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女魂”—— 唐群英

 七彩阳光3109 2017-11-14


唐群英(1871—1937),字希陶,1871年12月8日出生于清国衡州府一武将门第出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曾两次东渡日本追随孙中山投身辛亥革命,为推翻帝制立下了战功,是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女会员、辛亥革命的双枪女将、女权运动创始人、近代有成就的女报人、女教育家、女诗人,被孙中山先生誉为“创立民国的巾帼英雄”,并亲自授予嘉禾勋章,她所领导的女子参政运动“开中国妇女运动之先河”,时人叹为“五千年来女权之曙光。”康克清同志称其为“一代女魂”,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中列为中华百年八大女杰之一,位列第四。其事迹震撼日本、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具有较高的国际威望和知名度。


10岁时,唐群英就央求父亲教她剑法,勤学苦练之余,她还常常组织周边的孩童扮作宋军、辽军“打仗”,并自称“穆桂英”挂帅出征,迎战“辽军”。当时,女子都要缠足,名门千金更得有一双“三寸金莲”。一开始,唐群英以为缠足不分男女,就忍痛接受了。没想到哥哥居然不缠,而且健步如飞,认为是母亲偏心,就联络两个姐姐采取一致行动扯掉裹脚布。姐姐胆怯,她就独自扯掉了。被母亲发现,又强行裹了起来,几经缠缠扯扯,所以,在同胞姐妹中,唯有她不是“三寸金莲”,而是个半大脚。

之后,她开始攻读中国典籍,以及《木兰词》、《烈女传》、《精忠岳传》之类的作品,既能写一手好诗文,又能骑马击剑。望着这个果敢豪迈文武双全的女儿,唐星照感叹道:“如果是个儿子,必能光耀门楣。”唐群英听罢反问:“是女儿,就不能光耀门楣吗?” 她能文善诗,15岁时曾写过“邻烟连雾起,山鸟放晴来”的诗句,被塾师称为“女中奇才”。在四个姐妹中,群英最为父亲所钟爱。她也“尝以不能易髻而冠为恨”。

1890年,唐群英的父亲去逝。1891年,20岁的唐群英遵父遗命(一说从母命)嫁与湘乡荷叶曾国藩的堂弟曾传纲为妻。可是刚过几年,丈夫就病逝。按照当时的封建传统和曾家的族规,她要在婆家守节,才不失为“名门闺秀”。但唐群英生性豪放,蔑视旧礼教。她冲破夫死守节的封建桎梏,毅然“大归”,定居于“是吾家”。当时,外侮频仍,国势日蹙,康梁等人正在力倡变法维新。唐群英在家中日习诗文,博览群书,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她在《读大同书感怀》一诗中写道:“斗室自温酒,钧天维换风?犹在沧浪里,誓作踏波人。”自矢,表达了扭转乾坤的革新壮志。

唐群英在丈夫家的日子里,有缘结识秋瑾、葛健豪(蔡和森、蔡畅之母),遂成知交,后来3个人被誉为“潇湘三女杰”。 秋瑾的婆家和曾家有近亲,秋瑾嫁到湘乡荷叶的王家以后,与唐群英毗邻而居,亲戚加邻居,两人来往密切,被后人誉为“辛亥革命的孪生女儿”。


主要成就

1905年,唐群英积极促成华兴会与兴中会联合成中国同盟会。

1908年,唐群英受同盟会委派,回国宣传同盟会主张并联络各地革命者发动武装起义,奔走于长江中下游一带联络革命党人,相继在湘乡、衡山、醴陵及赣西等地,宣传同盟会的宗旨,策划武装起义。

