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018附录2——古诗文背诵

 老刘tdrhg 2017-11-16

27.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时:政治局势。烽火:古代边境上遇敌报警升起的烟火此指安史之乱的战火。浑:简直。胜:能承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赏析】

一首名作能传诵千古,必定是因为它能高度概括时人和后人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感受和体会。《春望》就是如此。

国破是一朝一代的悲哀,而山河是永恒的存在;破城遇到春天,草木照样生长,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受到内心的荒凉落寞,以至于所见之景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旷。虽然山河草木均是无情之物,诗人却使它们都变成了有情之物,花鸟会同诗人一样因感时而溅泪,因恨别而伤心。足见人间深重的苦难也能惊动造化。

阳春三月,烽火不熄,所以家书难得,可抵万金。这句是实写自己与家人音讯隔绝,但也概括了一个共通的道理:战乱之中亲人平安的消息比什么都珍贵。由于能将个人的感受提炼成人之常情,这两句遂成为表达人们在乱离中盼望家信的名句。

这首诗各联结构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变疏。加上对仗工整,声情悲壮,自然成为最能概括家国之恨的代表作。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juàn):挂着挂住。长:高。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坳:水边低地。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竹:竹林。呼不得:喝止不住。④俄顷:一会儿。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昏黑:渐渐黑下来了。向:渐近。⑤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⑥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⑦安得广厦两句:如何能得到宽敞的大屋千万间,遮蔽天下贫寒之人,使他们都喜笑颜开。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高尚情怀的具体体现。他的茅屋几乎被狂风和顽童完全摧毁,又遇上了连绵不断的秋雨,屋漏床湿,被冷似铁,全家无法安眠,处境十分悲惨。但诗人从切身体验推己及人,以天下之忧为忧,渴望有广厦千万间为天下贫寒之士解除痛苦,甚至想以个人的牺牲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诗歌情意真切,文字朴素,未作刻意的雕琢,但由于写出了诗人由极为潦倒不堪之中推开自身往大处着想的思想境界,仍然显出了波澜起伏的转折变化。诗的最后一段表达了大庇天下寒士的理想,句法、情感完美配合,随气之短长,以七言、九言错杂,以“呜呼”二字穿插,加强感叹的语气,音调抑扬舒展,收放自如。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白草:一种晒干后变为白色的草。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我国古代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②珠帘:用珍珠缀成的帘子。锦衾薄: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③瀚海:沙漠。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④纷纷暮雪两句:傍晚大雪纷纷飘落在军营大门外,风吹着,冻僵的红旗已不能翻卷了。

【赏析】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有大笔挥洒(如“瀚海”两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如“北风”两句),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两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起伏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天街:京城街道。酥:乳汁这里形容春雨的滋润。

【赏析】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语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奇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长:增长,振作

【赏析】

首联以伤感低沉的笔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自己在巴山楚地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颔联用王质“烂柯人”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含意十分丰富。

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以“千帆”和“万木”比喻他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在满心惆怅的同时也表达出了对世事的洞彻和达观。既劝慰自己,也劝慰朋友,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面对世事变迁,宦海沉浮,应有豁达胸襟。

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32.观刈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注】(yì):割。陇:同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③“妇姑荷箪食两句:妇女担着用竹篮盛的饭,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④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丁壮:青壮年男子。⑤曾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曾:一直,从来。农桑:农耕和蚕桑。

【赏析】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为前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在“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中间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田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进行了尖锐批判,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第四层,最后六句,作者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一时期的白居易的诗歌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33.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赏析】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初春作者游行的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初平”,春水初涨,远望与岸齐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幅宁静的水墨西湖图。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34.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摧:毁。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塞上燕脂凝夜紫: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所以叫做紫塞。燕脂:即胭脂,深红色。这里写夕晖掩映下,塞土有如燕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

【赏析】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后称“乐府诗”,多介绍战争场景。

诗人的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

全诗共八句,写了三个画面: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35.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注]

【注】东风两句: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东风:指火烧赤壁事。

【赏析】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做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是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伎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凸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36.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注]

【注】后庭花:《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后主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赏析】

