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舰》勇气随波逝去:德国海军“吕佐夫”号战列巡洋舰的末路

 cat1208 2017-11-14

(温馨提示:本文约5400字,配图24幅,原创不易,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编者按:1914年5月31日的日德兰大海战是大舰巨炮时代最壮丽的史诗,霸气冲天的皇家海军大舰队蒙受了苦涩的挫折,3艘新锐战巡长眠北海,而德意志公海舰队最大的损失就是“吕佐夫”号战列巡洋舰的沉没,它也是德军唯一被击沉的无畏型主力舰。本文为一位海军史爱好者兼模型发烧友在制作“吕佐夫”号的模型时写下的考证文字与感言,追述了这艘战舰的最后战斗,值得一读。

凯撒的迷梦


笔者先前与友人聊天,谈及对20世纪影响最大的人物,美国海军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上校算是其中之一,他的名著《海权论》激发了那个时代诸多当权者的大国迷梦,吸引了不少的信徒,其中最狂热的粉丝就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在威廉二世即位之前,铁血宰相俾斯麦极力避免与当时的超级大国英国发生冲突,但他的努力随着年轻气盛的威廉登上皇位而烟消云散。马汉上校关于海权的宏论让凯撒的野心急剧膨胀,而他的意志在短短十年间变成了威廉港内林立的桅杆和成排的大炮。迅速壮大的德国公海舰队在让皇帝感到满足的同时,也引起了英国人的高度警惕和强烈反感,英德造舰竞赛成为点燃一战火药桶最重要的导火索。在威廉二世眼中,足够数量的威武主力舰,加上他心中有关“德意志军人勇猛善战”的迷之自信,足以让德国挑战英国的海上霸权,但战争给德国人上了非常惨痛的一课。


这幅画作表现了德皇威廉二世乘坐舢板检阅公海舰队的情景,深受马汉海权论影响的威廉二世一心要打造比肩英国皇家海军的主力舰队。


德国人的“海洋强国梦”遇到真正的海上霸主英国就真心玩不转了,在英德造舰竞赛中,英国人的态度强硬得有如无畏舰的装甲板:德国人每造一艘主力舰,英国人就造两艘!此外,德国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英国海军完全没有必要像德国人设想的那样“把舰队开到威廉港外等着德国鱼雷艇的袭击”,只要采取远程封锁战略,守住斯卡帕湾和英吉利海峡,封锁由北海进入大西洋的通道,就能让德国花费巨资打造的舰队基本变成摆设。


北海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海域,只要封闭南面的英吉利海峡和北面的奥克尼-设得兰水道,就能将德国舰队封锁在北海之内。


在一战期间,除了几次炮击英国海岸外,德国公海舰队与英国大舰队爆发的最大冲突就是日德兰海战,关于此战的细节已有太多专著描写,这里不再赘述,总之是德国人“暴打了狱卒,依然被囚禁”,此后直到战争结束,公海舰队耻辱地被英国人活捉,只能在斯卡帕湾一沉了之,维护了最后的少许尊严。

战巡之实相


讲完时代背景,再聊聊战列巡洋舰这个舰种。在一战以来的海战史上,战列巡洋舰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就是莫名其妙地瞬间爆沉,比如日德兰海战中的“玛丽女王”号和丹麦海峡海战中的“胡德”号,战巡因此遭致不少嘲笑,被冠以各种诨名,什么薄皮大馅儿,放烟花,打火机等等,但笔者想说的是,战列巡洋舰既然是英国海军的发明,自然是为大英帝国服务的。日不落帝国有个很现实的问题——虽然皇家海军的战列舰队无可匹敌,却难以确保海外殖民地的安全,一旦爆发战争对手很可能派出快速巡洋舰袭扰英国遍及全球的殖民地和航运线,而低速的战列舰无力应对这样的威胁。鉴于这种情况,英国人需要一种能快速部署并且全面压制敌方巡洋舰的战舰。


