范阳卢氏等几大家族都是著名的豪门大姓。

但是,李商隐是生活于晚唐了啊,家族已经是“宗绪哀微,簪缨殆歇”了!

更何况,李商隐的家族不但缺少男丁,无人有显著的从政业绩,而且都是体弱早逝。他的曾祖李叔恒,只活了二十九岁,祖父李俌在儿子少年时期也走了,再到李商隐的父亲李嗣五十刚出头,也亡故了。

这可算得上是衰门弱族了。

李嗣希望李商隐能希望改变这个家族的命运,给李商隐起名商隐,取自隐者商山四皓的故事,就可知他的用意了。

所以,他早早给李商隐开蒙了:“五年读经书,七年弄笔砚......”

他知道,“遗子千金,不如一经”——给后代留下千金遗产,还不如教他们学通一部经书,只有这样才有望入仕为官,在那个时代安身立命,更何况,这时候的李商隐家哪里来的千金?

2

学经著文,少年天才

终于到达了家乡荥阳,慢慢地,李商隐家终于安顿下来了。

但是,孤儿寡母的生活是艰难的。

尚未成年的李商隐,上有寡母、俩姐,下有弟,他稚嫩的肩膀要撑起这衰微孤弱的门户,以期为李家恢复元气。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李商隐在这段时间里甚至只能靠为人抄写文书或者舂米稗贩来挣钱养家,这是得有多清寒贫苦!

他能怎么办?只能更加地努力奋斗,用功读书,因为那个年代只有这条路是最有可能改变他的家族命运的!

幸好,有位堂叔是饱学儒生,他不爱功名,却很乐意教导本家子弟。我们也不知道他的具体名字,只知道李商隐叫他“处士叔”。处士叔是个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倾尽所能,把一身才学都教给了本家子弟们。

李商隐学得也不错:“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

还能写出让士子大夫们交头称赞的好文章——《断非圣人事》《让非贤人事》。心胸见识和文才不可小觑!

处士叔的正直耿介、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脾气也深深地影响了李商隐。但是有一点,李商隐一生都没有做到——他不能做到跟“处士叔”那样隐居不出世!

大和三年(829年),“处士叔”以才四十三岁的年纪离开了人世。李商隐其时才十六七岁,怎么办?何去何从?

还是要走读书、应试、登科、入仕、为官这条路啊!

这条路对于他来说太难了,有没有捷径?

有的。在唐代,有一条路叫做:终南捷径。这条路,卢藏用走过,司马承祯走过,李白也走过。

这个少年啊,终究是忍不住想要随大流了。

3

玉阳学仙,却非迷道

唐朝是个非常尊崇道教的时代,没办法,谁叫老子跟皇家一样姓李呢?道士做得好了,还能通官府,上达天听!那会儿,学道的人多得去了,绝对不是跟咱们今天学道教的目的那样,主要是为了养生!

于是,李商隐去了玉阳山学道(学仙),但是没有人说得清楚,道得明白他到底是为了什么。因为他从来没有去应道举,也没有真的出家,也许他就只是听大家说这个好,那就去玩一玩吧,并没有太明确的功利目的,他只是随大流而已。

而且,李商隐是不赞成道教的,不赞成当时有位身为刺史的族叔李褒弃官入道,更反对炼丹服药寻求长生那一套。

李商隐在玉阳山没有得道成仙,倒是因为青春期到了,情愫萌动,他的朦胧诗写作之路开挂了:

水天闲话旧事

月姐曾逢下彩蟾,倾城消息隔重帘。

已闻佩响知腰细,更辨弦声觉指纤。

这写的是对一个女子的难忘记忆,这得有多细腻!玉佩轻响步态美,手指纤细琴艺佳。正值青春期的骚年开始春心荡漾了啊!

