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士林讲座 | 第八期 齐威王之威(上)

 乐道子真 2017-11-14

引子


 

  悲惨时代

 战国策



第八期 齐威王之威(上)


1. 一鸣惊人


齐威王是战国时期齐国最有政绩的君王之一,但是他开始执政时却有些不负责任。《史记》说他“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于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史记·滑稽列传》)


说的是齐威王沉溺酒色,荒于政事,将国家大事全交给下面的大臣打理,不予过问。结果搞得内政混乱,外敌入侵,国家处于危亡状态。大臣们还都不敢劝谏。


但是不久,齐威王突然振作起来。《史记》记载,威王一日突然召来即墨(今山东平度)大夫和阿城(今山东阳谷)大夫,对即墨大夫说:“自从您担任即墨大夫以来,每天都有人来说您的坏话。但是我派人去考察,发现即墨田地都已开垦,百姓丰衣足食,官员没有行政不作为,东方因而很安定啊!但是为什么总是有人讲你的坏话呢?这是因为您不愿意讨好我身边的人以博求名誉的缘故啊。”


于是齐威王赏给即墨大夫一万户的食邑。


齐威王又对阿城大夫说:“自从你治理阿城以来,赞誉你的话我每天都能听得到。但是我派人去视察阿城,却发现田地荒芜,百姓贫苦。当初赵国进攻我们的甄城,你不去救援,卫国攻取我们的薛城,你也不闻不问。如此失职,却每天都有人对我说你的好话。什么原因呢?还不就是这是因为你重金贿赂我身边的人以索取名誉的缘故吗?”


说完,齐威王立刻下令烹杀阿城大夫。侍卫将鼎里的水烧得翻开,将阿城大夫叉起来噗通一声扔到鼎里煮了。齐威王同时下令,将左右曾经赞誉过阿城大夫的人都扔到鼎里煮了。这些奸佞小人苦苦哀求,威王不为所动,结果也被噗通噗通地扔到开水里煮了。


据《资治通鉴》,威王此举令“群臣耸惧,莫敢饰非,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齐威王此举鼓励了正直耿介的君子,震慑了阿谀奉承的小人,令齐国上上下下,好人扬眉吐气,坏人心惊胆战。再也没有人敢文过饰非。齐国的政治风气和社会风气大为好转,大乱翻为大治。


有人写诗称赞齐威王:


权归左右主人依,毁誉繇来倒是非。

谁似烹阿封即墨,竟将公道颂齐威。

      (《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六回)


意思是决策者偏听偏信左右的小人,就一定产生毁誉颠倒、是非混淆的后果。古来统治者,谁能像齐威王这样烹杀阿城大夫、封赏即墨大夫,主持公道的美名天下传诵?


内政赏罚完毕,齐威王外交又发力。据《史记》记载,他在军事上反攻侵略齐国的国家,向西攻打赵国、卫国,在浊泽打败魏军并包围魏惠王。魏惠王请求献上观城以求和解,赵国也归还了齐国长城。就连不可一世的秦国,也成了齐国手下败将。秦国曾经借道魏国和韩国攻打齐国,结果被齐国打得大败而逃。诸侯震恐,二十多年没有人敢于出兵侵犯齐国。因此,《史记》说威王时,“齐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齐威王何以能够痛改前非,浪子回头?据说,是因为一个叫淳于髡的大臣刺激了他。淳于髡给威王讲了个寓言:“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国内有只大鸟,停留在大王的庭院里,这只鸟三年不飞又不鸣,大王知道这鸟是为什么吗?”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就罢了,一飞直冲云霄;不鸣就罢了,一鸣震惊国人。”


威王真有悟性,他知道淳于髡是在刺激他,于是就做了这只一鸣惊人的大鸟。


要说明的是,关于一鸣惊人这个寓言的出处,最流行的说法是出自楚庄王。但是,不管是楚庄王还是齐威王,说这个寓言令一个帝王幡然悔悟,还是缺乏充分的说服力。威王之所以能够幡然悔悟,判若两人,痛改前非,振作有为,和另外一位大臣邹忌有更直接的关系。


