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偷东西是不对,你严厉批评就更不对了

 我不过是个孩子 2017-11-16

600多个经典故事任意听


在后台看到一个妈妈向我求助,因为发现6岁的儿子偷别人的玩具,她激动地写了一长串。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是这样的,昨天儿子的老师找我谈话了,说我儿子有拿小朋友玩具的现象,震惊之余我想起了上个星期的一件事:那天去接儿子发现手上有个玩具,问他哪里来的,说:老师奖给他的。


问为什么会奖你这个呢?说:帮老师搬桌子了。当时我信以为真。可昨天问老师有没有这回事时,老师说没有呢!


于是回来盘问,当时他还不承认,最后实在躲不过了,终于说出了实情,前提是我不要骂他!


批评了他,讲道理,说这样不叫拿,叫偷,警察叔叔要来抓的!


在沟通中商定第二天由他自己把玩具带回学校交给老师,并向老师说明情况,他有点紧张,一个劲的问:老师会不会骂我!


我说我也不知道,但是你犯了错,老师骂你也正常,你的承担!


今天傍晚去接时,了解到跟老师交代过了,想着他会改了,可谁知到家后,他放到桌上的6只塑料小虾被我发现了,出于敏感我问他从哪来的,他又吞吞吐吐,我继续追问,他眼泪汪汪的说是从教室拿来的!说他实在很喜欢就拿来了!


我气的动了手,问题是接下去我该怎么办?是让他像上午那样自己拿着东西跟老师去坦白,还是拿着东西去问老师:这个虾我很喜欢,能不能送我一个或借我玩下。


恳请小莉能否帮忙分析下,给个建议,我真的好苦恼啊,平时没发现他有这个行为啊……




看完这些,我默默地把她的问题拷在了手机备忘录上,一有空就翻出来思考。

 

对待孩子偷东西的行为,她所做的一切,应该也是很多普通妈妈会有的反应,可我看了,却有很多话想说。

01

 

这位妈妈是从老师找她谈话开始,发现孩子偷拿别人玩具的。一回到家,她就找孩子“盘问”。

 

具体盘问了什么,从孩子的反应看得出来,妈妈最在乎的,是孩子到底承不承认偷拿别人的玩具。

 

这个答案是很重要,因为这关系着孩子诚实与否。但更重要的,是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

 

在我心目中,孩子偷东西是特别常见的一件事。拍爸说他小时候偷挖过别人家红薯,偷掰过别人家玉米,谁敢保证自己小时候,从没偷拿过别人的东西?


那时候有的父母都没空干预这些事儿,大部分孩子也没有变成惯偷。


小时偷针,大时偷金,是我最憎恨的一句谬论



到现代,大部分父母害怕自己不管教,就是培养熊孩子,杀人犯,变得小心翼翼起来,可又似乎完全不懂得应该如何管教。


其实每个人做一件事情都有动机,孩子行为的背后也有他的需求

 

对于6岁的孩子,他有可能是对“别人的”玩具根本没有概念,也有可能明确知道是“别人的”,但就是因为很喜欢,控制不住自己。

 

他有可能是想追求“偷”的刺激和好玩,或者是他平日的玩具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还有可能是父母太忙碌,他想要更多爱的关注……

 

这些需求都和道德没有关系,在孩子心中,甚至不认为这叫“偷”。而且每个需求关系到不同的处理办法,弄清需求,才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可妈妈遇到孩子“偷东西”这关乎道德的行为,冲动瞬间战胜了理智,觉得是犯了一个了不得的大错,不惜用“撒谎”来逼孩子承认。

 

“孩子说出了实情,前提是我不要骂他!

 

我批评了他,讲道理,说这样不叫拿,叫偷,警察叔叔要来抓的!”

 

前一句还答应孩子不会骂他,让他说出实情,后一句就立刻食言“批评”孩子,武断地把孩子的行为定义成“偷”,还要恐吓他“警察叔叔要来抓的”。

 

对孩子居高临下的批评和说教,是我们不过脑就会用的教育手段。


亲子咨询师杨杰老师曾说:

 

严厉地批评孩子,通过制造恐惧迫使孩子作出改变,注定只是暂时的改变,从长远来看,我们破坏了孩子的积极体验。

 

其实越是遇到孩子犯了所谓的大错,我们越是要注意和孩子沟通的内容,谨慎地想想:


我们要如何问,孩子才会说出他背后的需求?我们要如何说,孩子才会愿意听?

02

 

一顿批评说教以后,妈妈要孩子去向老师“自首”。孩子紧张,问老师会不会骂他。

 

妈妈的回答,显得特别“铁面无私”:“我也不知道,你犯了错,老师骂你也正常,这是你的承担!”

