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

 昵称33382475 2016-05-16
  第1首 关雎

  《诗经》

  1. 翻译

  水鸟和鸣关关唱,歌唱在那水中的陆地上。文静美丽的好姑娘,正是我的好对象。长的短的水荇菜,向左向右顺着水流把它采。文静美丽的好姑娘,醒来梦中都在寻求都在想。寻求想念不能得,醒来梦中想更切。思念不断真难忘,睡在床上翻来覆去天不亮。水荇菜有短又有长,左采右采在河旁。文静美丽的好姑娘,想用表示友爱的弹琴鼓瑟来供她赏。水荇菜长长短短不整齐,左边右边来摘取。文静美丽的好姑娘,想用敲钟击鼓来让她喜洋洋。

  2. 炼字

  ①“悠”:“悠”,长,形容其长夜不眠时绵绵不断的忧思。这里的两个“悠”字,双双以感叹语气出之,着意加重了感情色彩,把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都表现了出来。

  ②“逑”:“逑”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

  3. 句子赏析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关关雎鸠”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并运用“比”的手法点出恋爱主题。

  ②“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优哉悠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求之不得的忧思和深深的思念之情。

  4. 思想感情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美好爱情。

  第2首 蒹葭

  《诗经》

  1. 翻译

  河畔芦苇密苍苍,夜来清露凝成霜。我想念的那个人,就在河水那一方。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崎岖弯又长。顺着河流向下走,仿佛她在水中央。芦苇苍苍密又密,露珠未干清滴滴。我想念的那个人,就在河水那一边。沿着河道往上走,道路崎岖升高难向前,顺着河流向下走。仿佛她在水草甸。芦苇茂盛千万杆,晶莹露珠还未干。我想念的那个人,就在河流那一岸。沿着河道往上走,道路崎岖迂回弯。顺着河流向下走,仿佛她在河沙滩。

  2. 炼字

  “宛”:“宛”是“犹如、仿佛”的意思。这个词将实景、实情与幻觉、想象相结合,创设了一个如梦如幻的景象,突出表现了男主人公的痴情,富有艺术感染力。

  3. 句子赏析

  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了一幅河上秋色图,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展现出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图,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

  ②“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不停地张望、寻求的状态。

  ③全诗: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感人肺腑,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4. 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凄清萧瑟、露凝霜结的晚秋图,渲染了浓烈的凄清惆怅气氛,衬托了主人公凄婉惆怅之情。以道路的艰难、曲折、遥远来衬托青年男子对他思念的姑娘的执着追求,突出男子追求爱情的执着和无奈。

  *第3首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1. 翻译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2. 炼字

  “泪”:一个“泪”字,饱含了老兵对战争的控诉,对自己遭遇的悲叹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

  3. 句子赏析

  ①“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②“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两句由遥看到近见,满眼都是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侧面描写了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悲剧。

  4. 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书写其不幸的遭遇,表达其惨痛的心情。揭露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第4首 观沧海

  曹操

  1. 翻译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水波多么汹涌澎湃,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水中。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雄伟的太阳,灿烂的银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雄伟的太阳,灿烂的银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出自大海里。喜悦庆幸到了极点,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2. 炼字

  ①“观”:“观”字统领全篇,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②“涌”:“涌”字既写出了沧海惊心动魄的声势,也写出了诗人对海的惊叹和赞美。

  ③“若”:可以看出是虚景,通过诗人的主观想象,写出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3. 句子赏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4. 思想感情

  通过对登山观海所见景物的描述,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第5首 饮酒(其五)

  陶渊明

  1. 翻译

  把房屋建在人群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往来的喧嚣。若问我为什么能够这样?心远在闹市之外,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悠闲自得中能看见远处的南山。山中景象傍晚时更加秀丽,成群的小鸟结伴而回。这情景中蕴含着人生的真义,想辨识的时候却不知怎样表达。

  2. 炼字

  ①“见”:“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自然,体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②“悠然”:“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与恬淡。

