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老年幸福健康枕边书

 昵称2899943 2017-11-16

  ◎第二章 老年人的生理改变(1)

 

    人体衰老有哪些基本变化

    人体的衰老首先是机体的衰老,机体的衰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细胞的衰老变化。表现为线粒体肿胀、破裂;大量脂褐质小体出现;常染色质减少,细胞核呈海绵状,使DNA的复制和转录功能降低。

    2. 间质的衰老变化。间质有纤维和基质两种成分。

    (1)纤维。在老人的机体中,成纤维细胞的氧供应不足,弹力纤维合成减少,使老人的一些主要器官,如肝、肾等细胞的衰老萎缩、消失,器官因之缩小变形,其支撑承托的网状纤维失去支撑承托的内容,并受张力的影响发生合并,黏着、胶原化,使萎缩的器官质地变硬。

    (2)基质。表现为透明质酸含量降低而被硫酸软骨素等代替,降低了粘蛋白聚合状态,改变了它们的胶体结构,有人认为由于基质的透明质酸与硫酸软骨素比例发生改变,造成动脉粥样硬化。

    3. 人体结构成分的变化。老年人和青年人相比,组织细胞及水分占人体的比例逐渐减少,脂肪比例却大大增加。例如75岁老人与25岁青年相比,组织细胞减少约30%,骨组织内水分自42%下降至33%,而脂肪却自15%增加至30%。所以当老年人进食热量超过消耗量时,多余的热量就转化为脂肪蓄积体内,使其逐渐肥胖起来。

    4. 器官功能的改变。表现为储备力减低,适应能力降低,抵抗力减退,自理能力下降。如:更年期以后,妇女的排卵功能消失,老年人神经细胞外形完整,但传导速度减慢;老年人基础氧利用的减少是起因于有活力的细胞总数减少,此外,因组织细胞总数减少,组织细胞萎缩,减少对营养的需求,各器官血液灌注量减少,血液供应不足,又促使组织细胞进一步萎缩,影响了器官的功能。随着机体的衰老,行动逐渐不便,体力减退。

    5. 外貌的变化。头发、胡须开始变白,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脱发。与此同时在脸部出现比较明显的皱纹。在40~50岁时开始,局部脂肪组织向皮下膨胀导致下眼皮肿胀,导致眼球凹陷,此现象在80岁时更为明显。皮肤由于脂肪和弹性纤维的消失而松弛,弹力降低、表面失去光泽、出现色素沉淀等,皮脂腺功能减退,皮下脂肪萎缩或消失,老年斑随年龄而逐年增加。

    6. 身高与体重变化。一般身高在20岁前后达到顶点,以后逐步下降,一般情况下这是由于椎间盘呈萎缩性变化,脊椎弯曲度增加,脊椎骨扁平化及下肢弯曲所致,与钙代谢异常致骨质疏松、细胞和脏器组织细胞脱水、萎缩等有关。体重方面,男性在30~40岁左右,女性在40~50岁左右达到顶点,以后逐渐下降。

    血液老化是人体衰老的根源

    1. 血液老化是衰老根源

    进入中老年后,人体的各系统功能都开始衰退,血液的性质也发生相应改变,血脂含量升高,血液变得黏稠,循环流速减慢,引起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专家形象地称之为血液老化。美国心脏健康中心的专家指出:血液老化是人体衰老的根源,也是心脑血管病的根源。老化的血液堵塞和硬化血管,容易引发中风、脑溢血、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病。美国的费莱明汉研究报告显示:血液老化程度每加重10%,死亡危险增加23%。

    2. 血液老化的表现

    血液老化的进程是长期缓慢的,发病比较隐匿。血液老化初期,血管堵塞不足70%,只会出现皮肤粗糙、面色晦暗、皱纹增多等轻微变化。由于没有太多不适症状,容易被人们忽视。等到身体明显不适,出现头晕、胸闷等一系列症状时,血液老化已比较严重了。此时,进行对症处理,让血液恢复年轻已是刻不容缓,否则心脑血管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3. 血液老化有“青睐”对象