那他有没有真的在玉阳山有过一段爱情呢?如果非得从他的朦胧诗里边去猜测,是有的:

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

沦谪千年别帝宸,至今犹谢蕊珠人。

但惊茅许同仙籍,不道刘卢是世亲。

玉检赐书迷凤篆,金华归驾冷龙鳞。

不因杖屦逢周史,徐甲何曾有此身。

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

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

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精帘。

如若我们都没有了解过道教,这里又是别帝宸,蕊珠人,又是玉检、金华、又是凤篆、龙鳞的道家专业名词,还有偷桃又窃药,一个翩翩才俊,写出这样的“蒙太奇”镜头一样的诗!什么意思啊?这两首诗写的真是够曲折隐晦的了,要理解,就像是一个非常艰辛而有趣的探索过程!我们能怎么办?

我们只能肯定,他的朦胧诗之路自此一发不可收拾了!

我们只能猜,但是猜来猜去,会不会都不是李商隐真正经历的,这就只是他青春期对爱情的遐想而已?

谁知道呢?

4

初遇贵人,同学一门

初遇贵人,同学一门

学道似乎也没多大意思了。

于是,李商隐还是离开了道观。尽管在此期间,他还为自己起了个号叫“玉谿生”呢!

他想,在道观还是不适合他的,还是要去寻找另一片广阔的天地搏击一番,光耀家门!

于是,他来到了东都洛阳。

这是一座古老悠久、壮丽雄伟的城池!

他每天拿着自己的几篇得意文章,寻找一切机会求见和拜谒洛阳的贵人名士,既希望得到指点,也希望结交朋友,扩大社交范围,更希望得到赏识揄扬!

这是唐朝士子一贯的自我推介的风气:投文献诗、以文会友、以文求知。而名人高官们也乐此不疲,喜欢与青年文士接触,还可以识拔人才,博得奖掖后进的美名,也为自己增加后续的社会地位的巩固力量。

一天,青年才俊李商隐同学拿着自己的文章去拜访当时的检校兵部尚书。

尚书已经是位年过花甲的老头了,他稍微预览了一下文章,又看看这位经人介绍来的年轻人,唔,是个好青年,有培养的前途!

再经询问李商隐的家世和现状,哟,谈吐不俗,可造之材,亦不免对他的孤苦身世甚为同情。

于是亲切地跟他说:“你写的文章不错,但是似乎这种文体用在现在的社交场合,有点过时

了。”

李商隐一愣:“这可怎生是好?”

“如果你能学会写“四六”(骈文),那你就牛逼了!”老人说。

“可是,我没有学过这个骈文啊!”

“是啊,这就是你的短处,你要多加努力,凭你的资质和基础,应该多加练习后是能学会的。”

李商隐何曾受过如此高地位人的肯定和激励,当下激动得不行!

老人又说:“要不你有空就来我家吧,和我的儿子、侄子们一起研讨研讨、切磋切磋?”

对于当时的李商隐来说,那自然是极好的!

这个老人就是对李商隐的一生影响最大的人——令狐楚!

就这样,令狐楚家的大门,含着微笑向青年李商隐打开了。

之后,一来二去熟悉了,李商隐干脆在他家留宿了,包吃包住包学!与令狐楚的二位公子也日渐黏熟。

令狐楚是何等人物?

自幼学文、颇负才名,写的奏章,连皇帝都能从众多来自于同一个地方的奏章中都能分辨出哪一篇是令狐楚所作,从而给于高度赞扬!

他还曾写过一篇《遗表》从而阻止了因为节度使郑儋暴死而有可能引起的一场兵变!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子恒之言,非虚语也!”

这使得青年李商隐更是热血沸腾,恨不得自己的学识立刻做得名满天下!他曾表达过对令狐楚的感激和对未来的憧憬:

谢书

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

自蒙半夜传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

这年轻的李商隐觉得在令狐楚这里学得了作文绝技,自信前途无量,竟然觉得连王祥那种幸运也无可羡慕了!春风得意之情,跃然纸上!

