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路遥 •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

 007学习 2017-11-17

本文已获授权,来源:小镇的诗(ID:xzds1224)


?~?~?~?



我认为每一个人,不论搞什么事,都可能在自己的行业中干得好的,一个人最后的价值不在于干什么。我如果当木匠,全力以赴,也会是第一流的木匠。人的生命是在追求的过程中,不在结果中,结果并不重要。如果论结果的话,人都要死,而且地球也要崩溃,更广阔地看,没有什么伟大与渺小。


——路遥


25年前的今天,一个平平凡凡的日子,这位塑造了一个感动无数人的《平凡的世界》的人,永远离开了我们,年仅42岁。而在他这并不漫长的人生里,创作时间却达二十一年,可以说,他并不漫长的一生,活得比任何人都长。



01


1949年底,路遥出生在陕北清涧县一个叫王家堡的小山村,因为家庭贫困,他又是长子,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所以八岁那年就被过继到伯父那里。伯父也是农民,但还好可以勉强供他上学。


就这样,8岁的路遥,带着他那早早就懂事的成熟,来到了延川。在伯父的资助下度过了相对轻松的小学时光,毕业那年,养父说什么也不愿意让他参加考试,他也明白,家里没有能力供他上中学了,但倔强的他还是去参加了考试,并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上当地的重点中学,可是面对中学的“昂贵”费用,同学们的热情并没有让这个“榜眼”夭折,一众“资助”他读完初中。


路遥在陕西延安清涧县石咀驿镇王家堡村的故居


生活确实会让人早早成熟,而且让人过早地拥有过人的精神和毅力。


在延川的三年,饥饿和苦难并没有让这个瘦弱的少年沉沦,他不断地出入县城书店和文化阅览室,在那些与书籍打交道的时光中,他获得了巨大的精神食粮,相比之下,肉体的苦难已经变得微乎其微了。


早年的这些经历,成了他一生的生命记忆。他在《在苦难的日子里》写道:“正是这贫穷的土地和土地上贫穷的父老乡亲们,已经教给了我负重的耐力和殉难的品格——因而我又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是富有的......”


他深深地热爱着这片土地,从《人生》到长篇巨制《平凡的世界》,他笔下的土地,永远是那么厚重包容,他笔下的黄土儿女,也都永远是那么朴实可爱。正如他说的,黄土地上的人“像牛一样地劳动,像土地一样地奉献。”这又何尝不是他一生的写照!



路遥(右一)和母亲及胞弟合照


02


和很多农村出身的孩子一样,他也迫切地想了解外面的世界,于是书本成了他最理想的寓所,贪婪地吮吸每一本书,每一页纸,每一个字,全都化为自己的血和肉。


有一天,他在翻阅《参考消息》时,看到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飞船在太空遨游的消息,兴奋得不能自已,彻夜难眠,遥望星空,想象着,寻找着加加林飞行的轨道。这点对他触动很大,后来在他的小说《人生》中,给主人公起的名字叫“高加林”。


更广阔的天地,不在于你闯过多少地方,而在于你对生活的感悟有多少,对生命的思考有多深刻,就像他说,“一个人不论干什么事,都可以在自己的行业中干得好的。”不在于你在干什么事业,而在于你怎样对待这份事业,怎样干这份事业,一是态度的问题,而是方法的问题。而这两点,他发挥得淋漓尽致。


1970年,他第一次以“路遥”为笔名发表了诗作《车过南京桥》,从此步入文坛。


当很多作家忙于抚平“伤痕”,进行“反思”之时,路遥却早已把眼光放在了更为广阔的地带——用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敏锐地关注着世世代代生活在黄土褶皱里的人们,他们的悲欢离合和生活变迁,也早已和路遥联系在了一起。


1981年,他在甘泉仅用21天时间,顶着身体的极大不适,每天工作18个小时,就完成了13万字的中篇小说《人生》,1982年在《收获》杂志上发表之后,引起巨大反响,这一部以青年高加林的生活经历的和他的感情纠葛为线索的故事,探讨了新时期青年的出路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巨大困难。也正是因为如此,以至于后来改编成电影上映之后,又引发了强烈反响,青年的出路问题,是一个不过时的话题。



03


此次成功给他带来荣耀,但他仍选择孑孓独行,1983年开始创作《平凡的世界》。这篇巨著花了他6年的时间,也花费了他巨大的精力。仅准备工作就花了三年,为此阅读了大量的长篇小说,确立小说大纲,阅读了大量政治经济文化工业农业历史宗教经济科技商业等方面的专业书籍,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当时的情况,还挨个翻阅了反映1975~1985年这10年间中国社会情况的《人民日报》、《参考消息》、《陕西日报》、《延安报》等新闻报纸,不仅如此,还多次下乡,深入农村、乡镇与煤矿重新体验。