    随着年龄增加,每个人都会发生血液老化问题。但是,血液老化的程度和进展速度与个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相比之下,血液老化更青睐于以下十类人:(1)有高血脂家族史者;(2)肥胖者;(3)缺乏运动者;(4)抽烟、酗酒者;(5)常在饭馆吃饭者;(6)多吃肥肉、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食物者;(7)爱吃油炸等高热量食物者;(8)爱吃咸食者;(9)年龄超过40岁者;(10)工作压力大或脑力劳动者。

 

◎第二章 老年人的生理改变(2)

 

    4. 积极防治血液老化

    调整饮食(饮食治疗)及改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治疗)是防治血液老化的基础。主要包括注意合理膳食,加强运动锻炼,保持合适的体重,防治超重和肥胖,戒烟限酒。饮食方面要尽量减少摄取高脂肪,把每日的脂肪摄取量限制在7%以下,胆固醇摄取量低于300毫克。吃肉类时,应尽量吃去皮的鸡肉与鸭肉,多吃瘦肉、鱼类。日常饮食要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多吃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和豆类等。

    血液老化严重时,也可配合使用药物来降低血脂含量,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循环。常用的药物主要有:①他汀类药、如洛伐他汀(美降之)、辛伐他汀(舒降之)等;②苯氧芳酸类或安妥明衍生物类药,如非诺贝特(力平脂)等;③胆酸结合树脂类药,如考来替泊(降胆宁)等;④烟酸类药,如烟酸、阿昔莫司(乐脂平)等(具体请遵医嘱)。

    老年人神经系统的改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神经系统也相应地发生很多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神经细胞和脑血流量减少。老年脑神经细胞数可减少10%~30%不等,神经细胞的传递功能也相应降低,运动和感觉纤维的传导速度也减慢。脑血流量比年轻时减少17%,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某种干扰时会出现遗忘,回忆往事的能力和稳定性不如从前。

    2. 脑萎缩。随着年龄的增长,脑萎缩的发生越来越明显,且年龄越大,萎缩发展越快。脑体积缩小,重量减轻,皮质及神经核变薄或变小,脑沟加宽,脑室扩大。女性脑萎缩的出现较男性早,女性50岁以后就有明显的脑萎缩。而男性则60岁以后开始出现。一个70岁的老人全脑的重量与年轻人相比,平均轻10%。

    3. 丘脑垂体的变化。丘脑环境稳定性的控制力减弱,从而导致应激力减弱,代谢紊乱,促进动脉硬化及高血压的发展,并使蛋白质和酶的合成降低。

    4. 自主神经的变化。自主神经支配人体内脏,如心脏、胃肠道等。内脏的神经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所支配,不能自我控制心跳的次数、掌握胃肠道的蠕动快慢,所以把能支配这些活动的神经称做自主神经。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自主神经功能发生紊乱,导致各种内脏功能失调等。

    5. 神经递质的改变。参与人脑多种神经递质(如乙酸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代谢的酶的活性降低。表现出记忆力下降、运动障碍、震颤麻痹、睡眠不佳、精神抑郁或狂躁等。

    由于神经系统的这些变化,老年人的兴奋和抑制过程转换变慢,灵活性很差,反应迟钝,动作协调性差,注意力不集中,技巧的记忆力衰退而被逻辑性记忆力所代替,对高水平的智力活动保留较久。

    这些老化表现并不会影响老年人正常的生活,很多老年人仍能像年轻人一样精力充沛,有很好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因为人正常活动时只运用约15%的脑细胞,其余的脑细胞均处于休息状态。老年人虽然神经细胞数目减少,但是剩余的脑细胞有高度的代偿性和反应性,所以仍能进行复杂的脑力活动。