令狐楚对李商隐也是够上心的,他带他到处去见世面,介绍他认识了自己的好朋友白居易、刘禹锡;甚至让李商隐代笔起草过一些公文信函;他还出钱资助李商隐“随计进京”去参加科举考试……

结识令狐楚,是李商隐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因为与令狐楚的子侄们一起有了同学之谊,这对于李商隐是好事来的,但是随着政治大环境的变化,这些有利条件在后来反而是成了李商隐心灵与行动自由的枷锁,给他带来了无穷的苦恼。

5

屡考屡败,非牛非李

李商隐品学兼优,然而就是这样的优等生,竟然在科举场上三次名落孙山,屡考屡败。

怎么回事?是唐朝的科举太难考了么?那是自然的,“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但好像又不单单是这个问题。

李商隐很不忿,这是上天的不公平啊,凭什么天资一般的令狐公子一考就上了,自己却不行?李商隐的政治觉悟在这个时候是负数!但是,还考不考?还是要考的!

直到837年,李商隐复读第四次科考终于进士及第!

但是还是令狐家打点了后才及第的,而当时的李商隐是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时来运转了!

这一年的冬天,他的大恩人令狐楚过世了,这意味着以后可能会有不同了。如果李商隐除了懂他的诗歌世界,还稍微知晓如何遵从当时的政治规则的话,那就没有后面什么事儿了。

但是他偏没有,因为他就是诗人李商隐啊!

838年,李商隐参加了博学宏辞科考试。这相当于是什么呢?进士及第相当于是进入仕途的初试取得资格,而博学宏辞科考试则相当于是复试,复试通过了,才能正式踏入仕途大门!

然而,我们的李商隐同学再一次失望了,没被录取,因为有人说:“此人不堪!”

当时是晚唐了呀,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哪一个都是晚唐的顽疾。

而李商隐偏偏就被陷入了朋党之争!

从唐宪宗开始,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领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党魁的“李党”在数十年中互相攻讦、争斗不休,最后已经演变成为“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赞成,凡是敌人赞成的我们就反对”,这种朋党之争已经严重危害到了国家朝廷利益了!

恩师令狐楚就是属于“牛党”。

而李商隐在考上进士后娶了李党泾源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为妻。

岳父王茂元为“李党”。

这就尴尬了,那边厢令狐楚才去世不久,李商隐还为他写了墓铭志;这边厢你就娶了敌人的女儿做老婆,这是“忘恩负义”的“无行文人”啊!

可是李商隐说:我冤啊,我既不是“牛党”也不是“李党”,我娶老婆是因为我跟她情投意合啊,我压根就不想参与你们的党派之争,我只想好好读书,好好做官!

......

可是,骚年,你难道不知道有句话叫做:人在江湖飘,一定会挨刀?!

但是李商隐真的是个纯粹诗人,他的立场就是善和美。

会昌年间,李党当政,他没有去因缘攀附;大中年间,李党失势,他对其表示深切明显的同情。

但是无论哪一边,没有人领这个情啊,李商隐真尴尬,两边都不讨好,甚至在当时的老百姓心里,他也变成了“品行不端”的文人,他说他冤,但那个时候得有人信啊!

我有意见,我要说明我的立场,我要发表宣言告诉你们,我也是有原则的:

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鸳雏竟未休。

反正我心里就是这样想的,你们不信,只能随你们去“忍剪凌云一寸心”吧!对于大唐,对于大唐的未来,我李商隐也始终是装在心上的,即使他已经伤痕累累了:

曲江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阳春意未多。

“甘露之变”后的曲江地,曾经的繁华地啊,如今人迹稀少,阴风惨惨,这个王朝已经满城灰尘,盛世一去不复返,会不会已经快要走到头了啊?他担心着历史会不会重演陆机死别家乡华亭和索靖哀叹晋室灭亡的悲剧?

要知道,此时距离大唐寿终正寝还有长达七十年之久呢,李商隐就已经发出了如此哀伤低沉之悲歌了。

是诗人的敏感让他注意到了这个事实,然而这对于当时还沉醉争权夺利、歌舞升平的人来说,是非常不喜欢听到的声音。

所以,李商隐,你真的就只是个诗人。

6

鹣鲽情深,至死不渝

于是,李商隐跟新婚妻子过着小日子去了。

于是,有了第一首《无题》诗:

无题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还有了第二首:

无题

照梁初有情,出水旧知名。

裙衩芙蓉小,钗茸翡翠轻。

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

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

两首诗都是为他的新婚妻子而作,这也太会写,太会撩了,试想,唐朝最出名追星族之一杜甫,每次写给他老婆(据说比杜甫不是小十一岁就是小了二十一岁)的诗都只会用“老妻”这俩字,这差得不是一点点啊!写得多细腻,多悱恻!