  3. 句子赏析

  ①“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运用设问的修辞,诗人以“君”自指,自问自答,言语之间自豪而自足,真切地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心远地自偏”即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住地也显得偏僻安静。“心远”意思是心境高远,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菊”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致,“东篱”象征远离世俗、洁身自好的品格。“南山”即庐山,属于隐士之地,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以上意向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见”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心与山融为一体,悠然自得。

  4. 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表达了他厌弃官场,归隐自然的志趣。

  第6首 木兰诗

  《乐府诗集》

  1. 翻译

  叹息声唧唧又唧唧,木兰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机的响声,只听到木兰一阵阵的叹息声。

  问木兰想的是什么,问木兰思念的是什么。女儿没有想什么,女儿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天夜晚看见军中的文告,皇上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已经成年的大儿子,木兰没有年长的哥哥,我愿意为了这次征兵去买马鞍,从此代替年老的父亲从军去打仗。

  到东边的集市上买一匹好马,到西边集市上买马鞍和鞍垫,到南边集市上买嚼子和缰绳,到北边集市上买根长长的马鞭。早晨辞别父母出发,夜晚在黄河边上宿营,听不到爷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黄河水奔流发出的溅溅的响声。早晨辞别黄河继续前进,傍晚就到了黑山山头,听不到爷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燕山下胡人的战马发出的啾啾的叫声。

  到万里之外参加战斗,像飞一样越过关塞和群山。北方的寒气传来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的铠甲。将士们经过上百次的战斗,有的牺牲了,木兰等壮士们经过十多年征战,胜利归来了。

  木兰从前线回来拜见天子,天子高坐在举行大典的朝堂上。朝廷为木兰记功很多次,并赏赐很多财务。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表示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快快把自己送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相互搀扶着出城迎接;姐姐听说妹妹回来,对着门梳妆打扮;小弟弟听说姐姐回来,对着猪和羊把刀磨得霍霍作响。推开我东边卧室的门,坐着在我西边卧室的床上,脱下我从军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先前在家时穿的衣裳,对着窗子梳理我像云一样好看的鬓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上美丽的花黄装饰。木兰出门看同伍的士兵,伙伴们都很惊奇:共同生活战斗了很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位姑娘。

  传说兔子静卧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爬搔,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2. 炼字

  “飞”:既照应了上文“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反映当时战事紧迫,行军神速,同时把木兰跃马驰骋、勇敢矫健的女英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又为下文木兰凯旋埋下伏笔。

  3. 句子赏析

  ①“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叠字“唧唧”指促织的声音,既暗示了木兰不停地“当户织”,是个非常勤快的农家姑娘;同时“唧唧”也表叹息声,木兰在织布时不停地叹息,引起下文。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木兰奔赴战场,飞越关隘的矫健身姿。

  4. 思想感情

  描述了少女木兰代父从军、胜利归来的故事,表达了劳动人民热爱祖国,不畏强暴,不慕名利,淳朴贞洁的思想感情。

  第7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1. 翻译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尘烟雾遥望着五津。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四海之内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邻一般。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地泪湿佩巾。

  2. 炼字

  ①“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②“望”:“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

  3. 句子赏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真正的友情不受时空的限制和阻隔,气象阔大,志趣高远。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4. 思想感情

  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去,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阔,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体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第8首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1. 翻译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2. 炼字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与下文作者情绪是的孤寂和感慨形成对比。

  3. 句子赏析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宇宙天地的浩茫宽广和古今人事的沧桑易变与“我”心情的孤寂郁闷形成对比,景与情相互交融渗透,构成一种孤寂、幽深、寥廓的意境。

  4. 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第9首 次北固山下

  王湾

  1. 翻译

  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之外,小船在山前绿波上行驶。潮水上涨,两岸江面无比宽阔,顺风前进白帆高高悬挂。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我的家信该怎样寄回乡,北飞的鸿雁啊给我带到洛阳。

