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五大名窑在中国瓷器烧造史上的重要性

 百眼通 2017-11-15

钧窑

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钧窑和其他四个窑口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的色彩。由于窑变的特性,导致开窑后,每一件器物的色彩都不相同,会出现红、白、黄、蓝等各色不同。

周身还布满珍珠点、兔丝纹、鱼子纹和曲折迂回的蚯蚓走泥纹等生动美妙的流纹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正是因为它的烧造具有独立、完全不可控等独特的因素,才使得钧窑在历史上格外耀眼。钧窑瓷极其珍贵,这在民间有众多的说法,比如''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挂红,价值连城,钧不挂红,一世受穷“等等。

汝窑

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汝窑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其釉色的独特气质。如雨后天空逐渐放晴的柔和及纯净。

在烧制上,采用了极为复杂的支钉烧,使得底部的釉面完整。而支钉也成为鉴别汝窑的一个重要因素。

汝窑并非像青釉那般透明、玻璃质含量高。专业术语中,汝窑釉面属于乳浊釉,是半透明且釉面中有丰富的气泡。

官窑

这应该是五大名窑中,最为神秘的了。它既有开片、又是乳浊釉、还是铁胎(含铁量高,胎质烧成时拉力很大,容易出现开片、变形、裂纹)

官窑,是南宋宋高宗时期一些窑口专为宫廷烧制的瓷器,供御捡退,在当时俗称''官窑“。官窑,毛公洞第一(今江苏扬州一带)。南宋官窑瓷器沿袭北宋风格,规整对称,宫廷气势,高雅大气,一丝不苟。因为胎土含铁量极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后称”紫口铁足“。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温润如玉。釉面多层反复细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纹理布局规则有致,造型庄重大方。另外”肉腐留骨“(露胎处象死人骨头,俗称”骨董“)也是那时所造。我们今天所称官窑泛指历朝官府烧造瓷器,其实,历史上仅指南宋时期烧造的瓷器,后世再无此称呼。

定窑

主要烧造白釉。以薄胎、印花、刻花为特点,审美风格及其素雅。这也可能是定窑最终被汝窑所取代的一个重要原因。定窑还烧制黄釉、褐釉、黑釉、紫釉、红釉、绿釉、金花、鹧鸪斑、加彩、白釉刻划印花、黑釉白花、褐釉刻印花、黑釉刻印花、白釉剔绘黄花、内外刻花、内外划花、内外印花、外刻内印花、白釉酱口、黑釉酱口、豆青地剔白花、白地绘黑釉花、唐三彩、咖啡色釉绘花、白釉剔黑花、青釉剔划白花、白釉黑花……

哥窑

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

最为明显的特点就金丝铁线。

金丝铁线是哥窑的一大特色,由于瓷胚和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瓷器釉面上便会出现一种自然开裂的现象 ,其纹片如网交织、如冰破裂。之后以墨汁为着色剂人工从裂纹中渗透进去,着色后颜色很深,就形成了金丝铁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