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形势下执政党如何加强自身建设

 乐山乐水乐天下 2017-11-16
    【摘要】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在民生建设中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在民生建设中面临思想观念建设、组织内部建设、法律制度机制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执政党提出了树立民生执政理念、提升组织内部综合素质、推进民生法制进程、坚持创新思维方式等加强自身建设的途径。
中国论文网 http://www./1/view-7059335.htm
  【关键词】执政党;民生建设;加强自身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282-02
  一、前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党中央、国务院对民生建设进行了重大决策和部署,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将保增长与惠民生有机结合起来,近十年来在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中取得重要进展: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就业形势平稳并有较好的预期;社会保障体制建设有重大突破,先后建立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重要制度,颁布实施《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社保覆盖人群迅速扩大,社会保险基金规模不断扩大,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高。近十年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广大人民通过享有社会保障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民生建设中还存在突出问题,特别是执政党在自身建设中也有影响民生发展的不足之处,这会影响民生执政理念、民生法制建设、执政党内部建设与创新思维等。改善民生,是一项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巨大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长期努力,更需要我党加强自身建设,建设为民利民的执政党,统筹各方顺利开展民生工作。
  二、新形势下执政党在民生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
  现阶段的民生保障,是政府对社会成员基本生活权益的政策保障,由于民生的内容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丰富,民生问题也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扩展。基于民生建设视角,执政党在自身建设方面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在思想观念建设方面,我党还存在发展观念片面化和民生意识缺乏的不足。一些干部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率是硬道理”,把经济发展等同于GDP发展;很多地方官员把精力集中在经济建设而非民生建设。此外,有些官员还未做到执政为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忽视了人民的意愿和利益而一味地搞“形式工程”、“政绩工程”,这不仅加大了财政支出,还给人民的生活造成不便。
  在加强组织内部建设方面,党员干部还存在缺乏灵活应变、协调组织的能力。如在社会管理当中,当群众维护合法权益时没能及时、合理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领导干部在处理群众来信和接待群众来访时还存在回复滞后现象;当群众组织群体事件时,党员干部在解决问题方式上还缺乏协调组织能力。
  在加强制度机制建设方面,经济改革迅速向前,而社会建设却相对滞后,导致改善民生的社会政策、制度安排缺口较多。相关制度的短缺是造成我国民生问题凸显的根源,而收入分配制度、就业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不配套和政策调节不力是重要根源,如教育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户籍制度改革还未很好地取得突破,多项社保制度还不完善等,其结果直接导致了社会财富难以向广大民众倾斜;公共资金的支出缺乏监督,城乡助困扶贫资金不时被挪用和挤占,甚至贪污浪费,使政府“民生工程”大打折扣。就目前而言,解决民生问题的制度体系还处于初步建立阶段,民生领域有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还很多,要使民生难题有效改善,还需更多的制度供给。民生方面出现的困难与党的自身建设息息相关,这为党建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三、民生建设中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途径
  解决民生问题,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政府加强自身建设,真正认清和明确自己的使命与职责,切实遵循执政为民宗旨,提升党员的各方面能力,推进民生方面的法制建设,用创新的方式开展工作,切实履行好民生范畴的服务职能。
  (一)树立民生执政理念,加强思想观念建设
  执政理念是执政活动的核心价值观念,党的执政理念会对执政活动有一定的决定作用。民生执政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执政理念的引导下了解群众所需,设计与实施多项与民生相关的方针、政策。树立民生执政理念关键是要坚持群众路线。我们党坚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的思想,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争取高效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党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建设中,树立了坚定的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执政理念,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民生执政理念始终坚持执政为民、了解民心、倾听民意,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党把加强思想观念建设融汇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当中,如在“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中,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工作得失的判断标准,其核心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其本质是改善民生。这体现了改善民生的思想理念,符合人性的需要和人的本质属性的要求;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提出了“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表明党的执政活动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活动口号中,要求一切执政活动贯穿“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主旨是以民生为本,特别关注人的自身发展,把不断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八大”报告也强调:“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①因此,执政党要强化民生意识,把民生保障上升为我国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和核心内容。