英国海军“无敌”号战列巡洋舰侧视图及俯视图,该舰是历史上第一艘战列巡洋舰。


基于这种需要,英国人通过削减战列舰的装甲,将节约的重量用于增加锅炉、提升动力,从而获得了全新的战列巡洋舰,它保持了战列舰的火力,防护和航速不输于装甲巡洋舰,因此在与巡洋舰的较量中占据了压倒性优势。最能体现战列巡洋舰作为巡洋舰杀手本色的海战是1914年12月的福克兰海战:由斯佩伯爵指挥的德国远东舰队以2艘装甲巡洋舰为核心,在太平洋上罕有对手,但在福克兰群岛遇到2艘英国战巡后陷入打不过、跑不掉的尴尬境地,妥妥地认栽了。


这幅绘画再现了1914年12月的福克兰海战中,斯佩舰队的“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号装甲巡洋舰被英军战列巡洋舰追杀的惨状。


在英德造舰竞赛中,德国人紧跟对手的动向也走上了战巡之路,只是对该舰种的理解与原创者有所不同。在德语中战列巡洋舰被称为Grosse Kreuzer,直译就是“大型巡洋舰”,而德国血统的战巡并非由战列舰演化而成,而是从巡洋舰发展而来。德国战巡延续了重视生存性的设计理念,通过牺牲部分火力换取更厚的装甲,在航速上相比英国战巡也有1~2节的差距,但生存力占优。这种设计上的差异被很多人当作日德兰海战中英国战巡频频被秒杀的罪魁祸首,但后来有证据显示,英国战巡的猝死不应该由设计师们背锅。


德国海军“冯·德·坦恩”号战列巡洋舰,该舰是德国海军第一艘真正的战列巡洋舰。

德国海军“冯·德·坦恩”号战列巡洋舰的侧视图及俯视图,该舰采用舷侧交错炮塔布局。


在日德兰海战中,双方的交战距离通常在15000米左右,在这一距离上炮弹多以大角度下落并击中军舰的甲板。实际上英德战巡的水平装甲大致相仿,就投影面积而言甲板面积远大于炮塔面积,从命中几率看如果炮塔中弹应该有更多的炮弹击中甲板并给锅炉舱造成损伤。但是,没有证据表明3艘英国战巡在沉没前因锅炉舱损毁而减速,可见英国战巡在防护上相比德国战巡的劣势并非造成其战损的首因。

德国战列巡洋舰“德弗林格尔”号枪炮长格奥尔吉·冯·哈泽海军中校的回忆录为上述观点提供了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哈泽对海战过程做了很详尽的描述,并提到了一些容易被忽略的事实。战巡的主炮塔与弹药库之间有提升弹药的通道,正常情况下这个通道要用防火门封闭,仅在提送弹药时才被打开,这项操作原则在德国战巡上得到严格执行,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其射击速度不可能太快,多以半数主炮进行半齐射。在英国战巡上,为了追求火力最大化,甚至进行试射时都会采用全齐射方式,即以全部主炮开火。为了保证射速,英国战巡上的弹药通道时常保持防火门敞开,于是一旦炮塔中弹火焰就会沿着通道蔓延到弹药库内,引起连锁殉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德弗林格尔”号枪炮长冯·哈泽中校的回忆录《基尔和日德兰》英文版封面,这本书提供了很多有关日德兰海战的第一手资料。


世人之所以会留下“英国战巡的悲惨命运应归咎于设计错误”的刻板印象,大概是因为很多关于日德兰海战中英国方面的记述都源于大舰队司令杰利科和战巡舰队司令贝蒂的回忆录,这两位在战后对于海战损失是各种甩锅,考虑到他们的作品都是在海军内部完成的,所以从维护自身颜面考虑,只能把责任往造船厂和设计部门头上推。至于皇家海军的英勇将士们怎么可能有责任呢?负责制定训练章程的高官们又怎么会有过错呢?人性的弱点就是这样。

