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俄罗斯帝国为什么会崛起(三)—— 东正教因素

 陆一2 2017-11-16

中衰的东正教

       对于中国来讲,1453年是比较平凡的一年,没有发生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但这一年的欧洲,却发生了一件大事: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占,这标志着延续了将近1000年的东罗马帝国灭亡。众所周知,东罗马帝国自建国伊始就以东正教为国教,在东罗马帝国统治过的地区—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近东、北非都有着广大的影响力。然而,随着东罗马帝国统治范围的缩小,东正教在近东、北非、小亚细亚都已经丧失了影响力,在南欧影响力虽然依旧存在,但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该地区统治的确立,影响力已是大打折扣。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着东正教在原有统治区域最后也是最重要一块堡垒的丧失。原先的广大东正教牧区,都成为伊斯兰教的势力范围。虽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出于种种考虑,并没有铲除东正教在以上地区的影响力,但却通过种种歧视性政策严重阻碍了东正教影响力的发挥,东正教在当时的前景看来是非常暗淡的。

莫斯科公国与东正教的”联姻“

莫斯科公国

       天无绝人之路,就在这个时候,东正教的大救星—莫斯科公国出现了。

      早在公元988年,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就已经率领整个罗斯民族(罗斯民族是俄罗斯民族的祖先)皈依了东正教,因此东正教在东欧平原具有比较好的群众基础,有历史上的根基。

      此时的莫斯科公国已经开始强势崛起,在与异族蒙古人的长期角力中逐渐占据上风,在1480年彻底击败了蒙古人,终结了蒙古人对俄罗斯长达225年的统治;而在俄罗斯民族内部,莫斯科公国通过各种手段,但主要是王朝战争的手段,开始脱颖而出,不断做大。在这种情况下,莫斯科公国需要有一个号令整个俄罗斯民族的合法性借口。对于东正教来讲,如前所述,丧失了拜占庭帝国这一最大的靠山,情形已经是相当不妙,需要赶紧在政治上找一个依托,东欧、南欧、北欧、中欧在历史上就是天主教的地盘,不可能接纳它们。希腊教会在拜占庭帝国灭亡后虽然快速组建,根正苗红,但希腊体量过小,又处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不可能支持东正教复兴的理想,东正教迫切需要找到一个可以依托的“潜力股“。而对于残存的拜占庭皇室来讲,当时的奥斯曼帝国太过强大,复兴无望,欧洲其他地区又早已被别人占据,已经处于山穷水尽的地步。于是,开始显露出强国之势的莫斯科公国便成为正教会和拜占庭皇室的理想选择。三方一拍即合,便上演出了一幕莫斯科公国大公伊凡三世迎娶拜占庭帝国末代公主—索菲亚公主的好戏。历史证明,对于莫斯科公国以及随后的俄罗斯帝国来说,这是一笔大赚特赚的买卖,对这个国家和民族有着至深至远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继承了拜占庭帝国的宗教影响力

拜占庭建筑

      东正教的政权载体东罗马—拜占庭虽已灭亡,但毕竟树大根深,而且长期以来一直与天主教世界分庭抗礼,政治实体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却遗留下了二样非常重要的精神遗产,即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和东正教,如果说希腊-罗马文化在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以文艺复兴的形式将西欧、南欧带入了历史的新纪元,那么“东正教”在俄罗斯境内陆位的加强,就使俄罗斯获得与整个天主教世界—即欧洲西半部分分庭抗礼的地位,这对于素来被认为蛮荒、“没文化”的俄罗斯人来讲,不啻为一个历史性的飞跃。

       进一步讲,东正教的最高领袖是君士坦丁堡大牧首,但是由于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攻破,所以君士坦丁堡大牧首只是象征性的领袖,最强大的当然就是全俄罗斯大牧首。随着俄罗斯帝国的不断做大,东正教不但成为凝集帝国内部的一种精神力量,更超越国界,影响到其他所有信仰东正教的地区和人民,虽然东正教各牧首区之间没有互相统属关系,但在谁实力强谁说话声音大的国际社会,全俄罗斯大牧首在整个东正教世界的影响力可想而知。

东正教文明区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将深受东正教影响的地区称为东正教文明区,列为当今世界七大文明区之一。图中所示浅蓝色即为今日的东正教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俄罗斯是其中当然的老大,除了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外,还有巴尔干半岛诸国。这些国家宗教信仰相同,大多数又是斯拉夫人建立的国家或者深受俄罗斯文化影响,在帝俄时代,就属于俄罗斯帝国的势力范围。

       第二,继承了拜占庭帝国的政治遗产—“普世主义”

莫斯科城

      拜占庭帝国虽已灭亡,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对于这样一个在人类历史上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千年帝国(476年—1453年),其潜在的影响仍然不可低估,在某些条件下甚至会借尸还魂。