  (二)注重提升综合素质,加强组织内部建设
  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指出:“各级党委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选好配强领导班子,注重培养选拔熟悉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优秀干部。”我党要站在民生建设全局的高度确立思路,规划民生的发展路径,注重人才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把人才队伍在实践中稳固并扩大起来,进一步加强组织内部建设。   加强我党自身建设,一要提高党员自身的应变能力。围绕改革和完善党自身建设的要求来开展民生工作,着力增强党员主动进取、开拓创新的本领。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党内人员要在扎实的行政能力基础上,灵活应变地研究民生新情况,解决民生新问题,总结民生新经验,使民生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和创造性。
  加强我党自身建设,二要提高党员自身的组织能力。党员的组织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执政党的战斗力。在开展民生工作中,党员要努力练就精心组织工作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团结和协调民生工作者的本领,逐步形成凝聚民生建设力量的工作平台;积极探索有利于把党员组织起来加入民生工作的形式、方法和途径,并通过党员带动各方活跃于民生工作中,使民生覆盖面不断扩大。
  加强我党自身建设,三要倡导党员的勤俭节约好作风。近年来,用于公款接待、公车消费、公费出国的金额巨大,不断膨胀的行政管理成本挤占了用于生产和居民消费的资源,必须予以遏制和纠正。政府机关必须大幅降低行政管理成本,节约社会资源,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用于民生领域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务范畴上来,以利于民生发展。②
  (三)推进民生法制进程,加强制度机制建设
  民生建设的根本是制度建设,民生制度是社会政策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作用,以制度规范的方式推动党的自身建设,效果最为明显。目前凸显的民生难题与民生方面的制度不健全有密切关系,如社会保障制度,即使制度框架已经基本建立,但还缺乏系统的、合理的运行机制;其次,在很多民众看来,民生等同于节日时“送物质送温暖”、灾难时“齐募捐多筹资”、检查时“全动员秀一把”。以上种种误解都需要通过建立常态化的制度来化解,让执政党落实好民生问题的解决方法。关注民生需要的是以制度方式固定下来的长久性措施,解决民生问题需要的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引向程序化、规范化和法律化方向,而不是靠政府心血来潮设定解决方针或颁布临时措施来化解。要使民生问题得到标本兼治,重点要在制度机制这一“治本”的层面上,消除不利于民生发展的法制土壤。
  因此,我党要抢抓发展机遇,在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民生政策推动下,把各地加大民生投入、扩大民生需求的成功做法上升为制度,把“保民生”形势下的一些应急性措施、探索性实践上升为政策,并通过一套制度安排来实现改善民生目标的任务,从而使民众的意愿和国家的决策部署形成共振,推进民生制度建设进程。如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建立与物价变动相适应的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为保障困难群体、农民工、妇女、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的权益,颁布和完善如《社会保障法》、《物权法》等法律③,将改善民生纳入法制轨道,使侵害人民利益的行为得到法律惩治。其次,各级民政部门要抓住国家将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的历史机遇,不仅要扩大民政项目,增强民政实力,还要善于整合民生保障的多方资源,因势利导深化民政制度的发展。
  (四)坚持与时俱进思维,加强创新方式建设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与时俱进地深化党的自身建设,是准确把握民生发展、推进民生建设、落实民生要求的关键点。在社会转型进一步加剧、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更加错综复杂的新形势下,民生建设被赋予了新要求――要紧紧抓住民生保障这一要点加快制度和方法的创新。我党要通过民生民政的制度建设,使经济发展成果能够更多地体现到保障民生上来,使十七大提出的“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民生目标制度化。要在事关民生利益的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优抚工作、慈善事业、社会养老等民政职能领域,加大制度创新力度;要着眼于发展基层民主,改进社会管理方式,引入新型社会管理模式④,如提出的“社区养老”方式,是由社区承担起部分养老保障功能,不仅弥补了养老制度的空缺,也在更大程度上保障了公民享受社会服务的权利;针对城市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可利用小额贷款扶持他们进行生存型创业,即通过一套适合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新增劳动力等人口特点的信贷体系,将资金直接送达他们手中,由他们根据自身意愿来选择适合的技术项目,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这一创新的举措是民生建设中值得尝试的新途径。当今社会还存在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部分民众权益受到侵害等民生问题,我党要不断增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改革实践的创造性,依靠深化改革来解决难题;更要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创新保障、发展民生的制度,确保“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注释:
  ①谢冠富.民生与党的执政活动的导向,方法和路径[J].理论与研究,2013(1):24-29.
  ②黄红平,李斌雄.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对执政党建设理论的新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11-13.
  ③张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几个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2009(6):107-110.
  ④中民.民生,民生问题与民生建设――兼谈深化民政工作主题的认识[J].中国民政,2010(4):14-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