    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改变

    人体老化是一种正常的生命过程,心血管系统的老化作为衰老的一部分,先有细胞代谢上的衰变,继而出现生理功能的减退。

    1. 老年人心脏血管系统的形态改变

    (1)心脏增大。老年心脏重量的增加主要是心肌细胞体积增大导致心室壁肥厚,向心性心脏肥大,左心横径加大,以左心室后壁增厚最明显。左心房也可轻度增大。

    (2)心包膜、心内膜及心瓣膜的变化。老年人心包变直、增厚、变硬;心内膜由于受血流压力影响可出现增厚、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增生。瓣膜变硬、钙化,可出现瓣膜狭窄及关闭不全,并可在相应瓣膜听诊区听到杂音。

    (3)心脏淀粉样变。老年人的心脏在一定程度上有淀粉样变已被公认。60岁以前不多见,以后随年龄而增加。心脏淀粉样变的发生使心脏的顺应性、心肌收缩均受到影响。

    (4)心肌细胞老化。心肌纤维脂褐质聚积使心脏呈棕褐色萎缩,颗粒较硬,且多为不溶性,在老化心肌中占一定比例时可影响心肌舒缩功能。

 

 

◎第二章 老年人的生理改变(3)

 

    (5)血管的变化。随年龄增长,动脉壁增厚、变硬,弹性下降、钙沉积增多,导致血流阻塞,全身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血流缓慢,从而导致血液和组织间代谢物质交换减慢。静脉老化使血管壁增厚,静脉壁张力和弹性下降,而出现全身静脉压下降。

    2. 老年人心脏血管系统的功能改变

    (1)心脏输出量下降。心输出量呈直线下降,约每年下降1%。老年人由于心输出量降低,进而导致对各脏器供血减少,造成了心脏泵血功能下降。

    (2)血压的变化。在多数人群中收缩压与舒张压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60岁以后舒张压趋于下降,但收缩压继续上升,导致脉压差增大,老年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增多。另外由于老年人血管壁硬化,弹性减小,对压力反应降低,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3)房室结功能的变化。房室纤维组织增生,内肌纤维减少,易导致心率和心脏节律紊乱,或因心率减慢而使心脏易发生异位心律失常,休息时心率减慢,运动时最大心率也随年龄而减低。

    老年人呼吸系统的改变

    老年人的呼吸系统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具体说来主要是:

    1. 呼吸系统的变化以肺的改变最明显,主要表现为:

    (1)胞壁变薄,胞腔增大,弹性降低。肺泡壁的微血管逐渐减少甚至部分消失,血管内膜出现不同程度的纤维化,胶原含量升高。肺毛细血管减少及肺泡间隔弹性纤维丧失弹性。致使肺整体萎缩变小。

    (2)肺内胶原纤维增多,使肺变硬,弹性减弱。老年人肺泡数量减少,无功能肺泡扩大,有肺气肿倾向。

    (3)随着老年人呼吸肌与韧带的萎缩,肋骨硬化,肺及气管弹性的减弱、呼吸系统化学感觉器和神经感觉器敏感性的降低,导致老年人呼吸功能下降,对缺氧和酸碱平衡调节功能也减低。

    (4)由于肺泡扩张,弹性回缩能力较差,死腔增多等原因,致使老年人肺泡内的残气量明显增多,通气功能和灌注失调,单位时间内二氧化碳排出量逐渐减少。

    (5)由于肺纤维化,肺间质水肿、毛细血管闭塞,而影响气体弥散,进而导致换气功能障碍。

    2. 老年人鼻黏膜萎缩,鼻道变宽,咽喉黏膜等退行性萎缩,咽腔扩大,气管及支气管上皮黏液腺退行性变性,纤毛运动减弱,致上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易患老年性支气管炎。

    3. 支气管黏膜萎缩、黏液分泌增多,管腔变窄,呼吸阻力增加。细小支气管也可见扩张。同时,胸廓前后径变大,横径变小而呈桶状胸。老年人咳嗽反射功能减弱,大支气管中分泌物及异物不易清除,因而进一步增加了感染机会。

    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都在减弱,并且还会有些慢性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脑血管病等,这就进一步降低了身体的抵抗力,因而很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老年人呼吸道感染大多起病缓慢,症状不典型,但是往往可能引起严重后果,而且容易诱发其他严重疾病。