李商隐,他真就是个诗人!

可惜,他与王氏的缘分就只有十三年!也许是因为爱得太深了吧,直到最后,李商隐也没有再娶了。

好多好多年后,有一对伴侣的对话是这样的:

梁思成:我只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我?

林徽因:你准备好了吗?那就让我用一辈子来回答你!

爱一个人,李商隐不但是赌上了一辈子,更是奉上了一颗真诚的心,是为情种!

7

藩篱重重,终是不得

直到再一年后,839年,李商隐又一次参加授官考试,任秘书省校书郎,只是做做校对的工作。这是个清贵之职啊,不久又被调离京城,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变成尉簿俗吏了!

他满腔热血地为蒙冤的死囚犯减刑。他认为“民贵君轻”,“民为国家社稷之本”。这是活脱脱打了原来审案子的上司脸啊!

很快,上司的上司知道了这事,大加训斥,,李商隐也火大了,竟然拂袖而去,之后还要写诗请辞,又不敢赤裸裸地写,只能把辞职说成请假:

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

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

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回到家了,李商隐想了想还是不解气,还是按捺不住狂傲的姿态:

自贶

陶令弃官后,仰眠书屋中。

谁将五斗米,拟换北窗风!

给不给官做,那由不得我;可弃官不做,却由不得你了!他似乎是被某种激情控制了,他觉得这一刻他是自由的,他是有尊严的!自贶——自己馈赠给自己的诗!

事有凑巧,上司此时竟然奉调升迁走人了,新任上司劝说李商隐暂时留了下来。然而一年后李商隐还是辞职走了。

这时,李党领袖李德裕获得武宗信任。李商隐去参加人才破格考试,被任为秘书省正字,跟当初的校书郎工作性质差不多,但是官阶比当初的校书郎品级还低了一级。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但是没办法,为了生存,他只能接受。

他想着既然回来长安了,是不是可以一家团聚了?然而,接着,他的母亲和岳父相继去世,他回乡丁忧三年。

再回来,朝廷已又是牛党的天下!

这倒霉催的,咋的好时光总是轮不上呢?!

他回来还继续做他的秘书省正字,但此时的李商隐已经是穷困潦倒了。不知道他曾多少次放下了自己自尊和孤傲,为了生计,给故友令狐绹写诗请求帮助。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又是无题,此时无题胜有题!

令狐绹当然不会理他,你曾背牛投李,现在又要回来干嘛呢?

可是李商隐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做啊,什么牛啊李的,我从来不管这个,也没资格管这个,怎么这样的罪名就一直跟着我呢?!

他吃惊于那些流言蜚语,也烦透了这种官场中人与人之间虚伪的关系: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诗无达诂,李商隐到底实际还想表达什么?不知道,也没有人想去探究,他表达着李商隐的细腻情感,表达着他的无奈失望,表达着他其实不愿意同流合污!还有呢?那就让喜欢猜谜的人继续猜吧。

再后来,李商隐居然接受被贬桂林任观察使的“李党”郑亚的邀请,赴桂林任幕僚去了:

晚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李商隐只是太压抑了,只想出去散散心而已。

但是,这也被理解为他再一次“背信弃义”了!

一年后,李商隐因郑亚再贬,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只得再次回到长安回京,之后,做了一个县尉的职务。

三十多岁了,兜兜转转,折腾了十年,人生能有多少个十年啊?还是只得同样的县尉。这人生得有多苦闷,得有多唏嘘?!

他也想扩展社交圈啊,他给杜牧写诗,称赞“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评价杜牧很有文学成就;一首还不够,又来第二首,又说“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曾字总持。”——还拿人家名字逗趣!你跟杜牧很熟么?这太致命的性格和情商了!

商隐同学,你和杜牧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啊。

首先,人生观不同,杜牧不想做诗人,他要的是建功立业,挥斥方遒啊!

其次,文艺观不同,你喜欢白居易,白居易也说他死后要投胎做李商隐的儿子,李商隐还给儿子取名叫“白老”。可是,杜牧说“元轻白俗”,不喜欢啊!

