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黄溪记》教学案例与分析

 GXF360 2017-11-13

《游黄溪记》教学案例与分析

◎冉清华

案例背景

本文乃柳宗元贬于永州之作,与《永州八记》属同一时期的山水散文,情深意远、疏淡峻洁,也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山水闲适之作。

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多数学生觉得繁琐无味,理不清的字词,释不完的句意,教师也很头痛,若条分缕析,学生不厌其烦;若放手,又怕没有夯实基本功,在顾此失彼中课堂很容易陷入沉闷境地。从内容上来说,本文所表现的是探幽赏奇,欣然自适,表面上没有发挥,实际上兴会心得,夷然自信,寄含蓄的思想情怀于生动细腻的描写中。文章艺术老到,浅而深,奇而实,写得引人入胜,天衣无缝。相对来说,学生要想了解作者隐含的情感倾向,难度也是比较大的。

本节课又是一堂复习课,结合中考考点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不是以解决本文的生字词为最终目标,而是以方法的领悟为重点,通过学习过程归纳学习方法。

如果以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方式,学生被动的接收,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如何“授人以渔”呢?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效率高低往往取决于这种即时对话过程中的有效程度,如果教师和文本能有效对话,学生和文本能有效对话,那么这个课堂可以说是有效的课堂,高效的课堂,动人的课堂。

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案例描述

在同学们了解了《小石潭记》的写作方法之后,我们进入了文本的学习,全班齐读文章。教师预先提出学习任务。

片段一:

师:接下来请齐读文章,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看看有哪些字词句是自己难以理解的,请圈出来。读完之后,小组内自由充分地交流,共同解决。不能解决的,全班交流。交流时重点讲述,你是怎么解决遇到的难题的?

生1:我们组觉得“黛蓄膏渟,来若白虹,沉沉无声”这一句难以理解,根据所给注释,黛指古代妇女画眉用的颜料,膏指油脂,渟形容水流不止。所以我们这一组讨论之后翻译为“(溪水)蓄积在潭里,像妇女画眉化妆的油脂,(水流)像一条白虹,沉沉无声地流动”。

师:嗯,这个湖水和化妆的油脂有什么关系呢?你们组为什么会认为这是运用了比喻?

生1:因为黛,其实是青黑色,有形容女子眉毛为黛眉的,所以我们认为这里是说溪水的颜色。因为这里写的是黄溪初潭的景色。我们大胆地推测作者是在比喻。

师:推测得出的,你们的推测是对的。我们在做文言文翻译的时候,对那些有难度的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大胆地推测。这种方法,叫做“语境分析法”。(师板书)

生2:我们认为“祠之上两山墙立,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其缺处为崖峭岩窟”这一句不太好翻译。特别是“丹碧之华叶”。丹,是红色,碧是绿色,后面有叶,所以我们大胆地认为华是花的通假字。这句话就是红绿的花叶,调整一下语序,就是红的花,绿的叶。骈植,真的不能理解。还望老师指点。

师:你们认为华是花的通假字,这个是对的,你们翻译得也非常好。这点值得表扬。那骈植的骈,你们看看,它是由马和并组成的,本意是两匹马拉一辆车,引申为“一起,并排”的意思。所以,骈植就是“并排”生长的意思。植是名词用为动词,做生长的意思。明白了吗?

生2:明白了,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祠堂的上面两座山像墙一样对立,(山上)红花绿叶并排生长,随着山势高低起伏,那些缺口的地方就是山崖峭壁岩穴洞窟。”

师:(鼓掌)你翻译得太好了,特别是墙,你译为“像墙一样”,如果我们用墙的本义肯定解释不通的,这里用做状语,后面的崖峭岩窟,用的是现代汉语的意思。你们这一组,告诉了我们几个好的方法。华,考虑其通假义,叫做“假借想通法”。(板书)崖峭岩窟,用的是词语对应法。(板书)

……

案例分析一

德国大文学家歌德曾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学生的经验比较浅,只能推测,却不能做出归纳。教师紧接着学生的回答,将他们的推理过程,总结为规律的方法概念,让学生顿悟,且印象深刻。所以,生动有效的课堂,需要老师提纲挈领,引导深入。

片段二:(学生梳理文章思路,把握情感的环节)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快速梳理内容,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作者写景顺序是怎样的?二是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快速浏览文章,勾画圈点)

生3:这篇文章是按照作者欣赏景物的顺序来写的。文中“由东屯南行六百步”,“黄神之上”,“南去右行百步”,“又南行一里”这些句子可以得知。

师:你找的这些句子很典型,是文中地点转换的句子,所以作者写景顺序是按照他游览的顺序即游踪来写的。那写了哪些景物呢?

生4:写的景物有黄神祠山上的景物,还有初潭和二潭,大冥之川的景色。

师:你看看文中写这些景物的句子,能不能概括其特点呢?

生4:写山“墙立”,我觉得山非常陡峭。初潭是“奇丽”,二潭有大石怪鸟。

师:“墙立”写得非常形象,像墙一样的对立,山的陡峭之势呼之欲出。除了初潭和二潭,文章还写了大冥之川,也就是黄神后来隐居之处。初潭水清流急,二潭写石和鸟,突出其幽静寂寥的环境。(出示PPT,展示写景顺序及景物特点。教师继续追问)文章写了这些景物,最后以黄神的来历和受到的敬遇结束,这样的结尾有没有什么深意?他写这篇文章只是为了描写这些景物吗?

生5:文章最后一段说了,是“以启后之好游者”。

师:启发好游者什么呢?你能说说吗?结合文本深入思考。

学生表示回答有困难。教师出示PPT,显示柳宗元的经历,写作背景等资料。

师:黄溪山水虽偏僻却自成其美,黄神本是逃犯,却因为有道被村民立祠供奉。柳宗元最后在柳州任所操劳过度,因疾而逝,被人们称为“柳柳州”,而且人们也给他立了祠,现在的柳州还有他的塑像。他们有共同点吗?

生5:明白了,柳宗元向往的是一种有道的生活,希望能给百姓谋福利,他也做到了这点,也被百姓爱戴,所以才会纪念他。

师:柳宗元是一个负责任的封建文人,他做官不是为了光耀门楣,确是有自己的政治抱负。否则他不会在鼎盛之时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并因此被贬永州十年,而后又被贬柳州。柳州是其人生的最后一站,“在柳州的柳宗元,宛若一个鲁滨逊。他有一个小小的贬谪官职,利用着,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毕竟劳累,在四十七岁上死去。”余秋雨先生在《柳侯祠》中这样写道的。

就像黄溪没有因为偏僻而显得不奇丽,人也不会因在逆境中就显得无道。只要仍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并付诸实施,就会为人称颂,被人记住。作者借黄神遭遇表达了自己含蓄的思想情怀。读到此处,你们有何感悟呢?

……

案例分析二

语文教学的魅力在于提升生命韵味,陶冶人文情怀,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若不能使学生思想上有所触动,情感上激起共鸣,内心里有所沉淀,那么我们的教育无异于雪泥鸿爪转瞬即逝,同时也失去了它的本真价值。老师似是漫不经心实是别有用心地引领学生一步步由浅表到内核,由文章到生活进行思索,在步步深入的对话过程中叩问学生心灵,学生受感染被熏陶,并自主地走向精神成长的过程。正所谓“润物细无声”,所以,生动有效的课堂,需要老师深度对话,触动心灵。

在新课程的改革背景下,构建生动有效的课堂,需要课堂是充满变化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是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期盼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让我们的课堂产生活力,凸显魅力。

冉清华,湖北武汉为明学校教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