    老年人易患的呼吸道疾病主要有:慢性支气管炎(主要症状是咳嗽并带有气喘)、肺气肿(主要表现为胸闷、气短、心跳加快等)、肺心病(肺部疾病引起右心室扩大、肥厚并最终造成心力衰竭)、哮喘(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费力,不能平卧等)、胸痛、咳痰(有时痰中带血)、肺结核等。

    老年人消化系统的改变

    人到老年,消化系统会发生衰退性变化,因而消化和吸收功能都在减弱。老年人消化系统的改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随着年龄的增长,口腔黏膜逐渐角化,唾液腺萎缩,唾液分泌减少,因而老年人经常感到口干及吞咽不畅。牙齿的釉质和牙本质随增龄而磨损,使神经末梢外露,对冷、热、酸、甜等刺激敏感而疼痛。牙龈逐渐萎缩、牙根外露,因而易患牙周炎。此外,老年人常有牙齿脱落,咀嚼发生困难,味觉迟钝,爱吃厚味食物(如油炸食品等)。

    2. 老年人食管上段横纹肌和下段平滑肌收缩力减弱甚至消失,90岁老人约半数食管不蠕动。

    3. 由于肠壁平滑肌的萎缩,常出现胃肠弛缓性扩张,蠕动无力,可导致食糜转化延缓,便秘以致内脏下垂,发生胃肠功能紊乱。最常见的有急性腹痛、痔疮、便血等。由于食糜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容易被细菌发酵,从而在结肠内产生较多的气体。

 

 

◎第二章 老年人的生理改变(4)

 

    4. 肝脏萎缩,肝细胞数减少与代偿性肥大并进,结缔组织增加,部分肝细胞酶活性、合成蛋白质及解毒能力下降,脂肪易于沉积,结缔组织易于增生,致肝纤维化和硬化。血浆白蛋白下降,而球蛋白及纤维蛋白则相对升高,血胆红素水平下降。

    5. 老年人胃部膜萎缩,胃液分泌减少,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减少或萎缩,消化酶水平下降,消化吸收功能减退,大肠蠕动功能下降,易出现腹胀、便秘,也可出现消化不良等现象。由于胃肠消化功能减弱,导致钙、铁及维生素B12吸收障碍。由于胃的分泌功能异常以及保护胃肠黏膜的屏障作用降低,盐酸和胃蛋白酶对胃肠黏膜的消化作用使老年人比较容易患溃疡病,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6. 老年人胆囊壁及胆管壁变厚,弹性减弱,功能下降,很容易发生细菌感染,引起胆囊炎和胆结石。

    7. 胰液分泌量减少且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下降,胰岛素分泌减少致使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被自身消化而发生水肿、出血、坏死等病理变化,也就是胰腺炎。

    老年人内分泌系统的改变

    内分泌系统是人体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调节器。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内分泌系统也普遍出现衰老性变化。

    1. 男性在40岁时性激素的分泌达到高峰,以后逐渐降低,到了老年,睾丸机能减退,性机能下降,并可出现前列腺肥大。妇女到了50岁左右月经间隔越来越长,逐渐绝经,是卵巢功能退化的表现。卵巢重量也随着老化而减轻,成熟期平均重量为9克~10克,60岁~70岁时,只剩下4克左右。由于老年妇女雌激素分泌减少,不仅阴道黏膜发生萎缩,而且影响骨质成分,骨胶原、钙质减少,骨质疏松,所以老人经常会感到全身酸痛、乏力,并容易发生骨折。此外绝经后的妇女患冠心病者也明显增多,也与雌激素的减少有一定的关系,因为雌激素可降低胆固醇,增加磷脂,有抑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2. 在衰老过程中,促使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素合成和分泌减少,从20岁到80岁之间可减少50%,使甲状腺的效应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的减退导致新陈代谢变慢,体重容易增长,并容易出现怕冷、皮肤干燥、心跳缓慢、便秘、倦怠等症状。同时甲状腺功能的减退使血液中的胆固醇增加,也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症。