  2. 炼字

  ①“阔”:描绘出了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在空间上给人一种无限的感觉。

  ②“悬”:写出了海上行船的景象,在广阔无垠的海上,一个小小的帆影高高悬立,突出了大景中小景的形象。

  3. 句子赏析

  ①“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在残夜将尽未尽之际,一轮红日已经从海面上冉冉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这两句在描述自然的时序交替中蕴含哲理,寄寓了一切新生事物都必将从陈旧的母体中脱胎而出的哲理,表现了诗人对百废俱兴、生机勃勃的景象产生的喜悦之情。

  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此句写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这两句紧承颈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得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4. 思想感情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全诗韵律和谐优美,意境开阔,既写出了游子客居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放眼山川的博大情怀。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第10首 使至塞上

  王维

  1. 翻译

  朝廷的使臣将到边防慰问,轻车简从,行进在居延地区。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秋天归来的大雁已飞入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上空。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落日之残红。在萧关遇到侦察骑兵,报告都护正在前线大破敌军。

  2. 炼字

  “直、圆”:“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直”表现了孤烟之高,“圆”表现了落日之低之大。营造了一种画面开阔、气势雄浑的景象。

  3. 句子赏析

  ①“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用了对比的手法,以“征蓬”与“归雁”为对,“出汉塞”与“入胡天”为对,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对比强烈,于凄凉中含有悲壮。此句中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伤感和怨愤。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是西北高原的特点,用“大”写出了边疆沙漠的茫茫无边;“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表现孤烟之高;“长”表现了大漠的无边无际,黄河的杳无尽头;“圆”表现了落日之低、之大。这两个极富画面感的诗句,营造了塞外“苍茫”“空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孤寂的情感。

  4. 思想感情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的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而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第11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1. 翻译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2. 炼字

  “愁”: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忱的关怀。

  3. 句子赏析

  ①“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写暮春之景,“杨花”漫天飞舞,寓漂泊无定,“子规”啼叫声音凄厉,首句直接营造出一种飘零之感以及离别之痛;第二句写诗人听说王昌龄被贬谪后的悲痛之情……这种种的愁情离绪叠加在作者心头,更加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

  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在诗人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她带去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诗句想象丰富、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4. 思想感情

  本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此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杨花落尽,杜鹃声声,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惊悉朋友贬谪到荒远之地,所以要将思念寄予明月,带给千里之外的朋友,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真切关怀之情,同时暗含对官场不重用人才的不满,展现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

  第12首 行路难(其一)

  李白

  1. 翻译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遥想当年,姜太公溪边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2. 炼字

  “破、挂”:“破”“挂”两字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3. 句子赏析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诗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词,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因内心苦闷而表现出来的动作神态,感情激荡。

  ②“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 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破”“挂”两字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这两句说明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诗突出地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4. 思想感情

  本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诗人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相信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情调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第13首 黄鹤楼

  崔颢

  1. 翻译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2. 炼字

  “悠悠”:两层含义,一是写遥远天际的白云千百年来长久不变,二是写作者此时内心的忧思。

  3. 句子赏析

  ①“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此句由景入情,点明主旨,抒发了诗人的思乡情怀。

  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述了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

  4. 思想感情

  全诗写作者登楼时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第14首 望岳

  杜甫

  1. 翻译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余。

  2. 炼字

  ①“钟”:“钟”字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生动有力。

  ②“割”:一个“割”字,表现出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③“小”:“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 句子赏析

  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运用设问的手法。以“夫如何”设问句领起全诗,表达迫不及待的探奇之情,是诗人高山仰止的感叹。“未了”极言泰山山势雄伟壮观。诗人乍见泰山,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心中的那种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只是设问自答,就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真切体验。既点明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又写出泰山的雄奇和高大,语出惊人。

  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射反映。下句一个“割”字用夸张的手法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③“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像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此句描写黄昏时的山景,从“归鸟”可知迫近薄暮,此时,诗人还在“望”,流露出诗人对泰山美景的无限热爱。

  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绝顶的愿望,同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它既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也激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攀高峰。

