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锱铢斋编号读书笔记之五

 百科知识博览 2017-11-13

⑴自《诗境浅说》后,唐诗的选本最好的可能就是由马茂元先生评注的《唐诗选》了。在修订版的序言里,赵昌平记起马茂元先生对他的指导:“你要练就这样的本领,看到一首陌生的诗,能马上大体分辨出它的家数传承。这要从立意上求,从气脉上寻,从韵味中辨。这样,诗中的词句典实方能活起来,你也才能看出同样的词句典实,在不同人笔下的不同作用。能如此,才能会通,才能提高识力。”

序言里提到,马茂元先生“幼年失怙,从小随祖父桐城派后期大师马通伯先生习文,以记诵为第一层功夫。通伯先生手选前人诗成帙,以为家学,督责课吟,问难应答。在这种长年累月的训练中,先生将天赋的对文本的感觉能力,磨炼得越益敏锐。”有这种功夫和路径,才能将唐诗解析得深入。

王维的《鹿柴》我们很熟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先生于是评道:“此诗所表现的思想与上一首(鸟鸣涧)相同,而艺术上更有独到之处。人迹不至处生青苔,茂密的林莽间,斜光一束,穿枝度叶,投射到一片青苔之上,也许百千年来,无数个黄昏,这里都日复一日得重现着同一的幽景。于是这空山中那若隐若现的人声显得倍加空荡。这样就于以声显静中表达了时空无尽而终归于空的思想。”

这样的评点既能触到作者的原意,又能做出动人的发挥,真是难得。

⑵贾勤的《现代派文学辞典》应该是我目前见到的最奇特的一部“工具书”了。其中的词条的解释饶有意味,不是通常的撰述方法,却打到了点子上。

如“结束”这个词条:“写作作为传统,业已中歇。写作作为一种固有的思考方式,它独特的对话机制业已中绝。一种始终与个人命运从容相对的叙述竟然衰败下去。大宇长宙,吾人从今何往?不系之舟,狂澜所忌,共工抵触,玉石俱焚。写作,从悲剧中诞生的历史已经结束。而大梦初觉,外生杂沓之绪厘然可数,一如满月触水,两相矜持。而江山对待,居然迎送随人,则万物纷错,征兆果已伏藏乎?”

这其中既有担忧,又透出希望。贾勤的语言奇丽深湛,读着读着一不小心就会被带到悬崖边上,体会那种临界之美。

⑶鲁迅的兄弟姐妹,原是有五个的。据张菊香和张铁荣编著的《周作人年谱》记载,因为被周作人感染,他的一个妹妹在一岁时就得天花离开了。还有一个五岁时不在了的,临走时在纸上写下“流水今日,明月前身”,这个小弟虽然年龄小,但虎头燕颔,很有灵气,对于他的病亡,周作人是极为伤心的。周作人投敌的行为,永无可恕之理,只是五个兄弟姐妹在年少时相互珍惜的情景,令人忆念。人生若只如少年?

⑷从来书的封面大都是山川人物、花鸟虫鱼,而敢于将自己的文字放在上面的不多,但是,赵俪生这样做了,不仅做了,而且做得很有风格,且看其《篱槿堂自序》的封面怎么写:

   “余系旧家族之飘零子弟,破落中养出来抗争与毅力,冲破数理、外语、创作、翻译等大关,最终落户在历史学的阵地里,于哲学亦常染指。

余自幼即不满贫富、贵贱差别很大的社会,故及早追随革命道路,但碍于局限,一直不是核心人物,成为一个终生的革命同路人,于此无怨无悔。

余小有才华,故能获致老辈人、同辈人、晚辈人之奖掖与爱护,因之于学术界不无知闻。届耄耋后,每将逸事写为篇章。

余终生不吸烟,中晚年后亦断饮酒,惟嗜茶八十年如一日。素不锻炼,亦拒不检查身体。非万不得已,不进医院。现已八十有三,与妻相伴,亦已六十二年。”

这部书相当真实有趣,对朱自清、俞平伯等人物,都有着与众不同的观感,读者看后自有会心。那一片赤子之心,也在在可见,时时感人!

⑸文学史教材难写,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撰述者无法做到真正的提纲挈领。归纳的结果不是形成一些分散的条目,而是勾勒出相互关联的线索。试读林庚《中国文学简史》第十六章《宋代文坛》的一个纲领,《理性的玄学》:“玄学思想登上了儒家殿堂。以理性克制人欲的人生观。以生为仁的宇宙观。理学事实上仍是伦理学。明心见性的理学派别。诗国情操的共同归宿。”简明直接,彼此之间又相应相承,这样不是更容易接受吗?