 

这位妈妈这么做,是希望孩子承受自然后果,让他明白“偷玩具”的代价。

 

可是在孩子明显很紧张,甚至有些害怕的状态下,妈妈的回答,更像是在和孩子撇清关系,把孩子推搡出去独自面对



要孩子向老师主动承认“偷了玩具”,是需要孩子鼓起极大的勇气的。


妈妈不仅没有鼓励他,也不打算做他的支持和后盾,孩子感受到的,是妈妈对他的不接纳,是恐惧和失望

 

想起一个闺蜜跟我说过,她因为小时候偷邻居孩子的手表,脑海里一直缠绕着一个噩梦。

 

她那时看见小伙伴戴着的手表特别漂亮,也很想要一块。但她知道家中严厉的妈妈,是不会买给她的。

 

有一次去小伙伴家玩,她看见那块手表闪闪发光放在桌上,她实在忍不住,临走前揣进了自己的口袋里。

 

嘚瑟了没几天,就被妈妈发现了。在妈妈边打边骂的逼供下,她承认拿了邻居家的手表。

 

她妈妈非常气愤,一边激动地叫她写检讨,一边打电话去向邻居核实。当天晚上,她妈妈就拖着她,走到隔壁栋的邻居家,叫她下跪向邻居认错,念检讨。

 

闺蜜边哭边念,浑身发抖,像一个罪人似的跪着向大人们承诺“我一定会安分守已,踏踏实实做人”,从头到尾都没敢抬起过头来。

 

她妈妈在邻居面前骂骂咧咧,说“我从没见过这么爱慕虚荣的小孩”“她这种小偷,我们坚决不会纵容,偷一次打一次”……

 

那一年,她10岁,她永远记得那个黑色的夜晚,一个女孩尿湿了裤子,颤颤巍巍地想要走回家,好像走了很久很久,怎么都走不到。


闺蜜和我说时都泛着泪光:“我这辈子再也没有见过邻居那家人,我所有的自尊,都在那家人面前践踏完了,我也恨我妈,她从来没有爱过我。”


如今她们母女俩的关系,到现在都很淡漠。闺蜜从来不找自己的妈妈,商量任何事。

 

其实教育孩子的一切前提,是良好的亲子关系。关系破坏了,什么话也都听不进了。

 

反倒是一句句冰冷严厉的话,都会如同烙铁一般,深深刻印在孩子的内心深处。

03

 

这个6岁的男孩,也显然没有听进去妈妈说的话,他向老师“交代”之后,又继续拿玩具回家。

 

不过这一次,孩子在被打以后,委屈地说出了他的“动机”——因为实在很喜欢,就拿来了。

 

既然是孩子喜欢上了别人的东西,亲切地问他:“宝贝,你是不是特别喜欢这个玩具?可以告诉妈妈,让我买给你,或者拿你的东西跟别的小朋友交换,要么问小朋友,能不能借给你玩一玩。”


这些办法,其实都是在教孩子“没必要偷”。

 

假如从来没有教过孩子正确的做法,那孩子犯了错,我们没有资格责怪他。



幸好,这位妈妈是懂得反思的,她想到了让孩子去问老师“能否借我玩下”。

 

但孩子也许会不敢再面对,不敢再坦然说出“能否借我玩下”,他或许需要妈妈的鼓励和支持,他需要妈妈站在他这边,一起面对。

 

看到这个妈妈还一直在苦恼中,我想她最大原因,是不了解孩子的内心状态。

 

虽然每天生活在一起,可大人和孩子仿佛活在两个世界。不了解孩子的想法,也不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

 

光看到孩子“偷窃”的行为,自己陷入在道德焦虑中。

 

其实,只要我们先不去追究对与错,了解孩子的需求,放下评判的态度,维护他的自尊,坦然地归还玩具,平静地告诉他遇到同类情况应该如何做,他偷拿东西的行为也会自然消失了。


作家三毛曾经有篇文章,写了她偷妈妈五块钱的经历。


当她妈妈发现钱不见了的时候,只是喃喃自语:“奇怪,才搁的一张五块钱怎么不见了。”


那时她口袋里的五块钱,就如汤里滚烫的小排骨一样,时时刻刻在烫她的腿。最后她害怕得没地方藏,扔到了墙的夹缝里,还故作轻松地提醒妈妈去捡。


奇怪的是,那次之后,父母突然给了我们零用钱,每个小孩一个月一块钱。那次之后的第二个星期天,父亲还给了我一盒外国进口的糖果。


我快速地把糖果剥出来放在一边,将糖纸泡在脸盆里洗干净,然后一张张将它们贴在玻璃窗上等着干。那个小屋,就在数糖纸的快乐,悠悠地度过。


她的父母没有责骂过三毛一句,而三毛也再没有偷过父母的钱。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