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粲然:我们该给孩子什么样的历史启蒙?

 我爱猫咪魔法袋 2017-11-16




  故事、历史的演习与流传,是为了与“个人的存在”发生关系。让孩子知道,我存在在一个广袤的、来来往往的序列之中,我有祖先,我也会有子孙,有什么传递到我手上,也有什么会理所当然由我流传下去。每个英雄不朽的传说,都有可能辉映在我身上。
  你小时候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读物”是什么?
  我读的第一套算得上谈历史的书,是从大人书架上扒拉下来的蔡东藩《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从秦代看到民国,一千多回,五百多万字。小学五年级开始读,陆陆续续几年才读完。现在回想起来,不知道当时是怎么能生吞那么多半古半文文字的?多半是全仗着内中无数美人野史,才把两千多年的中国读了下来。
  儿时的那套蔡东藩后来在搬家时丢了。我又买了一套,至今放在书架上。米尼两岁的时候,我在电脑前忙,他坐在我身后的地板上,拿这套书来叠高高,每本书的封面都是不同颜色,每个朝代一个颜色。他最喜欢绿色的“唐朝”。
  米尼四岁时我开始跟他讲“很久很久前的过去”。他喜欢打仗、喜欢奇幻,我就跟他讲希腊英雄战史。

  因为我们家在海边,他从两个月开始就浪迹沙滩、逐水而生。我跟他讲的第一个史诗神话,是希腊英雄忒修斯的故事。忒修斯有两个父亲,海神波塞冬和凡人国王埃勾斯。他成年后英勇过人,歼灭过无数可怖的强盗,甚至深入迷宫,战胜令人震怖的牛头人身怪米诺斯。
  米尼屏息听完这个故事,满脸放光。“哇。”他把嘴张成圆形,慢慢地说:“妈妈,我发现我就是忒修斯。我爱走迷宫。我就是大海的孩子。”
  有些幼儿叙事教育家认为,历史故事、英雄故事孩子得到七、八岁才能理解。但我不是这样想的。
  我不认为,故事的存在,历史的存在,是为了让人“懂得”和“记住”,因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故事、历史的演习与流传,是为了与“个人的存在”发生关系。让孩子知道,我存在在一个广袤的、来来往往的序列之中,我有祖先,我也会有子孙,有什么传递到我手上,也有什么会理所当然由我流传下去。每个英雄不朽的传说,都有可能辉映在我身上。
  我是独特的、我也有可能是千百万人。这样奇特的感受,就应该在他们有“时间感”之后,无所不在的浸泡。
  这样的浸泡,让他们不孤独。让他们为自己充满传奇、饱含希望的未来骄傲。也让他们对自己的来源满怀谦卑。
  对十岁以下的孩子来说,非系统的“识史”有两种途径。第一是个体故事(也称“列传”),他们从一个又一个人物传奇中,去看见一个又一个截然不同的时代。第二是碎片式信息(也称“大百科”),他们从集合起来,段落式各式各样的信息里,蚕食一样,去发现这个世界十年、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百千万年的沿革。
  这两种途径,都在为他们成为此生、此世界的自己做着附文和验证。
  大百科对知识体系的助力,在信息碎片化时代被越来越强化和凸显。
  有时候,和米尼翻阅着这本《DK儿童历史大百科》,他因为某一张图,或者某一句话而穷诘不止。我就想,我们翻阅微博和微信的时候,未尝不是这样。
  手指之下,纵横捭阖,每条信息都是一扇门,邀请我们深入。或者,只是批阅着“知道了”,潦草形成对这个世界初步的印象。
  这种对历史的“速读”,一开始是一种扩展自我的邀请。但不要止步于此,投入与思考,才能映照出你真正的解答。
  这方面,所幸孩子们比我们更宽大、更好奇,更没有设障。也拥有更漫长的人生。
  习惯读图的孩子,慢慢了解历史的第一步,这样文图并茂、史料集结的严谨大百科,是一个“不断惊奇、处处发现”的途径。
图片摘自《DK儿童历史大百科》

文章原名为《读图时代初识史》

作者:粲然 来源:小中信公众平台


另外:小中信出版的唯一一本献给孩子的入门级权威历史百科全书!【DK儿童历史大百科】目前在新浪微博有转发赠书活动,欢迎大家积极参与!


转发地址:http://weibo.com/5391042827/C846472UT?from=page_1005055391042827_profile&wvr=6&mod=weibotime&type=comment&pids=Pl_Official_Headerv6__1&noscale_head=1#_rnd1426062498091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