最强德造战巡


铺垫结束,言归正题,还是谈谈本文主角:德国海军“吕佐夫”号战列巡洋舰,虽然维基百科上介绍甚详,但考虑到万一维基步谷歌之后尘,还是多说几句吧。“吕佐夫”号是德弗林格尔级战列巡洋舰的二号舰,该级战巡是为了应对英国狮级战巡而建造的,相比之前的毛奇级和塞德里茨级有了很多改进,标志着德国战巡的设计真正走向成熟。德弗林格尔级是德国海军在一战前设计的最后一级战巡,由于后续的马肯森级因为战争原因未能完成,因而成为德系战巡的绝响。


在海上高速航行的“吕佐夫”号战列巡洋舰,该舰为德弗林格尔级二号舰。

德国海军德弗林格尔级战列巡洋舰的侧视图及俯视图,该舰采用全中线炮塔布局。


德弗林格尔级共造3艘,分别为“德弗林格尔”、“吕佐夫”和“兴登堡”号,正常排水量26600吨,满载排水量31200吨。“德弗林格尔”和“吕佐夫”号的设计大体相同,“兴登堡”号则略作修改,舰体稍长,排水量略增。“德弗林格尔”号有16个水密区划,“吕佐夫”和“兴登堡”号为17个,双层船底长度占舰体全长的65%,相比之前德国战巡的75%有所减少。在动力设计上德弗林格尔级原计划采取传统的蒸汽轮机与新型柴油机并用及三轴推进的方案,由于当时柴油机技术并不成熟,最后还是选择了14座燃煤锅炉加8座燃油锅炉,4台蒸汽轮机四轴驱动的设计,最高航速26.5节,比狮级少1节,续航力为5600海里/14节,对于基本在家门口活动的德国战巡来说已经足够了。


“吕佐夫”号战列巡洋舰的舰体剖视图。


德弗林格尔级的火力和防护都较之前的战巡有明显提升,毛奇级和塞德里茨级均装备10门280毫米舰炮,提尔皮茨认为280毫米舰炮威力足够,他对德制穿甲弹有着谜一样的自信,但是在英国主力舰普遍升级为343毫米舰炮的情况下,280毫米舰炮实在不够看,因此德弗林格尔级选择安装8门50倍径305毫米舰炮,虽然依旧比英国战巡主炮小一号,但火力较之前的德国战巡有明显增强。德弗林格尔级还放弃了两舷交错炮塔布局,舷侧炮塔不仅射界有限,而且在军舰转向时会对船体重心和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而德弗林格尔级的4座主炮塔全部布置于舰体中线上,更为合理。


从空中拍摄的“德弗林格尔”号战列巡洋舰,其4座主炮塔分别指向不同方向。

“德弗林格尔”号的后主炮群,该舰安装了50倍径305毫米舰炮,威力较之前的德造战巡明显增强。


德弗林格尔级的舷侧主装甲带为300毫米克虏伯渗碳装甲钢,为锅炉舱、轮机舱和弹药库等要害部位提供保护,在主要防护区划之外的舷侧装甲向舰首方向减薄至120毫米,向舰尾方向减薄至100毫米,在舷侧装甲带内侧几米处还设有45毫米厚的防雷隔壁,主装甲甲板在非要害部位的厚度为30毫米,而在要害部位增至80毫米。此外,前后指挥塔和主炮塔也都有重甲保护。相比英国狮级(舷侧装甲带229毫米,水平装甲64毫米),德弗林格尔级的舷侧防御更强,水平防护则相差不多。


德弗林格尔级战列巡洋舰的装甲结构剖面图,其舷侧装甲带厚度达300毫米。


德弗林格尔级被德国海军当成理想的战列巡洋舰设计,虽然存在一些小问题,比如甲板容易上浪,满舵转向时减速明显且舰体倾斜较大,但总体来说瑕不掩瑜,是一级设计非常成功的主力舰。