邹忌原来是一位琴师。他进谏齐威王,曾以弹琴的道理比喻政治,认为搞政治就像弹琴一样,要讲究刚柔相济,和谐有度,因此深得齐威王赏识,任命他为丞相。


邹忌不仅以弹琴的道理启发威王治理国家,更拿自己的颜值做文章启发威王要勤于政事,兼听明察。这就是千古传诵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2.  颜值的启发


据《战国策》第108章的描绘,邹忌身高八尺有余。今天看来,身高八尺多不是大个子,因为古代的尺比今天短,身高八尺多相当于今天的一米七左右,在古代可以说是标准身材。邹忌是个帅哥,长得光彩照人,颜值比较高。


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问他的妻子:“我和城北的徐公,谁更漂亮?”


他的妻子立刻说:“当然是您更漂亮了,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颜值最高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究竟谁更漂亮?”


妾也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来,邹忌和他闲聊时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更漂亮?”


客人也说:“徐公不如您漂亮。”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拜访,邹忌仔细地观察他,

越看越觉得徐公比自己漂亮;再自己照照镜子,更觉得徐公的颜值比自己高多了。


晚上,邹忌躺在床上琢磨这件事,突然悟到:“我的妻子说我比徐公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说我比徐公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说我比徐公漂亮漂亮,则是有求于我。”


出于偏见和利害的成见肯定蒙蔽真相,颜值高低是小事,这种作风蔓延到政治就可怕了。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谈了这件事并发表感想:“我十分清楚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就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土地,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亲信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这样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了!”


齐威王听了说:“好!有道理。”


于是发布命令:“群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能够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命令发布最初一段时间,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正所谓门庭若市;过了几个月,仍不时地有人进谏;过了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这个故事的信息量太丰富了。


首先,邹忌清楚徐公比自己漂亮,有知人之明,还有自知之明。第二,邹忌能够不受妻妾客人评价的蒙蔽而忘乎所以,头脑清醒,不受人惑。第三,更可贵的是邹忌作为政治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近取譬,向齐威王借题发挥,启发他治国的同样道理。


威王受到邹忌的启发,发布纳谏令,越是直接地批评他,越是赏赐丰厚,表明他是个从善如流,雷厉风行的合格政治家。


对邹忌的建议采取这种态度,他奖励即墨大夫,惩罚阿城大夫就完全顺理成章、合乎逻辑了。


威王和邹忌的故事,实际上触及到治国理政的一个头等重要的问题:如何对待赞扬和批评。如果一个政治家只欣赏拍马屁,不喜欢听批评意见,最终将害国害家害了自己。周厉王听不得批评意见,甚至杀害对政治不满的百姓,搞得“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百姓不敢讲话,路上见了也只能用眼神交流,他还很得意,看!没有人敢批评我了吧!周厉王不懂得“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结果呢,政治陷入危机,自己被放逐了。周厉王弥谤留下千古骂名。郑国政治家子产拒绝拆毁国人议论政治的场所——乡校,允许国人针砭时弊,认为“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结果使郑国政治清明国家强大。子产不毁乡校成为千古美谈。


治国理政,如何形成信息通畅、正确反馈的良性系统,而不是信息闭塞、蒙蔽真相的恶性空间,决定着政治的兴衰成败。这一切取决于决策者的修养和胆识。隋唐之际有位叫裴矩的政治家,在隋朝是个有名的拍马屁的佞臣,到了唐朝又成了有名的敢于批评的诤臣。是裴矩的性格从隋到唐发生了逆反吗?不是的。《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分析得有道理:“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唐记八)


原来根源在皇帝。隋炀帝喜欢拍马屁,裴矩就成了佞臣,他不做佞臣,隋炀帝就可能将他淘汰出局。唐太宗喜欢听不同意见,裴矩就成了诤臣,他不做诤臣唐太宗就可能不待见他。


齐威王接受邹忌的讽谏,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政治作风落实于治国理政,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革除弊政,令贤臣扬眉吐气,令佞臣无地自容,才有齐国转危为安的大好局面。

下期预告

第八期 齐威王之威(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