  4. 思想感情

  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诗人用泰山和自己的志向作比较,直抒胸臆,表现了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也表现出他卓然独立,积极向上,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第15首 春望

  杜甫

  1. 翻译

  国都已被叛军攻破,祖国山河依然存在。春天的京城,满眼是繁密的杂草树木。感伤时事,看到鲜花反而落泪;久别家人,听到鸟鸣反而心惊。战火直到如今春深三月仍连续不断,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头上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

  2. 炼字

  ①“破”: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凄凉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②“深”:一个“深”字,写出了城空人稀、草木荒凉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③“溅”:“溅”字运用拟人手法,把诗人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花表现出来。

  ④“搔”:“搔”即抓挠,表示心绪烦乱,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解的忧国思家之情。

  3. 句子赏析

  ①“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字运用拟人手法,把诗人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与愁绪借花表现出来。“感时”、“恨别”都凝聚着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家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伤之情。

  4. 思想感情

  全诗抒发了诗人在国破家亡之时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

  第16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1. 翻译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2. 炼字

  “怒”: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紧承的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渲染凄苦的氛围,衬托诗人愁苦的心情,为下面的内容做铺垫。

  3. 句子赏析

  ①“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秋雨的细密连绵。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由自己的困难推及到“天下寒士”,表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而使天下寒士都得以安乐,表现了诗人关怀人民疾苦的宽广胸襟、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③“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在屋漏床湿身冷的痛苦处境中,想的却是天下穷苦的人,只要他们都能居住得安定快乐,即使自己住的是破房子,甚至受冻,也心甘情愿。诗人博大的胸襟、崇高的理想,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4. 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对诗人的茅屋为秋风所破而“长夜沾湿”的窘迫处境的描写,反映了诗人的悲惨遭遇和痛苦生活,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苦痛的思想感情和舍己为人、济世救人的崇高理想与博大胸怀。

  第17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1. 翻译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2. 炼字

  ①“即”:一个“即”字,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惊异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此时的雪景十分迷人。为下文写西北严酷的自然环境、表现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做铺垫。

  ②“掣”: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塞外天气的恶劣,寒风的呼啸。

  ③“空”:表现了诗人的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3. 句子赏析

  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白草折”表现出风来势之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惊异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此时的雪景分外迷人。为下文写西北严酷的自然环境、表现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作铺垫。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想象奇特,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表达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用反衬手法写雪天的奇寒。风雪肆虐,“散入珠帘湿罗幕”,在帐内的主帅穿皮衣盖锦被尚且不能御寒,而在帐外守卫的官兵所受的寒冷就更甚于他们了。“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更进一步突出奇寒叫人难以忍受。一方面反映了边塞军旅生活之艰苦,另一方面反映了戍边战士抗严寒斗风雪的豪迈气概。

  ④“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以夸张的手法,气势磅礴地勾画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⑤“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句诗形象地写出了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景象,“掣”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塞外天气的恶劣,寒风的呼啸。但在这样的环境下,红旗却被冻的不能翻动了,更加突出了雪之大、天气之寒冷。从“红”字能反衬出白雪皑皑的景象,而“不翻”则衬托出了天气的寒冷。

  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从壮丽的雪景回到送行的主旨,感情真切,韵味深长。“空”字表现了诗人的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这两句用很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虽然是描写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但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气概。

  4. 思想感情

  这首诗从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着笔,通过特殊的环境背景描绘,衬托出送别之情;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北边塞军旅生活的情景,烘托出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广阔胸怀。

  第18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1. 翻译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枯朽的树木前头却是万树争荣,一片春色。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凭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2. 炼字

  “酬”:“酬”原意为“答谢”,这里指以诗相答的意思。作者写此诗既是要对白居易写诗相赠的答谢,也是要表达自己虽然心怀常年被贬偏远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之情,但仍对生活和未来满怀积极乐观的态度。

  3. 句子赏析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可理解为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一个“凄凉”,一个“弃”,把二十三年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看同辈人悉数升迁,只有自己在荒凉地区寂寞地虚度年华的那份苦水委婉地倾倒出来,释放积压的抑郁。