第三,你们的社会地位相同么?人家杜牧就算没有党派之心,可是大家朋友圈差得太远了吧,出身、个性和仕途基于统统不同!“十年一觉扬州梦”,人家可是上司牛僧孺一直护着他的呢!

所以,小李杜没有成为朋友,他们就像是两条平行线,永不相交!

不惑之年已过,李商隐好像也意识到了自己一直的路走得有点不对,所以,他得告诉他的儿子,不要再走他的这条路啦:

骄儿诗(节选)

爷昔好读书,恳苦自著述。

憔悴欲四十,无肉畏蚤虱。

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

穰苴司马法,张良黄石术。

便为帝王师,不假更纤悉。

况今西与北,羌戎正狂悖。

诛赦两未成,将养如痼疾。

儿当速成大,探雏入虎穴。

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

千万不要只在书本中讨生活,只知道把书读好,把文字上写好,这不应该成为生活的最高目标,你要为国建立功勋,别一辈子死守经书啊!

之后,又再进一步解剖自己,觉得自己弃古从骈也不对:

漫成五章(节选)

沈宋裁辞矜变律,王杨落笔得良朋。

当时自谓宗师妙,今日惟观对属能。

他还后悔认识了令狐楚,改变了他一生的轨迹:

白云夫旧居

平生误识白云夫,再到仙檐忆酒垆。

墙外万株人绝迹,夕阳惟照欲栖乌。

令狐楚曾自号“白云孺子”,这白云夫就是指他了!李商隐这时候完全就是书生意气一上头,想想自己长久以来的悲苦,一时就迁怒他人了。

其实,这就是诗人,随性发挥,不够严谨,不顾前后矛盾,说完了也就说完了。

这也暴露了李商隐性格和思想的复杂性,也暴露了他的一些人性弱点。

他想有所争取却又胆小怕事。他想决断潇洒却在很多时候只能窝窝囊囊!

约公元858年的一天,李商隐安静地在家中去世了,没有人知道他是什么时候走的,长安的天空寂静地连一片叶子飘落的声音都没有!

生没有确切的年份,去亦没有明确的时间,他是灿烂的,他又是孤独的!

家人在他枕边发现了一张泪痕斑斑的纸,上面写着一首不知何时完成,也没有题目的七律诗(“锦瑟”为题是后人加上的):

无题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不用再“君问归期未有期”了,也不用再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了,此刻,继之以血,泪尽绝笔,百炼钢煅都成了绕指柔!

8

永恒与幻灭,无即所有

哭李商隐

崔钰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锦瑟哀弦,这个忧郁而哀伤的真诗人啊,他大概是已经把自己所有的情感和心血都堆积起来,灌注到他的诗歌篇章里去了。

然而,他是很多情愫都不敢明说的,很多是一语道不尽的。他的性格是复杂的,这让他在面对人生的种种境遇时不由自主地被推着往前走,他却又不甘心,但又无能为力!

用什么样的诗题才能诉说清楚——

那熙攘万分,交错觥筹中一双明亮眼睛的悸动?

用什么修辞才能道出——

那深深的思念、无尽的等待?

用什么语言才能描述——

对方那一刹那的醉心呼应?

如果任何的语言、修辞、诗题都会让这人生的丰富黯然失色,让这宁静消失殆尽,那就让它“无题”吧!

那些“无题”的诗篇,就像是一个个上了锁始终无法完全打开的宝盒,只是偶尔从不小心没有合拢的缝隙里微微透出一丝清冷或温暖的光亮来,而这一丝的微光,已经让我们足够地区感受那绚烂世界的绮丽和心碎的幻灭!

李商隐(约813-约858),七律圣手,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

这个生活在晚唐的多情人儿哟,一生总被指责、嘲骂,艰难困厄,也有奋力抗争的一面,但总“如何匡国分,不与夙心愿。”

他的心声有谁能真正理解?“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

他只是个实打实的文学天才啊,但偏偏走了一条跟自己专业/专长、性情相差太远的路,这条路是有多难走?

——非、常、难、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