“吕佐夫”号于1912年5月在但泽的席绍船厂开工,1913年11月29日下水,1915年8月8日服役,但在海试时引擎出现故障,进入基尔港修理,直到1916年3月20日才正式加入第1侦察舰队,并在4月参加了对英国大雅茅斯的炮击行动。此后,“吕佐夫”号作为第1侦察舰队司令弗兰茨·冯·希佩尔少将的旗舰参加了日德兰海战,在交战中遭到重创,进水过多,无法挽救,最终沉没,其真正的服役期仅有两个多月,可以说相当短命。


1913年11月29日“吕佐夫”号下水时的留影,该舰于1915年建成服役。

炮火中的葬礼


关于日德兰海战的著述真的是汗牛充栋,笔者无需展开,只想写写“吕佐夫”号在服役生涯中最后几个小时的经历。在日德兰海战中,德军第1侦察舰队集中了公海舰队全部5艘精锐战巡,而“吕佐夫”号作为最新服役的战舰兼旗舰担任舰队前导舰,位于编队最前方。按照公海舰队司令舍尔中将的计划,战巡编队首先接敌,并将英国舰队引诱到公海舰队主力设下的陷阱中。


1916年5月31日下午,英德两军前卫舰队遭遇时的航线。


1916年5月31日,皇家海军第1战列巡洋舰分舰队的6艘战巡在贝蒂的率领下与德国第1侦察舰队狭路相逢,希佩尔随即转向东南偏南,将猎物引向舍尔的炮口。贝蒂按照皇家海军“见敌必战”的信条立即全力追击,16时左右,在双方接近到14000~15000米距离时,德军旗舰“吕佐夫”号升起信号旗“各舰从左向右分配目标”,随后该舰瞄准贝蒂的旗舰“狮”号率先开火,几分钟后“狮”号开始还击,日德兰海战的前卫战就此打响。


这幅画作表现了日德兰海战前卫战阶段,由“吕佐夫”号领衔的德国第1侦察舰队与英军战列巡洋舰编队交战的壮观场面。


英国人的第一轮齐射非常没有水平,炮弹偏离目标竟达一英里,但几轮齐射下来渐渐找到了准头,“吕佐夫”的前艏楼被“狮”号命中,但同时德国人的炮弹也多次击中“狮”号。“吕佐夫”号的枪炮官巴岑中校犯下一个难以理解的错误,居然使用高爆弹而非穿甲弹攻击“狮”号,他事后也非常后悔。实际上“吕佐夫”号的齐射命中率相当高,在开战20分钟内进行31轮齐射,命中6枚,如果使用穿甲弹“狮”号可能早就一命呜呼了,贝蒂也极可能命丧当场,整个战局的走势都会非常不同。

不过,“狮”号差点就被“吕佐夫”号搞死了,一枚305毫米炮弹击穿了“狮”号的Q炮塔顶盖,引燃了堆积在炮室内的发射药,引发大爆炸,幸亏炮塔指挥官哈维少校临死前下令向弹药库注水,才保住了贝蒂的旗舰,否则这位司令官怕是抱怨“我们这些该死的船今天有点儿毛病”的机会都不会有。


英国皇家海军“狮”号战列巡洋舰Q炮塔的损坏情况,炮塔顶盖被“吕佐夫”号的炮弹击穿,引发爆炸,险些让贝蒂的旗舰报销。


随着交火的继续,德国人率先得分,英军战列线末尾的“不倦”号被德舰“冯·德·坦恩”号以精准的齐射轰沉。可是,希佩尔没有来得及高兴,姗姗来迟的英国第5战列舰分队的4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出现在战场上,它们的381毫米重炮绝对是德国战巡难以抵挡的。当“冯·德·坦恩”号的舰尾被这种炮弹击中时,德国人形容道:“两万吨的巨舰像音叉一样抖动起来。”尽管劣势明显,希佩尔的舰队还是全力迎战,再创新功,“玛丽女王”号成为英国人的第二个牺牲者。可是,“吕佐夫”号的状况很不乐观,在交火中接连中弹,其中包括3枚381毫米炮弹,通信天线全部报销,已经失去了旗舰功能。