这首诗在语言运用方面颇见功底。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渲染气氛,朦胧中透出忧凉。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引发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人此时的思绪之中。后两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一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

37.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何当:什么时候。共剪西窗烛:这里指伴着烛光促膝夜谈。②却:再。

【赏析】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代信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达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烛花。他们剪去烛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荡气回肠。“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38.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东风无力百花残:指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东风:春风。残:凋零。②“春蚕到死丝方尽两句:比喻对意中人至死不渝的爱情和无尽的思念。丝:这里以含相思之意。泪:指蜡泪隐喻相思泪水。③“晓镜但愁云鬓改两句:意思是叹时光易逝相会无期。镜:照镜用作动词。云鬓:青年女子的头发代指青春年华。夜吟:夜晚吟诗。

【赏析】

本诗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

首联是因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颔联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颈联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尾联,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

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他人作品中发现相似的描写。在前人创作的熏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

39.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相见欢:又作乌夜啼,词牌名。②离愁:指去国之愁。③一般:一种。

【赏析】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郁积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十二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铺垫。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经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作者尝尽了愁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

末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

40.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边声:边塞所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千嶂:崇山峻岭。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归无计:不能做归家的打算。

【赏析】

《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意境开阔苍凉,意象生动鲜明,描写了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内心的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写景。一个“异”字,统领上片全部景物: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诗人的笔下,却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迹。

下片是在上片写景基础上的抒情。词中抒发了边关将士的愁情。端着一杯浑浊的酒,想起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是边患没有平息,哪能谈归去?再加上满眼的遍地白霜、盈耳的羌笛碎声,又叫人如何能够入睡?将士们只能是愁白了乌发,流下了浊泪。在这里,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41.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注]

【注】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

【赏析】

词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去年天气旧亭台”说明时间在重复,空间也在重复。就在这作诗饮酒的单调乏味的重复生活中,夕阳西下了,何时能回来呢?表现出词人对人生价值的哲学思考。“无可奈何花落去”,为“夕阳西下”之“无可奈何”。“花落”而“燕来”正可安慰无聊的人生。也是孤独者对人生各种问题的进一步思考。“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名句。这首词历来为人称道。

42.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望眼:放眼远望的视线。缘:因为。

【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写峰上古塔之高,点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状态,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地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努力地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是就事物肯定方面而言的,比喻“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43.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聊:姑且暂且。黄:黄犬。苍:苍鹰。胸胆尚开张:胸怀还很宽阔胆气还很豪壮。③会:定将。雕弓:饰以彩绘的弓。

【赏析】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从艺术表现力上说,词中一连串动态词,如发、牵、擎、卷、射、看、挽、望等,十分生动形象。全词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势恢宏,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久弥珍的名篇。

44.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归去:回到天上去。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不胜:经受不住。②转朱阁三句: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不应有恨两句:(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④千里共婵娟: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婵娟:指月亮。

【赏析】

这首词以月起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作上片反映执着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45.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注】箫鼓追随春社近:箫鼓的声音接连不断春社日已临近了。若许:如果允许。闲乘月:趁着月夜闲游。无时:随时。

【赏析】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尽,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往后,能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4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八百里分麾下炙:分牛肉给部下享用。麾下:军旗下面,指军营里。炙:切碎的熟肉。②五十弦:原指瑟,这里泛指各种乐器。翻:奏。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战歌。③马作的卢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作:……一样。的卢:良马名。霹雳:特别响的雷声。

【赏析】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层,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心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层,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47.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干戈寥落四周星: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寥落:荒凉冷落。②“山河破碎风飘絮两句: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也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丹心照汗青:忠心永垂史册。汗青:古时称书简为汗青,这里特指史册。

【赏析】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剧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末尾两句则是身陷敌手的文天祥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48.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断肠人:这里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游子。天涯:此处指离故乡极远的地方。

【赏析】

这首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此曲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营造了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游子深秋远行图。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49.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西都:指长安。

【赏析】

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这支流传的小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的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之认识到象征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这便是它所闪耀的思想光辉。至于铸辞精当,造型生动,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乃其余事。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

50.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落红两句: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赏析】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又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辅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抒发了自己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已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