    3. 肾上腺是内分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分皮质和髓质。皮质主要分泌皮质素、雄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作用,如抗炎、稳压等。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对心血管、神经系统和其他内脏活动也起重要的调节作用。老年时,肾上腺的重量减轻,肾上腺皮质的储备能力减退,因此老年人对外伤、感染、手术等不良刺激的反应能力减退。

    4. 胰岛素可以将血糖转化为糖原贮存在肝内,并促进组织细胞利用葡萄糖。老年人胰岛素的生物活性明显降低,组织细胞膜上的胰岛素数量也逐渐减少,胰岛素分泌的减少容易使老年人体内血糖偏高,致使老年人患糖尿病的几率也相应增高。

    其他如高血压病和某些肿瘤的发生也与内分泌的功能变化有一定的关系。老年人内分泌功能下降、激素代谢紊乱也是造成人体老化、致病的重要原因。

    老年人泌尿生殖系统的改变

    泌尿、生殖系统是人体的又一个重要的身体调节器,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泌尿、生殖系统上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具体表现在:

    1. 泌尿系统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其主要功能是生成、贮存和排泄尿液。泌尿系统的衰老主要表现在:

    (1)肾功能衰减。肾脏是生成尿液的器官,随年龄的增加,肾小球数量逐渐减少,功能减退,肾小管细胞数量减少。随着肾小球和肾小管的老化,以及随年龄增长而肾血流量逐渐下降,老年人的肾功能可能衰减30%左右。

    (2)易出现尿液反流。老年人输尿管肌层变薄,同时支配输尿管平滑肌的神经细胞减少,因而输尿管收缩力下降,推动尿液到膀胱的速度减慢,并容易出现尿液反流。

    (3)残余尿量增多。伴随着人体的老化,膀胱肌肉逐渐萎缩,纤维组织增生,膀胱容量缩小。由于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使膀胱既不能充满,又不能排空,以致残余尿量增多。75岁以上的老年人残余尿量可达100毫升。膀胱括约肌位于膀胱口,起着控制排尿的作用。老年人的膀胱括约肌萎缩,同时支配膀胱的自主神经功能低下,尤其是合并脑萎缩的老年人,可出现排尿反射减弱,缺乏随意控制排尿的能力,常有尿频或尿意延迟,甚至出现尿失禁。

 

 

◎第二章 老年人的生理改变(5)

 

    (4)易出现尿失禁及尿路感染。老年女性尿道肌萎缩并纤维化变硬、尿道括约肌松弛,因而排尿速度减慢,残余尿增多,常出现腹压性尿失禁,即咳嗽或发笑时不自觉地有少量尿液排出。老年女性尿道腺分泌的具有保护作用的黏液有所减少,以致抗菌能力减弱,易发生尿路感染。老年男性由于同样原因也常有尿失禁者。

    (5)前列腺肥大致排尿困难。男性40岁以后前列腺即开始增生,到70岁以后增生比较明显,开始出现尿路梗阻,以致排尿困难等。正常男性的前列腺液具有抗菌作用。老年人分泌的前列腺液显著减少,因而降低了尿道的抗菌能力,易于感染。

    2. 生殖系统的老化主要是:女性乳房脂肪沉着,乳晕及乳头萎缩,外生殖器萎缩,分泌减少,小阴唇黏膜变干及苍白,阴道细胞上皮萎缩,阴道细胞缺乏糖原,阴道PH值酸性降低。宫颈萎缩,卵巢缩小并硬化。男性睾丸萎缩并纤维化,精子虽然还会缓慢地产生,但数量大为减少。前列腺因激素平衡失调而增生。

    老年人新陈代谢方面的变化

    在人的一生中,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代谢——旧的细胞或组织分解、死亡,新的细胞或组织不断生成,新的代替旧的,这种新旧代替的过程就是新陈代谢。人的一切活动都与新陈代谢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新陈代谢也发生着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代谢。就是在安静并停止进食至少12小时的情况下测得的能量消耗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基础代谢都呈下降趋势。

    2. 脂质代谢。通过研究发现血清胆固醇含量在2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多,10岁到70岁间的主动脉内膜总脂的含量也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主动脉干组织胆固醇的含量比其他脂类高4倍。血中脂肪(如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含量增加。