英德战列巡洋舰编队炮战形势图


希佩尔可谓超额完成了任务,不仅将猎物吸引过来,还干掉了2艘战巡。当舍尔的主力出现在海天线上,德国人一定在弹冠相庆,可惜杰利科的大舰队轻松地让他们的笑容僵住了,现在舍尔发现掉进陷阱的其实是他自己。在随后的交战中,“吕佐夫”号在与英国“无敌”号战巡的对决中成功地KO了对手,但自己也被连续击中8次,而且弹着点全部集中于舰首,大量进水导致舰首开始下沉,好在动力系统保持完好,伤痕累累的“吕佐夫”号只能蹒跚着撤出战场。

在撤退过程中,“吕佐夫”号一直在喝海水,舰首严重浸水,一号主炮塔的弹药库已被淹没,其下沉情形恰如著名的“泰坦尼克”号,只是情状更为惨烈,过程更为痛苦。晚间20时,1艘鱼雷艇与“吕佐夫”号接舷,将希佩尔及幕僚转移出来,并释放烟幕掩护撤退。此后不久,“吕佐夫”号再度被4枚大口径炮弹击中,自从开战以来这艘战巡已经累计被20枚重磅炮弹击中,而这四次重击对这艘垂死挣扎的战舰来说,恰如缩短死亡痛苦的最后一击。


“吕佐夫”号在日德兰海战中的中弹情况,该舰至少被24枚大口径炮弹击中。

这幅画作表现了5月31日晚间,一艘鱼雷艇靠近“吕佐夫”号,将希佩尔少将及其幕僚转移下来。


6月1日凌晨1时30分,海水开始漫进“吕佐夫”号的前锅炉舱,而舰体前部装甲甲板以下的所有舱室都已经灌满海水,电力中断,舰首吃水已达17米,同时更多的海水从弹洞涌入舰体。舰员们所有挽救战舰的努力都宣告失败,至2时20分,“吕佐夫”号已经进水8000吨,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舰长哈尔德上校被迫下令弃舰。几艘鱼雷艇靠近该舰舷侧,转移舰员。2时45分,海水已经漫上“吕佐夫”号的舰桥,鱼雷艇G38号向它发射了2枚鱼雷,2分钟后,德国海军曾经的骄傲,第1侦察舰队旗舰,崭新的“吕佐夫”号永远消失在北海的浪涛中。


这幅图画展现了“吕佐夫”行将沉没时的情景,该舰是德国海军在日德兰海战中唯一沉没的无畏舰。


“吕佐夫”的沉没为日德兰海战画上了悲凉的句号。德国海军其他遭受重创的战舰,包括进水5000吨的“塞德里茨”号都幸运地返回基地。公海舰队在日德兰海战中取得了战术上的完胜,德皇威廉二世亲临威廉港视察归航的舰队,并以最动听的言辞赞扬了海军将士们的英勇。然而,在舰队全身而退的背后,德国海军从此丧失了出海决战的勇气,直到战争结束就一直困守在港口内,坐等斯卡帕湾的耻辱降临。战后,在战败的阴郁氛围中,哈泽中校在回忆录的最后写道:“失去金钱,轻如鸿毛;失去荣誉,危如累卵;失去勇气,万劫不复!”可以说,德国公海舰队的勇气在1916年6月1日凌晨时分伴随着“吕佐夫”号的沉没而消失了。


日德兰海战之后,德皇威廉二世前往威廉港,向归来的舰队官兵们发表讲话,但他的赞赏并不能挽回公海舰队的勇气。

今日依旧竖立在德国威廉港的“吕佐夫”号阵亡官兵纪念碑。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