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西之谒庙阳歌

 二少爷收藏馆 2017-11-13


米脂县城西北,有镇名郭兴庄镇。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是米西苏区活动的区域。1961年冬,恢复旧县制时,此地设寺滩公社,人们迄令呼之为寺滩。1984年7月1日,米脂县实行政社分设,原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建置名称取消,郭兴庄改为乡。2011年6月,撤销郭兴庄乡设立郭兴庄镇。榆林坬村是郭兴庄的一个行政村,是全县最偏远地方。该村与孟家畔、园则岇、陈家沟四村组成一块“飞地”,由于历史时期行政建置调整,形成四周被横山县包围态势下“飞地”,被称为米脂“孟加拉国”,它是一种因为行政建置变化形成的特殊人文地理现象。意思是米脂行政主体具有该块土地管辖权,却无法取道自己行政区域到达该地,只能借人家的地“飞”过去,它可以清楚地看出米脂疆域变化历史轮廓。

榆林坬村,历史悠久,地瘠民贫,但村风端正,村民和睦,人们粗犷豪放,人文底蕴丰厚,高尚气力,敬重神灵,喜欢承办社火,特别是春节期间几个村的人聚在一起扭阳歌,祖祖辈辈保留着是为原始的庙宇祭祀活动—谒庙。谒,为拜见之意,也有说明陈述的意思。那么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谒庙,就是拜庙,向神灵陈述灾难,祈求保佑子民,使天气风调雨顺,农业岁常丰稔,人民安居乐业,家庭幸福美满。

谒庙阳歌是原始祭祀传统艺术的传承,它表现出天然的人文之美,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爆发出人们心中诉求和向大自然挑战精神所在。在那广袤空旷,荒凉无助穷乡僻壤,人们只有借助祭庙告神来慰藉心灵,以谒庙阳歌寄托身心,舞蹈出心里喜悦与惆怅,宣泄释放生活中苦与乐。阳歌伴随着锣鼓声响,放荡不羁之随意性使他们得到欣慰与快感,故它又称为古装阳歌,起源于古代祭神农,盼丰收,祈福禳灾等原始的祭拜活动。每届庙会或节日闹阳歌,必须在阳歌起场后,首先谒庙拜神,以祈求神灵之保佑。期间各村民众聚集一起,庙会会首一声令下,手提灯笼在前引路,众人紧随其后,按照顺序对村庄里的庙宇逐一上香、烧黄裱跪拜,祈告佑护,阳歌队员手舞足蹈,响吹细打在庙前扭阳歌、摆场子,由伞头唱谒拜阳歌,保留传统的唱本或者即兴编词,唱出群众美好愿望和对神灵之敬畏。要把所有诸神都请出来让在上位,进行统拜,其统拜唱词明确,内容如是:“锣鼓打得将军令,所有神灵都请上座,祈求你们显神灵,黎民百姓保太平。不临灾不降难,福禄禧寿都带来,五畜兴旺人安生,风调雨顺五谷丰。威威庙堂灵光耀,五福祥云瑞气升。祈福阳歌唱出场,请起神灵护黎民……”本意就是祈求诸神灵之照应关怀,消灾免难,天降吉祥,大吉大利,平安无事。每遇不同的庙会、不同的神灵,即有不同的阳歌唱词,其语言淳朴,唱词真实,因神而异,特色浓郁。如论玉帝、祖师、观音、财神、土地、水神、火神、天地、药王等等神庙,一一祭拜,献食果品,上香焚纸,真实地表现出劳动人民祈盼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和信仰神灵保佑敬畏大自然的心理。

“谒庙阳歌”拜完庙宇之后,众村民还要聚集在村庄中央,堆土点香,神人共奉,人神同乐,敬拜神灵,舞者不拘一格,穿着花里胡哨,服装奇异,伴以原始粗犷动作,跳跃起伏,扭动下跪,手舞足蹈,活灵活现,憨态可掬,人们手中道具,或以大镲,或用唢呐,或舞擀面杖,或举锄头,总之,舞者之道具信手拈来,或者生活用品,或以劳动工具,皆可为舞者之具,贴近生活,气息浓郁,以锣鼓、唢呐、腰鼓伴奏,以不同阳歌场子,表现不同祈盼,以求实现不同愿望,其队伍宛若长蛇阵运转,巨蟒之出击,其场面恢宏震撼,其场景蜿蜒起伏,地域特征十分明显。在尽情歌舞之后,以酒为畅,杯觥交错,海吃海喝,良宵美景,人神共奋,祈盼丰年,千年风俗迄今延续,其古朴粗犷,豪迈奔放之情,令观众赏心悦目,让游人大开眼界,乐此不疲,乐不思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