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唐代学校的官方教科书

 雷渠梁 2017-11-16
                          唐代学校的官方教科书
文/乌有先生

   对于古代的教育,有很多疑问,古代学生是怎么学拼音的呢?又是怎么学字的呢?他们都读些什么书?这些书对他们的成长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对他们的人生观又有什么样的影响?他们是怎样从赤裸裸的一无所知的婴孩变成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文人学者呢?

 现在让我们拔开云雾,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

 先从儿童读物说起吧。

 说到古代的儿童读物,很多人立刻就会联想到《三字经》、《幼学琼林》、《百家姓》、《龙文鞭影》,没错,这几本书都是儿童读物,但不是唐代的儿童读物,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这些书都是唐代以后才有的。

 我们都知道,人成长过程是从呀呀学语开始,再学识字和写字。

 据考证,唐代的官方语言和现在一样,也是普通话,每个字都有其固定的读音。在唐代也要求学生从拼音说起,这方面官方指定的教科书是《说文教义》,又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许慎。此书作于和帝永元二年(100年),历时21年,直到安帝建光二年(121年)才告完成。它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唐代的统治者就是通过这本书来统一全国的语言和发音。

 对于识字和学字,唐代指定的教科书是《字林》、《尔雅》,其中《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字林》是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亦即字典。这两本书就像我们现在的什么词典、字典之类的工具书。唐代的儿童就是通过这两本书接触汉字、学习汉字的,从而知道字和词的意义。

 光学会发音和识字还是不够的,还需一些能让小孩提起学习兴趣的读物来启蒙他们的思想,这类书主要有《三苍》、《蒙求》、《千字文》,这几本书都为四言韵文,蕴藏着许多以往的典故和传说,不但便于学童诵读记忆,达到了识字的目的,还能增长知识,为下一步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上面所列的是官方指定的、全国统一的教科书,除了这些,涉及到字和音的还有很多类似的书籍,如《广雅》、《博雅》、《苍颉训诂》、《三苍训诂》、《埤苍》、《广苍》、《说文音隐》、《字统》、《字海》、《古文奇字》、《解字文》、《杂文字音》、《文字要说》、《字书》、《难要字》、《证俗音略》、《叙同音》、《四声韵略》、《四声部》、《韵篇》、《初学篇》、《始学篇》、《少学集》、《小学篇》、《诘幼文》等等,不下百种,可以根据家庭情况和个人爱好自由选学,有的人学一本都觉得累,有的学一百本都嫌不够,这就是懒惰与勤奋的区别了。
   唐代的孩子们就在这些书籍的陪伴下度过了童年时代。

 在上一篇提到过,进入学馆的学徒必须在年十四以上,十九以下;律学则是十八以上,二十五以下。其实,在唐代,不管小学、中学或者大学,所学的教科书是没有明确界定的,不像现在分得很细,有小学课本、中学课本、大学课本,那时候各阶段互通,只要说会了读、识,在没上大学之前,什么书都可以学,这方面官方没有规定或要求,但进入大学就不同了,这是政府设立的学校,所学的内容都是官方指定的,我们再来看看唐代的大学都有什么教科书。

 我们经常提到“四书五经”,说多了就产生一个错觉,好像古代除了“四书五经”没别的可学了,这“古代”当然也包括了唐代。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错误,“四书”这个称谓是宋代才有的,南宋那个“存天理,灭人欲”的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简称为《四书》。之后各朝皆以《四书》列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造就《四书》独特的地位。这也是中国走向没落的开始,中国人从此深受其害,造成国人的性格多趋向于奴性、奸性和懦性,从宋代开始,中国人与外来民族的战争就几乎没有打赢的时候。

 所以唐代的教育并不是以“四书五经”为主的。

 为了让便于读者理解,就按现在的科目来列举唐代的教科书,要说明的是,唐代是不按此来分类授课的,各类科目是相互融合贯通的。

 思想政治课:所学的书有《礼记》、《春秋左氏传》、《诗》、《周礼》、《仪礼》、《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这些都是以儒家经典为主了,从仁、义、礼、智、信这些方面向下一代灌输统治阶段的理念以及思想,教会其修身养性之道,为人处世之术。

 语文课:有《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通玄经》、《孟子》、《荀子》、《吕氏春秋》、《管子》、《墨子》、《韩非子》等,主要教会学生吟诗赋词、写文章等一些经验和方法。

 数学课:以算经十书为主,唐高宗显庆元年(656),规定《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海岛算经》、《五经算术》、《缀术》、《缉古算经》十部汉、唐一千多年间的十部著名数学著作作为国家最高学府的算学教科书,用以进行数学教育和考试,后世通称为《算经十书》。

 历史课:唐前期以《史记》、《前后汉书》、《三国志》为主,唐后代增加了《晋书》、《宋书》、《南史》、《北史》、《隋书》等,为什么后期才有呢?因为后面几本正史是唐初期才开始命人撰写,唐以前是没有的。

 道学课:开元二十九年,开始设立崇玄学馆,专研道学,以《老子》、《庄子》、《文子》、《列子》为指定教本,这也是唐代尊儒崇道的体现。

 体育课:古代的体育就是舞刀骑马,目的不是为了争第一,而是为了战争,体育课主要是针对武举,以兵书为主,习《司马法》、《六韬》、《太公阴谋》、《太一兵法》等。

 天文律历课:要注意的是,该课程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学,有特定的人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学习,这类生源每年只招一百五十人左右,《易经》是这方面最重要的教本。

 医学课:这与天文律历课性质是一样,也是由特定的人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学习,这类生源每年只招二百一十人左右。这类的书就很多了,具体是选哪几本作为教科书不得而知,我认为,既然是专业学科,学生范围应该是很全面的,没有局限性,与医学有关的书籍都会学到,包括《彭祖养性经》、《本草要术》、《神农本草》、《明堂人形图》、《黄帝针经》、《黄帝明堂经》等等。

 还有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如音乐、书画、棋道、农商、水利、工程等,这些国家都没有设专门的课程,要成为这方面的人才,主要靠自学或者拜师学艺。

 那么,通过这些教科书,唐代统治阶级基本上达到了教育的目的,诲喻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人生道理,成为一个正常的人。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些教科书涉及面并不是很广,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有一定需要肯定的是:文化的自由,只要你愿意,没有什么不可以学的,这是许多朝代所不能相比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