1985年,路遥为写作《平凡的世界》到黄陵店头煤矿体验生活


面对当时文坛刮起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过时论”,他并不在意,坚持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谱写这些人物的命运。


第一部完成发表后,评论界几乎全盘否定,然而路遥并不认输,照着既定的目标前行。


可就在创作完成第二部的时候,他的身体出了状况,“身体状况不是一般的失去了弹性,而是弹簧整个的被扯断”“身体软弱地像一滩泥。最痛苦的是吸进一口气都特别艰难,要动用身体全部残存的力量。在任何地方,只要一下坐,就会睡过去...... ”身体状况如此,曾经也想过放弃,但最终,还是隐瞒了病情,经过了简单的保守治疗之后又开始第三部的创作。


1988年5月25日,他终于为这部巨著画上了一个句号,从书桌前站起来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手中的笔扔出窗外,泪流满面。


贾平凹在《怀念路遥》中说: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



04


“我绝不可能在这种过分戏剧化的生活中长期满足。我渴望重新投入一种沉重。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


正是抱着这种信念,整整六年,他克服着种种困难;为了追求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整整六年,这部《平凡的世界》,消耗的不仅仅是他的青春,更多的是他的健康,精力,他的灵魂。他为那些在生活的泥淖中挣扎的人们感到心酸,我们也看到,小说中的人物在那种环境中的挣扎、并且不屈服于外界的压力。


拥有强烈信念的人,是极其敏感又极其执着的,据路遥的好友海波讲述,路遥有打呼噜的习惯,而且这呼噜的情况完全就是他内心活动的反映。他写完第一部,看到社会的反响平平,甚至被说有点老套,压力很大。第二部写出来之后,抽时间一点一点地念给海波听,每念完一章,就让海波评价,凡是遇到两人都觉得比较顺的,他呼噜比较平缓些,如果不太顺,那呼噜就打得可离奇了。每当海波说出真实的想法,他都不以为然,但晚上的呼噜声总是会出卖他。


路遥与海波在一起


《平凡的世界》提纲手迹


有评论家说,要读《平凡的世界》,首先得读一下《人生》。后者可以说是前者的序曲,《人生》中的主人公在生活的泥淖中苦苦挣扎,却没有找到出路,这是一种悲剧;而《平凡的世界》却给人们指出了一条光明的线索,每个人都被打倒过,也曾在痛苦中挣扎,但贫穷和苦难,从来没有阻止他们前进的脚步,此路不通,还有另一条路,当时困难,以后总会好的。


正是经历苦难,人才感受到活着的意义;正是经历艰苦的劳动,人才体会到现实;正是青春的苦恼,人才珍视爱情的甜蜜。不寄希望于虚妄,在真实中让我们感受着平凡中的不平凡,体会一种别样的诗意。


《平凡的世界》所讲述的,虽然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事情,展现出来的社会矛盾、人生矛盾却一直存在于当下,也许,这也是这部巨著仍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吧。我们读它,都能从那些人物的困惑中看到自己的困惑,从他们的痛苦中感到自己的痛苦,甚至觉得,那每个人,都是我们自己,那个平凡的世界,也是我们当下的世界。而他们的精神,却安慰了我们,也激励了我们。


每个人也许都很平凡,但我们都从不平庸。正是基于对人类、历史、社会和环境这种宏大的关怀,这平凡的世界中的每个人,都拥有不平凡的人生。



05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两万多名北京知青到延安插队,给陕北这块古老而沉寂的土地带来了生机。在京都文化和乡土习俗的冲撞与融合中,路遥的心灵世界里树立起了一个更为辉煌的人生坐标,他从平凡的世界中发现了人生的终极意义,并在这个基础上,建造属于自己的文学大厦,并遇见了他的初恋林琼(化名),但是不久就分了手。


林琼与林达是好朋友,曹谷溪很想让路遥与他的恋人“破镜重圆”,他就去找林达。“我向林达介绍说,路遥是一个多好多好的青年,说路遥多么有才气,说路遥对他的恋人感情有多么深……其目的就是想通过林达去做工作。但是,事情没有按照我的想法发展,我失败了。始料未及的是:林达悄悄地爱上了路遥!”