1910年6月,唐群英赴日深入开展留日女学生运动,动员女界“与男子奋袂争先,共担义务”,投身反清斗争,以“救国家之危亡”。

1911年10月10日,唐群英与张竹君设法将黄兴护送到武昌,完成武昌起义大业。

1911年秋,唐群英在上海发起并领导了多个女子团体;与张汉英创建了“女子后援会”;募集粮饷军资送往前线;挑选青壮女子组成“北伐军救济队”,奔赴战地,救护伤兵。

1911年11月初,唐群英率领400名女子北伐队列入江浙联军编制,助江、浙两省组织联军北伐;11月下旬,女子北伐队奉命于玄武门助攻;南京城久攻不下,唐群英挑选8名精兵组成小分队,杀死守门清兵,亲自挎着双枪带领女兵攻陷城门,两江总督仓皇出逃,南京光复。此役耗时近一月,既是革命军对清廷的致命一击,更堪称辛亥革命成功的奠基之战。

争取男女平等 开创妇运先河

1912年4月8日,女子参政同盟会在南京正式成立,通过了由唐群英起草的《女子参政同盟会简章》十一条政纲:(一)实行男女权力平等;(二)实行普及女子教育;(三)改良家庭习惯;(四)禁止买卖奴婢;(五) 实行一夫一妇制度;(六)禁止无故离婚;(七)提倡女子实业;(八)实行慈善;(九)实行强迫放脚;(十)改良女子装饰;(十一)禁止强迫卖娼。会后,发表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宣言书》,时人叹为“五千年来女权之曙光”,“中国妇女运动的第一声”。

1924年,在湖南主政的赵恒惕推行“立宪自治”时,唐群英与王昌国、葛健豪等首倡恢复了湖南女界联合会,继续为争取女权而斗争,终于使湖南省宪政委员会同意在省宪法条文中载明了“无论男女,人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二十一岁以上男女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享有受义务教育以上的各级教育权”。 开创了宪法收录“男女平权”的先河。

致力女子教育 培养新型女性

从1912年10月至1930年的十八年间,唐群英以极大的热情精力致力于普及女子教育,为争取女子参政权作长期打算。她单独或与友人合作,先后在北京、长沙、衡山等地创办了中央女学校、长沙女子法政学校、自强女子职业学校等10所学校,其办学热情之高,办校数量之多,在中国女子教育史上堪称首屈一指。为筹措办学经费,她除了争取官费补贴,动员社会贤达捐助之外,还变卖了自己大部分家产以应所需。她的教育理论与方法,都从当时斗争的实际出发,唤起女界觉醒。她痛斥“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等谬论,她将此女权启蒙教育与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自立联系起来,她们争女权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为自己争得与男人等同的地位。

1926年衡山掀起农民运动时,她又支持原红茶亭女校和当时岳北女子实业学校的学生们和其他妇女一起“闹祠堂”,以实际行动为争取女权而斗争,培育出了一批批有觉悟、有知识、有本领、精神独立、自立自强的新型女性。

1936年秋天,她因体弱多病,带着在南京自置的一幅留学东京时的瓷像,回到湖南老家。她时以琴棋诗画自娱。编有《吟香阁主诗草》四卷,未及付梓即散佚,仅存其中十二首。1937年4月25日,唐群英病故于“是吾家”旧居,终年66岁,葬衡山新桥唐族墓地。


唐群英故居及纪念馆

位于湖南省衡山县新桥镇黄泥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走进故居,一块由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彭佩云同志题写的“是吾家”门匾格外醒目。“是吾家”是唐群英祖居“三吉堂”中建设最早的,意为“我最初的家”,书屋是唐群英青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晚年则居此整理诗文,著有《含香阁诗草》四卷。故居是唐群英的诞生地和归宿地,是她坚持中国妇女解放、男女平权、济困扶危、矢志家乡教育的见证地。“是吾家”书屋,有诗碑廊、樱花园、铜像和唐群英生平事迹陈列馆、藏书房、卧室怀英亭、荷花池等。在唐群英故居诗词园和事迹展中,刻有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秋瑾等民国伟人名流和当代名家以及美国、港澳台一些著名诗人词家赠诗赞词。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晚清建筑风格












提示:目前唐群英故居暂不需要门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