  4. 思想感情

  作者借酒作诗答谢友人,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心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第19首 卖炭翁

  白居易

  1. 翻译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2. 思想感情

  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肆意剥削的现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表现出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第20首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1. 翻译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2. 炼字

  ①“争、啄”:一个“争”字,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一个“啄”字,写出了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

  ②“乱、浅”:因为还是早春,未到百花盛开的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长得丰茂,仅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高,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

  3. 句子赏析

  ①“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选材典型。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的景象,两个地名连用,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②“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畔,初春的太阳暖洋洋的。)只见几处早来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枝头,不知是新到哪家的燕子衔了泥去筑巢。

  ③“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渐欲”和“才能”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形象地描绘了西湖早春到处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4. 思想感情

  整首诗写出了白居易对西湖的喜爱和赞叹之情,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紧扣住早春所呈现的景色,景色明丽,呈现一幅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表现了诗人春游踏青时见到赏心悦目之景的喜悦之情。

  第21首 雁门太守行

  李贺

  1. 翻译

  敌军像黑云一般压向城垣,城垣就要被毁坏,可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光照在战甲的鳞片上,闪烁着金光。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的泥土在紫色的晚霞映衬下凝成了胭脂的色彩。救援的军队半卷红旗,向易水畔进发,夜袭敌阵,夜里浓重的寒霜,连战鼓也擂不响。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仲永,我们愿提起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2. 炼字

  “压”:一个“压”字,形象地描绘出敌兵来势的凶猛,也衬托出将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3. 句子赏析

  ①“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度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角度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②“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燕脂”即胭脂,深红色。这里写夕晖掩映下,塞土犹如胭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做了必要的铺垫。

  ③“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4. 思想感情

  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第22首 赤壁

  杜牧

  1. 翻译

  断戟沉埋在泥沙中还未烂掉,我捡起来磨洗认清它出自前朝。倘若不是东风给予周郎方便,春色幽深的铜雀台早就锁着二乔。

  2. 炼字

  “锁”:形象地写出重台密阁,更加重了藏娇之意,照应“便”字,表现出诗人认为周瑜的取胜具有侥幸性,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感叹。

  3. 句子赏析

  ①“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借物起兴。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只是一般的叙述,但实质上诗人以这件古战场遗物来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

  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采用用典的表现手法。通过假设“若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使他能火烧曹营,那么大乔、小乔就要被锁在铜雀台里成为曹操的人”。诗人是感叹历史上的英雄,其成功是有某种机遇的。诗人借此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

  4. 思想感情

  诗人借古战场的遗物,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倾吐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气。

  第23首 泊秦淮

  杜牧

  1. 翻译

  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水面,月光映照着水边的沙滩。夜晚船在秦淮河上停泊,与岸上的酒店靠得很近。歌女不知道南朝王国的怨恨,隔着河还在唱《玉树后庭花》。

  2. 炼字

  “笼”:“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凄清的水色夜景,创造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朦胧中透出忧伤。

  3. 句子赏析

  ①“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运用了互文的手法,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点出朦胧凄凉的气氛,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

  ②“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4. 思想感情

  诗人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吸取教训,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第24首 夜雨寄北

  李商隐

  1. 翻译

  你问我哪天归来,我尚未确定日期;大巴山的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西窗下,共剪烛花秉烛长谈,并诉说今夜我在巴山听雨时对你的思念。

  2. 炼字

  “涨”:“涨”字富于动态感,既写出了巴山水注入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远的愁思。

  3. 句子赏析

  ①“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开篇点题,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以及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情。“涨”字既是写秋池,又写出了愁思深重。“涨秋池”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友人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

  ②“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何当”紧扣“未有期”,将思归的急切展现得更加有力。“却话”意为回溯追想,即以想象中美好的场景来凸现今日的相思之苦,构思奇巧。“巴山夜雨”在诗中两次出现,使文意更加曲折深厚。而第四句的巴山夜雨不是眼前的实景,而是对未来相聚时情形的设想,用反衬手法来表现孤寂之情。

