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岩王氏雁石勉溪源流简介

 刀光剑影wjg 2017-11-18

           王剑光  整编

王勉溪,明朝刑部尚书王命璿曾孙、明朝军中都督王思沂的孙子,清乾隆时期龙岩著名商贾,龙岩雁石人氏。清朝乾隆时期,龙岩陆路交通不便,货物运输主要由船运从漳州顺九龙江沿江而上到华安经漳平再到龙岩雁石渡口,卸下后改徒步挑担过东屏关岭到铁山津头(苹林),再继续装船至龙岩城,王勉溪利用雁石渡口的有利地理位置,大力发展船务运输、木头转运贸易、采矿冶炼行业等,积攒了不少财富,在雁石购置十八栋房产,上千亩山林与土地。由于来源于家族的良好教育与传承,王勉溪为人谦和有礼,乐善好施,造福一方。当时雁石著名的铁索浮桥就是由他出资捐建的,一直使用到上世纪七十年代。
王勉溪为人慷慨大方,他常常仗义疏财,扶危济困的事迹有很多很多。有一年,王勉溪又在岩星村巷口尾路(当时雁石集镇的街道)关帝庙边,择地几十亩建了一座府第,取名"积庆堂",并打算自己和父母一起搬到新宅居住,房子建成后,王勉溪非常满意,遂大摆宴席,庆祝宅院落成大典,酒过三巡后,王勉溪的哥哥站起来说:"各位宗亲长辈,亲朋好友,趁此酒席未散之际,帮我们兄弟做个分房的见证"。王勉溪诧异的问"兄长,房子是我建的,这分的是哪个房呢?"他兄长说:你把请帖拿出来看看,是谁请的客。原来古时候,父母健在,为尊重父母,请客主持人应写父母的名字,所以他兄长就钻了这个空子,要求分割房产,王勉溪二话没说,马上写下契约,把右边的整个院落分给了他兄长(王勉溪是弟弟,按古时候分房规矩兄长居左,弟弟居右,但因为上述原因,所以王勉溪还是把左边院落留给了自己和父母居住。此事原有族谱都有记录,后因族谱毁于文革时期,族人改为口口相传。还有,某年秋夜,王勉溪在家理帐至深夜,临结束时吩咐管家多做一份点心,管家咤异不解,当点心做好后,王勉溪对着梁上说:"兄弟,累了吧,下来吃点心吧"原来梁上早有陈氏青年潜伏于梁上想趁机行窃,王勉溪知道也不声张,并好好款待,临走时又送了不少银两,让陈氏青年感激不已,后来多次感恩相报,甚至以命相帮,王勉溪又把雁石岩星名下的一座山送给陈氏青年,后陈氏青年在王勉溪的扶持下,开宗立业,也成岩星一大族,陈氏家族至今还掌管着那座山,以上故事陈氏子孙口口世代相传。还有就是"王公无错子"的故事,相传王勉溪对于一些生活较困苦的百姓,会通过一些方法来资助他们,又不损人面子。有一些百姓干完活来结算工钱,王勉溪会因人而异的算帐,对于生活较穷苦的工人,他会拨打着算盘高声说:"三五二十五"然后付二十五文钱,工人诧异说,不对,不对,三五是十五啊,王勉溪说:"对,我王公无错子",所以"王公无错子"的典故流传至今,他的家族后代至今还保存着他七十开一生日时龙岩洲洲府及八方乡绅、故友赠送的烫金屏风,以表彰他对那个时代所做的贡献,他的名字与事迹也收录在雁石镇镇志上,他的故事至今还在民间流传,他的贤良品德至今影响着王氏子孙后代。

          民国时期,雁石王氏子孙继续发扬家族历史优良传统,扎根于本土,参政议政,热心为民,为当地百姓做贡献,涌现了一批优秀人才,如民国时期任雁石镇公所镇长的王保春,解决后旅居台湾,镇公所文书王耀奎,当地著名中医王耀枝,岩星村保长王良村,还有参加过八年红军革命的王玉荣,五次反围剿后与队伍走失,被国民党追赶到岩山乡村,在搜山过程中险些被捕,所幸一女子勇敢站出来指认是她夫君,后为报恩真的娶了她,成了当时家族唯一娶了双妻的人。回到雁石后,因民国时期政治动荡,匪患猖獗,当地著名乡坤,国民政府人大代表罗凤岐先生为当地百姓安危着想,邀请他负责组建治安民团工作,并协助罗凤岐先生在岩星村筹建小学(岩星小学前身)及雁石中学(至今还保留),为当时雁石的建设立下汗马功劳。

          解放后,王氏子孙继续奋斗在祖国各条战线上,如:国务院信访局某处的处长王显中,49年参军革命的王秀斌,68年参军的福建某部队师级军医王紫琴,上市公司龙净环保的副总王焕章,84年参军转业的王先炎,闽西监狱干部王华炎、王磊,龙岩初级中学高级教师王笑芳,以及一些常期在村级为民服务的村干部,如早期的生产大队长王东海,后期的复员军人党支书王剑光,支委王镇冰等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