⑹读名著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形成那种自律的状态。读了《堂吉诃德》,对于所有的一厢情愿都会立刻觉察到,并自觉地远离,这样的阅读才能说产生了效果。

201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瑞典作家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他的诗歌已经精炼到让人颤栗的地步,他写的《果戈里》有这样几句:“外套破旧得像狼群。∕面孔像大理石片。∕坐在书信的树林里,那树林∕因轻蔑和错误沙沙响,∕心飘动像一张纸穿过冷漠的∕走廊。”

可以了,哪怕只有这几句,也已说明了为何要授予他。

⑻有些书实在记不得有没有读过了,比如《上下五千年》。前一阵子去旧书店还是买了一套,是1990年第三版,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付账的时候我盯着这个出版社,心想这是在补课吗?买回来看了后,不得不承认,就是在补课。质朴练达,真是不容易做到啊。

⑼《新牛津魔鬼辞典》依然好读,比如对“知音”的解释:“你在千里之外打个喷嚏我都能听到,真正的知音是超时空的,在德国北方春天的深处,门德尔松歇斯底里地苦苦恋着我们这些还活着的耳朵。”

听过《春之歌》的人,同样会对“歇斯底里”这个词有更深的理解。

⑽不读《东周列国志》,就不会明白《三国演义》的好处,明白了这种好处,这两本书依然都要去读。

⑾中国通史类的书,也有四大名著:吕思勉的《中国通史》、钱穆的《国史大纲》、张荫麟的《中国史纲》以及范文澜主编的《中国通史》。

吕思勉的通史纵横交织,既分婚姻、族制、政体等具体专题,又在这些专题后按时代的先后勾勒出历史发展的线索;钱穆的通史多所创见,精气神十足;张荫麟的通史只写到东汉的开始,诚如贺麟所说:“虽仅部分完成,是他人格学问思想文章的最高表现和具体结晶。书中有真挚感人的热情,有促进社会福利的理想,有简洁优美的文字,有淹博专精的学问,有透彻通达的思想和识见。”陈梦家这样介绍张荫麟的这部书:“凡是高中学生愿意读到一本最好而有兴趣的中国史,请先读此书;凡是高中以上的人已经读过了别人的中国史,希望对于中国史得一新而正确的鸟瞰者,亦请再读此书。”范文澜主编的《中国通史》,虽然有些程式化,但总体来看仍是质朴练达的,所附插图也十分优美,同样是不可多得的中国通史类著作。

⑿室利阿罗频多在印度被尊为“圣哲”,与“圣雄”甘地、“圣诗”泰戈尔并称为印度“三圣”,他的《周天集》是徐梵澄翻译的,鲁迅曾请徐梵澄翻译过尼采的《苏鲁支语录》,译得非常精彩。《周天集》对“瑜伽”的理解很有意思。试摘录其中三条:“欢喜和快乐皆不是瑜伽的目标。”“有人要他的瑜伽为一和平与喜乐的道路,必然得准备生活于他的心灵中,而不是在他的外表之心思的和感情的本性中。”“瑜伽,意义是投入心灵的一切纷多的深处。”

⒀金克木的书总是给人意外的惊喜,即使是在他在生命的最后旅程写下的《风烛灰》。这部书的最后是几节“烬语”,金老的意思是,这些话就像灰烬一样,会慢慢散尽热度,随风而去。但这“灰烬”中仍包含了他的思想的火花:“叙述历史,从古时起。记忆历史,自昨日始。由果推因,以彼证此。预测未来,概率而已。”智慧的薪火一定会传承下去,火花会在岁月的深处继续盛放。

⒁前一段时间买了霍金的《万有理论——宇宙的起源与归宿》,书后附赠了一张CD,打开后听到的是由电脑语言合成器制作出来的声音,忽然想起《死亡笔记》里的L,那个令人难忘的家伙。

⒂听焦晃朗读《将进酒》,感觉那种激扬和落寞相互交织,人生何其幸也,何其不幸也!《艺术人生》里朱涛问焦晃如何获得人生的幸福,这位饱经世事的艺术家回答的是:“这个世界上的幸福,已经不多了。”这才想到他在朗读《将进酒》时的那种情绪,是如此到位。

⒃对于文科来讲,记忆力就是理解力,敏感力就是判断力。

⒄好的工具书会让人懂得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首先应统观这本工具书的大概,然后对具体的条目进行分析,看出其中的层次,再与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相参照,看看阻碍知识更新的瓶颈在哪里,最后集中进行突破。好的工具书就像一个好的交响乐队,各司其职,共同演绎出恢弘动听的乐曲。

⒅德国汉学家顾彬曾说,在德国,一个作家一年也就是能写上一百来页,就很不错了,而在中国,一个作家可以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拿出一部长篇,这其中有态度的问题。但也要注意,那个三个月左右出炉的长篇,在心中已经酝酿了多少年,佳作是不能以时间来衡量的。

⒆越是处于无序的状态,内耗也就越大,对于一个人也一样,对于一部作品,同样如此。

   ⒇归纳如何成为一种特殊的推理,这不仅仅是哲学和科学哲学方面的问题,对于其他所有学科同样关系重大。英国学者詹尼弗·特拉斯特德撰写的《科学推理的逻辑》对“归纳”这种特殊的推理形式何以成立展开了严谨而又生动的论证,值得仔细研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