  4. 思想感情

  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思念之情。他设想相逢之日,与家人在西窗下秉烛夜话,忆两地相思,表达了诗人的离别之苦和思念之切。

  第25首 无题

  李商隐

  1. 翻译

  相见的时候难,分离的时候也是难舍难离,春风没有办法,到了暮春,百花就会凋谢;春蚕直到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吐尽,红烛燃烧尽头,蜡泪才会流干;早晨起来照镜子,黑发都变了颜色;.夜晚吟诗,觉得月光都是寒冷的;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青鸟啊,麻烦您带去我情深意厚的探望吧。

  2. 炼字

  “难”:前一个“难”指的是客观条件上的难以见面,后一个“难”指的是主观情感上的难以割舍。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连绵婉转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

  3. 句子赏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首先以“蚕丝”象征情思,“丝”与“思”谐音。爱的情思如春蚕吐丝绵绵不尽。诗人又以蜡炬燃烧这一极平常的事物来比喻自己的爱情之泪。一个“泪”字将诗人执著而又无望的内心世界展露无遗。

  4. 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爱情诗。诗中表现的执着和忠贞不渝已经超越了世俗间男女之情的范畴,具有崇高和牺牲的意味。全诗将一种生死与共的爱情和刻骨铭心的相思传递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

  第26首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

  1. 翻译

  无言地独自一个人上西楼,天上寒月残缺如钩。梧桐遮蔽的寂寞幽深的小院,关锁着无法消散的清冷的秋。 剪又剪不断,理了仍然乱,是紧紧缠绕人的离愁。唉!别是一种滋味压在我的心头。

  2. 炼字

  “锁”:“锁”是“锁住”的意思,这里不仅指“锁住”的是满园秋色,也是词人思乡的情、亡国的恨,此处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形象化,抒发了作者离乡去国之苦。

  3. 句子赏析

  ①“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②“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愁绪比喻为具体的丝线,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词人愁肠百结难以排遣的心情。末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

  4. 思想感情

  全词通过描写词人因国破而被囚的孤独、凄苦、悲凉的生活情景,宣泄词人满腹的离愁之苦和一腔怀旧之情。

  第27首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1. 翻译

  塞下秋来风光凄凄,不似江南清爽美丽。鸿雁毫不留恋这荒寒地方,一群群急匆匆向衡阳飞去。军中号角一吹,边地特色的各种声音四面响起。在像屏障一般的群山里,太阳西沉,暮霭苍苍,烟雾茫茫,一座孤城的城门紧紧关闭。

  饮下这杯粗酿的浊酒聊以解忧,家乡远隔万里,不曾破敌立功,归去还没有日期。羌笛声清越悠扬,月色如霜铺满大地。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士们个个难以入睡;将军整日操劳,白发染白了双鬓;久征在外的士兵们艰苦异常,止不住悄悄地流泪。

  2. 炼字

  ①“异”:“异”字统领全篇,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景色的不同。勾勒出西北边境肃杀凄凉的景象,暗含着军事态势的严重。

  3. 句子赏析

  ①“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秋来”点明季节,以“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边塞秋季和内陆大不相同的风光。作者用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次句的 “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发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②“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正面揭示自己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以“一杯”与“万里”的悬殊对比,来诉尽杯酒难消的思乡之愁。后句化用典故(勒石燕然),表明战争未胜,军事不利,归乡无从谈起。

  4. 思想感情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同时也暗示范仲淹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和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

  第28首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

  1. 翻译

  唱一曲新歌,举起美酒一杯,依旧是去年的景象,旧时的亭台。夕阳西下,它几时能再回来?无可奈何纷纷落花已飘去,似曾相识的燕子又飞了回来。小园撒满落花的小路上我独自在徘徊。

  2. 炼字

  “独”:“独”字写出了作者孤身一人独处时的寂寞,伴随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衍生出无限悲凉,突出了诗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3. 句子赏析