于是,曹谷溪被动地成了路遥与林达的“红娘”。


路遥考上延安大学后,大多经济来源是靠林达资助的,就连路遥在学校里的被子和褥子,都是林达给路遥准备的。正是因为有了林达,路遥在延安大学能够安心读书和进行文学创作。路遥从延安大学毕业后担任《陕西文艺》编辑,林达也到西安电影制片厂担任编辑工作。


路遥与林达


1979年,与林达生下了他们的女儿路茗茗后,路遥才思喷涌,1980年路遥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并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其后,路遥在创作《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时,长期离开西安到外地采风和创作,林达则撑起了家庭的全部重担。直到路遥去世后,林达还经常托人捎钱给路遥远在延安的养母。


“文革”之后,大批插队知青纷纷返城。经过多方斡旋,1992年,林达和路茗茗把户口迁到北京。也就是这一年,路遥先生去世。


对于妻子林达,路遥从不愿提及,这也使得外界对于他们的婚姻猜测纷纷,或怪责林达的无情,或归究路遥的失职,但斯人已逝,再追究也是无益。


路遥的婚姻可以说,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在他整个的婚姻过程中,前一半是成功的,他所追求到的是他满意的、心怡、渴慕的女子,那时路遥幸福极了。到了后来,他进入了平淡现实的生活中,他常年在外写作,小孩子和所有家务全给了妻子,而妻子也有工作。但他的妻子也接受了,因为她知道那是路遥的事业。


不久,路遥写出了《人生》,也挣了一些钱,但很快就被路遥那庞大的、贫困的家人几乎都拿走。老家一群群人不断找上门来,提出各种要求,路遥象个拉着一个大车的马一样,承担着这一切。“亲戚朋友纷纷上门,不是要钱,就是让我说情安排他们子女的工作,似乎我不仅腰缠万贯,而且有权有势,无所不能。


多年如此,路遥的生活过的并不比一般人好。而这样的生活,是哪个妻子也不愿意接受的,于是二人渐渐开始了争吵。


那时路遥是极其痛苦的,一边是自己心爱的妻子,一边是自己居于贫困地方的家人,哪个也不能舍,而写作还要占去他大部分精力,因此,那些年他过得并不轻松。


久而久之,他的婚姻终于破裂了,他却无法解决,这是他不可避免的悲剧。他即使找到一个“巧珍”那样的女子,他也无法解决现实生活的难题,他也无法长久幸福。


1988年路遥与莫言于西安兴庆宫合影


06


路遥没有别的爱好,就是喜欢抽烟,喝咖啡。烟,一定要是好烟。“我可以用一百元买一条高级香烟供‘关键’的几天抽,也可以用五十元钱买一件仿央皮夹克穿几个冬天。”对烟的讲究,如此可见一斑。


路遥的四弟王天乐在一篇纪念路遥的文章里,称他是个“悲剧人物”。除了怜悯他生前的艰辛和病痛,也慨叹他出人意料的贫穷。


路遥在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打电话告诉王天乐说,没钱去领奖,路费虽然借到了,但去北京还得请客,还得买100套《平凡的世界》送人,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路遥和五弟王天笑合影


在别人看来,艺术家都是疯子,了解他们的人,总能看出他的可爱和脆弱。


和贾平凹在一起的路遥,多了许多可爱,讲述他早年经历时神采飞扬;鼓励贾平凹好好写作,打出潼关时充满自信;写作完成时说吃了大苦咧,需要抽好烟;《平凡的世界》受冷落,破口大骂“狗日的,一满都不懂文学!”;得奖后,告诉贾平凹:“你猜我在台上咋想的?我把他们都踩在脚下咧!”活脱脱都是孩子的神气。


左起:白描、路遥、贾平凹、和谷(1985年郑文华摄)


贾平凹在《怀念路遥》一文中说:陕西的作家每每聚在一起,免不了发感慨:如果路遥还活着不知现在是什么样子?这谁也说不准。但肯定是他会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他会干出许多令人佩服又乍舌的事来。


他是一个强人。强人的身上有他比一般人的优秀处,也有被一般人不可理解处。他大气,也霸道,他痛快豪爽,也使劲用狠,他让你尊敬也让你畏惧,他关心别人,却隐瞒自己的病情,他刚强自负不能容忍居于人后,但儿女情长感情脆弱内心寂寞。


临终前的路遥,想的是和贾平凹一起去陕北的乡下寻个山圪崂住下,一边放羊一边养身子。


路遥和贾平凹


对于80年代的人们来说,怀念路遥是一种怀旧,是重新寻找那一代人对于青春的回忆。他的一生,和他作品里所描绘的那些平凡人们不平凡的故事,都深深印在人们心里。


怀念他,就像怀念一首老歌,每一个旋律和音符,都有自己谱写的影子,也都有谱写自己的影子。


时间就像一个放大镜,看似超越时代的他,只是记录了时代,但又不限于此,对于仍在生活的困顿中茫然四顾的我们,重新发现路遥,就是重新认识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