       事实也确实如此,索菲亚和伊凡三世的儿子—瓦西里三世日后就以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人自居;而莫斯科城则顺势获得了第三罗马的称号。

       “莫斯科即第三罗马”的提法来源于普斯科夫修道院菲洛费伊修道士致莫斯科大公瓦西里的一封信(大约在1530年),信中说:“所有的基督教王国都统归于您的一个王国,两个罗马已经消失,而第三罗马却正屹立不动,至于第四罗马则将不会再有。因为第三罗马无限忠诚于东正教,所以它是万古长存的。这个命题包含着这样一些含义:俄罗斯民族是上帝优选的民族,它将代表上帝在地上行使“救世使命”,它负有重新恢复基督教世界统一和使俄罗斯成为整个基督教世界的政治中心的重任,即“弥赛亚情结“(弥赛亚(天主教译作默西亚,英语:Messiah),是个圣经词语,与希腊语词基督是一个意思,在希伯来语中最初的意思是受膏者,指的是上帝所选中的人,具有特殊的权力,受膏者是“被委任担当特别职务的人”的意思,是一个头衔或者称号,并不是名字。)。换句话说,即俄罗斯民族是“天将降大任于斯”的民族。俄罗斯国歌中有一句“你是上帝保佑的唯一沃土“,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在伊凡三世与拜占庭帝国末代公主政治联姻之后,俄罗斯民族获得了极大的民族自信,开始以救世者的心态来考虑问题,俄罗斯后来出现的“西方主义”、“斯拉夫主义”、“欧亚主义”,从实质上说都与上面的这个论点有关。其所追求的目的都在于使俄罗斯强盛,从而能够实现“救世使命”。有人甚至把布尔什维克的“十月革命”和后来的苏联实行的“世界革命”的方针都看做是“救世观念”变相起作用的表现。这与西欧的清教徒梦想将美国建设为受到万世景仰的“山巅之城”的宗教情感何其相似?看来,美国与苏联在冷战时期对抗的意识形态基础绝非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分野那么简单,至少还需要加上因为宗教流派不同所产生的救世情感互相排斥这一项。

        我们不难看出,在缺少近现代思想的15世纪,东正教与莫斯科大公国的联姻,实际上相当程度上赋予了俄罗斯民族以意识形态上的动力,这种东正教的救世情怀对日后的俄国发展影响至深,到现在还可以被认为是俄联邦在国际舞台上不甘寂寞、频频曝光的深层因素之一。

       第三,继承了拜占庭帝国的政治遗产—“双头鹰的印记”所带来的欧亚情结


俄联邦国徽

       现在的俄罗斯国徽,是一面红色盾形徽,红色盾面上有一只金色翘起的鹰,这只鹰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两个头,一只头望着东方,另一只头望着西方,象征着俄罗斯是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国家,同时也寓意俄联邦是西方民族和东方民族的大联合。而这个双头鹰国徽也是索菲亚公主远嫁莫斯科公国的嫁妆,这个拜占庭帝国王权的象征物原本产生于古代东方亚述王国,被带到莫斯科后便雕刻在大公的玉玺上,从而表达了莫斯科大公要做拜占廷帝国继承人的强烈愿望。除了苏联时期以外,这一国徽一直是俄罗斯国家的象征。我们今天看到地图上已经严重缩水的俄罗斯联邦版图,依旧惊叹于它的无比庞大,而支撑俄罗斯历代沙皇疯狂扩张的精神动力,在很大程度上都肇始于那国徽上做振翅飞翔状的双头鹰。

      第四,领土扩张的动力之一—继承拜占庭帝国的近东领土和保护东正教教民的义务


拜占庭帝国全盛时期版图

       我们都知道,俄罗斯帝国在历史上曾经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进行了数次大规模战争,这十次战争中,除了第九次土耳其在英法等国的帮助下获胜外,其余九次都以俄罗斯帝国的胜利而告终。可以说,俄罗斯帝国是奥斯曼灭亡的第一大“罪魁祸首“。除了现实利益的考量外,恢复东正教在近东的传统势力范围,尤其是夺取东正教世界那被异族占据的“罗马城”—君士坦丁堡是俄罗斯疯狂打压奥斯曼帝国的强大动力。在东正教的旗帜下,俄罗斯天然就有夺占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近东等拜占庭故土以及保护生活在此地的帝国遗民的欲望和责任,而事实上俄罗斯帝国也是这么做的。

      综上所述,东正教赋予俄罗斯帝国扩张以宗教影响力、普世主义、欧亚情怀、继承拜占庭帝国的近东领土和保护东正教教民的义务等诸多遗产,东正教与俄罗斯的结合,成为莫斯科公国继而是俄罗斯帝国加强中央集权、对外扩张的一大动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