  ①“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不仅是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与伊人同乐的情景已一去不返。“几时回”三字,折射出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纤细心态。寓情于景,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以及叹惜年华将逝的伤感。

  ②“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既是现实生活里的春景,也是词人往昔美好生活情感的记忆。“花落去”是伤春,“燕归来”是伤别,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抒情,寓情于景,富含哲理。

  4. 思想感情

  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天气亭台,依惜去年光景;花落燕归,触目伤情。全诗情致缠绵,给人以美的享受。此词含蓄蕴藉地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怅惘和对春色衰败的惋叹。

  第29首 登飞来峰

  王安石

  1. 翻译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2. 炼字

  “千寻”:“千寻”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用这一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明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3. 句子赏析

  ①“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这也是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②“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诗人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之中,借景抒怀,阐述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哲理,同时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思想感情。

  4. 思想感情

  本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第30首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1. 翻译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我的胆气更加张扬。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2. 炼字

  ①“狂”:一个“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②“卷”:一个“卷”字,极言打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以及出猎场面的壮观,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

  3. 句子赏析

  ①“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化用“冯唐出使”的典故,以魏尚自比,含蓄典雅地表达了作者希望重新受到皇帝任用的愿望。

  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射天狼”表达了作者要竭尽全力抵御入侵者、为国立功的决心。抒发词人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天狼”,即喻指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4. 思想感情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国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第31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1. 翻译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仇,为什么总是在离别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2. 炼字

  ①“恐”:“恐”字把作者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

  ②“弄”:“弄”字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3. 句子赏析

  ①“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暗示了作者的忧伤。

  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蕴含哲理,使全词转为安慰语气,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那就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表明人生不会完美,要有豁达的胸襟。

  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情怀。以美好境界结束全词,与上片结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一方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4. 思想感情

  这首词以月起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

  *第32首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

  1. 翻译

  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2. 词句赏析

  ①“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 ”,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②“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报”字与上片的“问”字相应。“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 路长 ”、“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著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

  3. 思想感情

  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第33首 游山西村

  陆游

  1. 翻译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年景里的待客菜肴非常丰盛。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2. 炼字

  “足”:“足”是足够、充足的意思,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淳朴,又表现了农家朋友的热情好客。“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3. 句子赏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重”“复”两个字突出了山与水的曲折幽深;一个“暗”字,突出了柳树的茂密;一个“明”字,则突出了花草的繁盛、明媚和娇艳。“疑无路”是虚写,“又一村”是实写,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情景交融,使这两句诗既韵味无穷,又包含深远的哲理: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世界。

  4. 思想感情

  诗人以一个“游”字为主线贯穿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和淳朴的生活习俗的喜爱之情。

  第34首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1. 翻译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2. 词语赏析

  “悠悠”:“悠悠”,是长远的样子。作者以永流不息的滚滚江水来比拟千古兴亡的绵延不断。

  3. 句子赏析

  ①“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首先以设问开篇,然后自问自答:日夜想往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于今能收入眼底的,只有北固楼的山光水色。短短两句,作者忧国忧民之情如同热浪扑向读者,他那伫立楼台远眺中原的形象,也像浮雕一样在读者眼前浮现。

  ②“生子当如孙仲谋”:此句用了用典、讽刺的手法,借用曹操的原话,不仅“曲尽其妙”,而且对南宋主和派的昏庸懦怯含蓄深刻地进行了讽刺。

  4. 思想感情

  词中借登亭遥望中原并追忆三国时期孙权旧事,含蓄地讽刺了南宋统治集团的昏庸和软弱无能,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第35首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1. 翻译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多想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只可惜白发已现两鬓!

