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祖云山公生平事迹

 流星雨工作室 2021-11-13

先祖云山公生平事迹

黄楼(1435-1521),字时高,号云山主人,行胜七十,享寿87岁,云山公是明代中叶一位厚德贤明的慈善家,也是一位出资育才的藏书家。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给家乡的事业,造福于百姓。铁肩担道义,为朝廷担负责任,受到朝廷的嘉奖和一方百姓的敬仰。其懿德品行,丰功伟业为家族增添了荣耀,也给后裔子孙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平易近人,乐施如善。

云山公生平天赋之高,聪敏好学,品题古今人物。能力强干,具有独特的眼光。在待人处世方面,对于外人,族戚子侄兄弟,或尊贵,或卑贱,或年长,或年幼均一视同仁,和睦友善。对于贫穷且地位低下的人,也与之亲近,谦逊有礼,安慰厚待,无处不用心尽力,去帮助他们的困难。看待好与恶,公平恰当,不以自己的观点去论断,也不偏袒任何一方。依据习惯一直沿用的约定规矩,家族遭遇丧事,不能用佛教上浮屠作佛用,焚尸是违背道德的行为,应有仁慈善良。公捐山(村庄附近)数亩,给无山地农户,按照商定的条文给予丧葬。这些义举,公总感到快乐的事,无愧于先祖,对得起百姓。

为人仁义,躬行节俭。

公家丰于资,富甲一方,闻名于乡。少年时,公熟读《春秋齐家传》,始终牢记匠师御孙之名句:“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在生活上,自己却十分简朴,从不贪图享乐,奢侈浪费。平时吃点肉,但连日不可以吃,宾客可以用肉款待。无宾客可以几个月不饮酒。身不穿华贵的丝绸衣服,手不握珠玉之玩。绵裘葛衫仅用于寒暑穿,或用于赈救衣单身寒的贫困百姓,或周济于贫困的读书人,或赠于同族亲属有功之人。

勇于担当,赈灾救民。

明宏治五年(1492)大灾荒,春秋时米价正涨,人心慌慌,而官吏也未及时赈灾济民。公急民所急,立即发粟数百斛(一斛为五斗,一斗相当于现在30斤粮食),计口家给,救活了很多百姓。朝廷赐玺书,旌为“义民”。(“义民”的含义是指那些仗义疏财,赈粮捐钱之人。皇帝亲赐勅书,奖谕民间的捐献善举。其待遇对其免除田税,兵役)。

创建书院,培养人才。

明弘治六年(1493),公于所居旁(佑塘)构建藏书楼四间,储书数千卷。拨良田二百五十余亩,专充子孙教养之资,作家训以垂后。公眼光超前,其观念留田产于子孙,莫如办教育培养后代更有意义。书楼建成后,兵部尚书彭泽题词书写“云山书楼”匾额,以彰显家族之声望,并有着教子训孙之寓意。据《龙岩黄氏宗谱》记载,随着书楼对外开放,吸引了许多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少年及文人学士,云集书楼,研读《易经》、《春秋》,吟诗作赋,论古谈今。如二尚书唐龙(三泉人)、诗人方太古(女埠人)、监察御史黄傅(黄店人)、刑部员外郎姜麟(上华皂洞口村人)、进士第南京兵部员外郎章品(香溪人)、江浦知县董遵(甘棠乡人)、江西泰和知县陆震(后陆人)、崇义知县黄友直(黄店人)等。礼部尚书章懋(女埠镇渡渎村人)与云山公为挚友,弘治十一年(1498)秋,章懋过访佑塘,书写了《佑塘佳地记》美文,纪其胜概。据《云山书楼遗嘱》、《六松文集》中记载:书楼收藏有明代绘画大师,吴门派创始人,明四家之一沈周,二尚书唐龙,兵部尚书彭泽等名家字画,十分珍贵。

建桥修路,造福百姓。

据《龙岩黄氏宗谱》记载,当时白露山前西有小桥,且倾斜,春季大水不能过往,近百年来未有用石筑之。此路是通往女埠古镇,然后坐船前往兰溪、杭州等地的主道,来往人员之多,百姓盼望改建。公与族人商议,谋划献策,共同出资,新建石桥。正德十二年(1517)三月三日,于伏龙岩旁边新建了一座青石筑成的虹桥和凉亭,深受百姓赞颂。当时云山公为此桥取名“伏龙桥”并书写了《新建伏龙桥记》,时年已八十高寿。

云山主人自述

尔貌虽陋,尔心无慝,尔言虽鄙,尔理以直。匕而无慝,庶近乎质,好善嫉恶,天性莫易。孝弟无闻,喜无悖逆,与朋友共,言而无失。生平取与,思而后得,人心天理,冈敢怠忽。守身小心翼翼,荷天眷佑。终身迪吉。庇我夫妇,同跻八秩。福我后人,子孙蛰蛰。胡为至此,咸赖祖德,抑思幼年,多病多疾,不务读书,唯务游逸,呜呼老矣!徙恨奚及,无分荣华,甘心泉石。友则麋鹿,渔樵是职。逍遥徜徉,惟意所适。卜兆云山,书楼寄迹,期托无穷,永矣无噫。人而至此,亦庶几乎不失其身,而无忝於前人也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