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钺侃医疗」医生手术做得很成功,患者医闹“闹”个啥?

 万宝全书 2017-11-14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 王岳教授

患者根骨骨折手术,声称术后疼痛,在医院闹了很长时间……读到这里,让我想起了前不久榆林发生的产妇跳楼事件,孕妇也是大呼“疼痛”,最终跳楼一尸两命……让我想起几年前发生在温岭的杀医血案,患者也是多次找医生陈述自己手术后的不适感,且已经连续多日无法入睡,再跑十几次医院无果的情况,最终举起利刃……

从媒体爆料的信息来看,我们应该首先应该反省自己的诊疗行为是否存在问题。

我曾经告诉我的学生,所有工作都可以用一个单词概括“问题”(Problem),我们必须要有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们的“问题”不能很好解决,我们应当首先思考不是换方法,而是指导我们方法的思想是否出了问题。

1977恩格尔就已经提出了医学模式需要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到今年已经整整四十年,中国的医学模式非但没有转变,反而向着越来越不人性,越来越冷漠的方向发展着。今天在整个社会价值观转变,各行各业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大背景下,医疗行业似乎去和社会决裂了,向着越来越大,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方向渐行渐远……

我非常认同卡尔曼在其《卡尔曼医学教育史》中的观点:“医生必须要让身处困境的人们感到有人在伸出援助之手,且尽其所能。”

我从不相信老百姓闲得没事到医院来“找麻烦”。之所以来医院,他一定有自己的“问题”,而从现代医学模式看,诊疗行为是否完成,不是看足跟手术是否符合诊疗规范,而是患者的“问题”医生是否解决。如果患者在足跟手术后仍然“疼痛”,医生就责无旁贷的去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今天从业者居然认为患者是来“闹”的,我只能说我们连医者最基本的悲悯之心都不具备。

医疗行业这些年针对医患关系做的努力,大概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积极努力和积极对策,例如一些医院现在设置医疗社工,帮助患者解决医疗中的各类非医疗问题;一些医院推行全预约门诊,改变患者就医等候时间过长的问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于急诊患者一律安排一对一专人陪同就诊,避免患者、家属焦虑感觉。我们换位思考,如果你自己身患急症不想到这样的医院就诊吗?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还有一类从业者在做消极努力和消极对策,例如将几千年遵循的“行医之道”(行善原则、患者至上等)称之为“道德绑架”;在医院设置重重安检装置;有些医务人员遇到依从性不好的患者不是耐心讲解,而是以“拒绝治疗,后果自负”草草打发患者。而这些年年我们观察会发现,往往后一类作法往往非但不会改善医患关系,减少纠纷,反而会使我们的医患关系变得越来越对立,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冷漠了……

当前,暴力伤医事件时有发生,重建医患信任并非易事。在今天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政府在医疗问题上的关注与投入可以说是空前的,而我们从业者应当抓住这个时机,切不可再“只改变别人,不改变自我”,越是艰难时刻,越需要医方先行,迈出关键的第一步,打破冰冻的僵局。

医学是人性善良的表达,没有爱就没有医学。即便医疗环境不理想,医师仍要坚守理想和信仰,学会用爱的宽恕来化解坚冰。所谓爱的宽恕,就是因为爱而宽恕对方。这并不是对暴力的纵容,而是对生命的敬畏。当医者把爱传递给患者时,患者也会把爱传递回来,从而形成一个正能量“循环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