    3. 糖代谢。随着人体的衰老,体内糖代谢障碍的出现率也随之升高,老年人的耐糖量明显低于中青年。老年人吃一定量的糖后,血糖浓度常明显升高,再达到之前的血糖平衡则非常缓慢。因此老年人比较易患糖尿病。

    4. 蛋白质代谢。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在儿童时期合成代谢大于分解代谢,蛋白质大量合成以促进身体各器官、组织的发育、成熟。到了老年,分解代谢常大于合成代谢,蛋白质消化增多,因而老年人体重渐趋减轻,体力容易衰退。同时,蛋白质的转换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有些组织RNA的转换率也在加快,具有解毒和适应代谢的酶的诱导时间延长,从而影响了老年人机体的许多重要生理功能。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DNA和RNA浓度降低,结构也可能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可能破坏蛋白质的合成,甚至改变蛋白质的性质,造成细胞老化或发生癌变。

    5. 水分代谢。老年人体内水分含量随年龄增长而减少,老年男性平均水分重量约占体重的52%(年轻人约占60%),老年女性为42%。

    6. 酶的活性。到老年,参与人体代谢的生物催化剂——酶,也发生了变化,如各种氧化酶的活性在大部分组织中都会随年龄的老化而下降,从而影响新陈代谢过程。

    老年人的皮肤有哪些变化

    人从年轻逐渐变老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皮肤的变化。皮肤衰老是一个人走向老年的重要标志。老年人皮肤的变化主要有下面这些特征:

    1. 老年人的皮肤变化是多方面的。基本变化是表皮细胞的层次减少,基底细胞的增殖速度减慢,真皮的弹力纤维缩短、破裂、减少,胶原物质浓缩,皮下脂肪明显减少,致使皮肤弹性降低,皱纹增多、加深,皮肤变薄等萎缩现象,这样的变化使老年人的皮肤对外界损伤的防御能力和愈合能力都明显下降。

    一般人体从20岁开始额部出现皱纹,30岁~40岁逐渐增多,而且变深增厚;几乎与此同时在外侧眼角部出现扇形展开的皱纹,接着围绕上下眼睑出现皱纹,向口周围延伸,由口至面颊部的深沟是50岁以后发展起来的。眼的外观以下眼睑肿胀为其特征,在40岁~50岁时开始,系局部脂肪组织向皮下膨起所致,并常伴有水分潴留。老化导致眼窝消失、眼球凹陷,此衰老在80岁时更为明显,以后呈时行性发展。同时皮肤出现色素沉淀等,皮脂腺功能减退,皮下脂肪萎缩或消失,老年斑随年龄而逐年增加。

    2. 老年人的白发多从两鬓开始逐渐增多。这是由于毛发根部具有制造黑色素能力的黑色素细胞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减少,存活下来的黑色素细胞也会发生功能上的衰退所致。老年女性很少秃顶,老年男性秃顶比较多见。眉毛、鼻毛、外耳道毛等,在老年变得长而刚硬,所以又称为“刚毛”。

    3. 老年人的皮脂腺变化很不稳定。有的老年人的头部、面部并不萎缩,皮脂分泌增加,肤面油腻,少数人则皱缩,主要是由于分泌皮脂的功能降低。皮脂缺乏容易导致老年人皮肤干燥。另外,小汗腺的数量和汗液的分泌量都减少,也可能是引起老年人皮肤干燥的又一原因。大汗腺在老年活动减少,一些腺体可能发生萎缩,但大多数没有改变。

    4. 老年人指、趾甲的改变。老年人的指、趾甲变厚、变脆、颜色混浊而失去光泽,生长速度也明显变慢。

    5. 老年人容易出现皮肤上的病变。老年人由于外周动脉硬化,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血液循环受到影响,血管对冷热反应比较迟钝,影响体温的调节,由于皮肤萎缩变薄,真皮内纤维组织减少,对皮肤血管的支持力减弱,因而常发生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瘤以及紫癜等病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