  2. 炼字

  “秋”:既点明了季节,又为战士的出征增添了凄凉肃杀的色彩。

  3. 句子赏析

  ①“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激烈的战斗场面。写骏马飞快,弓如霹雳,惊心动魄。马与弓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以色彩鲜明的笔调,写得历历如画。写出了作者希望自己能够驰骋沙场,冲锋陷阵的强烈愿望。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率师北伐,收复失地,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这是作者的理想,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③“可怜白发生”:此句和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相照应,都是描写现实,又与中间的梦境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更有力地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4. 思想感情

  词人追忆了年轻时雄壮豪迈的军旅生活和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发了杀敌立功、统一祖国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抒写了作者因赋闲和年老而壮志难酬的悲壮情怀,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激励和慰勉之情。

  第36首 过零丁洋

  文天祥

  1. 翻译

  艰苦的生活经历从读书做官开始,以微薄的兵力与元军苦战了四年。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去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而今在零丁洋里悲叹孤苦零丁。自古以来人活在世上谁能不死?留得这颗赤诚的心光照史册。

  2. 炼字

  “说、叹”:“说”字高度概括出诗人追忆过去,表明自己对当时时局的忧惧不安。“叹”的是眼前之状,感慨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漂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伶仃。

  3. 句子赏析

  ①“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生动形象地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②“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用“双关”手法概括了诗人难忘的两次经历。“惶恐”和“零丁”有双层含义,一层含义是两个地名,另一层含义是表现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诗歌巧妙地借用惶恐滩和零丁洋这两个地名,一语双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基调收束全篇,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了诗人为了国家安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4. 思想感情

  全诗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运,感叹人生坎坷和国破家亡,表达了诗人忠贞不渝、视死如归的气节和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第37首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1. 翻译

  缠着枯藤的老树上栖息着傍晚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桥畔住着几户人家,年代久远的驿道上,游子在瑟瑟秋风中,骑着瘦马缓慢前行。傍晚的太阳向西坠落,悲痛到极点的游子,漂泊在天边极远极远的地方。

  2. 炼字

  “枯”:既点出了时令(秋季),又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下文抒发思乡之情做铺垫。

  3. 句子赏析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首先,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意象,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其次,运用了静景与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最后,运用了大量的名词,即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此时愁苦之情溢于言表,是一种浓浓的离愁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不仅写景,而且写人。诗人于暮色苍茫中,勾勒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前面一系列景物的渲染,为末句“断肠人”做了铺垫。同时“断肠人在天涯”有点明全篇主旨的作用,表明游子的思乡之情。“断肠”二字为诗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4. 思想感情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渲染了深秋季节万物凋零、萧瑟苍凉的景象,照应“断肠人”的悲凉、孤寂,愁苦之情,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感。

  第38首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1. 翻译

  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2. 炼字

  ①“聚”: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写出了潼关的雄伟气势。

  ②“怒”: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表现了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及万千感慨。

  3. 句子赏析

  ①“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前两句运用拟人手法,以“聚”写出了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的雄伟气势;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要。“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表现出潼关地势险要。

  ②“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在作者看来,不管封建王朝是兴还是亡,带给老百姓的都是苦。封建王朝“兴”时,必大兴土木,剥削压迫百姓,百姓受苦;而亡时,老百姓因战祸流离失所,百姓更遭殃。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的思想感情。

  4. 思想感情

  一、二两句从视觉、听觉写出潼关地势险要,第三句暗示其为兵家的必争之地,是一条历史兴亡之路。接下来四句是作者路过潼关的所见所感,暗含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后两句是对历史作出的概括和评判,揭示了统治者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本质,表现了作者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第39首 己亥杂诗

  龚自珍

  1. 翻译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培育新一代的鲜花。

  2. 炼字

  “浩荡”:“浩荡”一词将无形的离愁有形化、动态化,广阔无边的离愁,将画面无限放大,体现出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

  3. 句子赏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以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落红”即“落花”,在这里是作者自比脱离官场。这两句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表面上写“落花”,实际上是借以表露诗人的情怀。现在人们常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赞扬老一辈在事业上鞠躬尽瘁的精神,以及他们对培育爱护青年人耗尽心血的高尚情怀。

  4. 思想感情

  全诗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始终为国效力的情感和献身精神。

  *第40首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1. 翻译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2. 句子赏析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亦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3. 思想感情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