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展览中心往事:中苏专家仅用7天“绘就”了这座宫殿

 波波蛋5owgbetq 2017-11-17


1954年4月中旬,苏联专家郭赫曼在上海市政府的宴会上喝醉了酒,脱口说出中苏友好大厦5月1日开工的大话,第二天一早《解放日报》头版刊发该消息。新闻一出,两国政府和全世界都知道了,无法更改。而此时,大厦连一张设计草图都没有,离正式开工只剩19天……



中苏友好大厦水彩透视图


上海展览中心曾经叫上海展览馆,最初的名称是中苏友好大厦。


这座规模宏大、建筑雄伟的宫殿式建筑是上海解放初期最光辉夺目的新建筑,南立面14层塔楼上矗立着镏金钢塔,塔尖镶有五角红星,塔尖离广场地坪高达110.4米,上世纪90年代初以前一直是上海最高的标志。


施工人员正在安装中苏友好大厦钢塔顶端的五角星




选定哈同花园旧址


根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3年苏联政府援建北京苏联展览馆和上海中苏友好大厦,1955年3月苏联经济和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拟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举行。中央将建设中苏友好大厦的任务下达给上海市,当时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潘汉年亲自挂帅抓这项工程,有事直接向周总理汇报。


北京苏联展览馆(现北京展览馆)


1953年7月,苏联政府派出斯大林奖金获得者、苏联中央设计院B·C·安德烈耶夫建筑师和他的夫人凯丝洛娃建筑师,还有斯大林奖金获得者郭赫曼结构工程师组成这个项目苏方专家组,上海市政府经过郑重研究决定由华东建筑设计公司总建筑师陈植和结构工程师蔡显裕、设备工程师赵忠邃等人组成中方专家组,中苏两国专家合作一起选址、草拟方案和施工图设计。


中苏友好大厦有三个备选地址:逸园跑狗场(后改建为文化广场)、哈同花园旧址(当时已破落荒废)、大华农场。


哈同花园(爱俪园)旧影


哈同花园旧址原是犹太人哈同的地产,历史上这里是涌泉浜罗家村,周围300多亩土地。哈同得知租界从西藏路扩大到静安寺的消息后,抢先买下这块冷僻的地皮。后来哈同利用300亩地皮的一部分建造海上乐园——爱俪园,成为当时上海最时尚最热闹的休闲场所。


哈同和他的夫人罗迦陵死后,爱俪园衰落了,1949年后由人民政府接管。大家觉得哈同花园旧址地皮面积较大,地理位置也好,报告市领导后决定用以建造中苏友好大厦。




中苏专家背水一战


这项工程时间紧、任务急,采用边设计边施工办法。


参加中苏友好大厦设计的建筑师张乾源回忆说,1954年4月中旬,苏方专家郭赫曼等到铜仁路哈同花园现场去考察,回来很兴奋。那天晚上郭赫曼在上海市领导为专家们举办的宴会上喝醉了酒,酒后脱口说出工程5月1日开工的大话。


第二天一早上海《解放日报》头版新闻刊出该消息,周围的专家和同事们都很惊讶。但是新闻已经传出,两国政府和全世界都知道了,无法更改!


1955年3月中苏专家在大厦前合影


当时中苏友好大厦的设计草图一张都没有,时间仅剩19天。第二天郭赫曼清醒了,事关重大,他打电话给在北京设计苏联展览馆的安德烈耶夫建筑师,还有中方专家组的几位建筑师。


大家集体讨论,只能背水一战,决定花五天时间将设计方案定下来。


安德烈耶夫画了个中国宝塔形展览馆方案图,陈植认为不合适,否定了。大家集体决定先根据展览馆功能设计建筑平面图,拆分成中央大厅、东翼、西翼、工业馆和电影院五大部分,各人分工负责,然后汇合在一起统稿。


中苏两国设计人员明确目标后,挑灯夜战,齐心协力,经过七天的通宵达旦,中苏友好大厦百分之一比例的设计方案奇迹般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中苏友好大厦建筑平面布置图


中苏友好大厦建筑模型


上海市领导听取了设计方案的汇报后,当即批准了。设计人员立即进行中央大厅箱形基础施工图设计,东、西两翼馆的条形基础施工图也很快完成了。




简直创造奇迹


1954年5月1日中苏友好大厦工地红旗飘扬,开工典礼如期举行。中苏友好大厦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地基面积9.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规模如此之大在上海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主体建筑由序馆、中央大厅和电影院组成。序馆高62.3米,结构为箱形基础,地面为14层框架结构,建筑造型逐层收缩,顶部设置32吨重量的镏金钢塔,塔尖上的五角红星直径4米。中央大厅为跨度30米、高度19.5米、由13个钢筋混凝土拱肋组成的薄壳结构。


中苏友好大厦开工典礼现场


电影院设在中央大厅背后,为“T”字形平面,宽24米,长78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屋面采用菱格形布置的大梁;底层有柱廊和宽敞的大厅;二层为设有980座的观众大厅。


主体建筑南前方两翼是两层高展览馆,各由一层连廊围合成庭院。主体建筑和东西连廊环抱的中央广场面积达8000平方米,中央有一座大型喷水池。


5月4日工地正式开工,上海各界青年6000多人参加义务劳动。建筑公司的工人们发挥了建设大厦的主力军作用,中苏两国建筑师工程师面对一个个复杂的技术问题,相互切磋,夜以继日地完成了一张张急待施工的图纸。


设计员在现场绘制大门渲染图


1955年3月15日,中苏友好大厦落成,在中央广场上举行了大厦落成庆典,这在当时简直创造了奇迹。


仅仅10个月,如此大的工程连正常的设计周期也不够,施工期间又遇两个月的雨季,接着是80年一遇的大潮汛,秋季又遭8至9级台风袭击自然条件恶劣,工程技术难度又大,但是建设者们战胜了大大小小无数困难,“宫殿”终于建造了出来。


1955年3月16日,“苏联经济和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在这座刚落成的大厦中开幕,《解放日报》等各大报纸都在头版报道这个喜讯,社会各界人士涌向展览会,都想目睹宫殿般的中苏友好大厦。




中央大厅沉陷最多


大厦竣工后,成为各种大型展览会最理想的举办场所,中央和上海市的一些重要政治活动也经常在这里举行,最多的一天展览会参观人员达10多万。


经过两年来的使用,这座建筑群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引起了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1957年3月1日,市政府召集规划、建工、市政、设计等各方面专家开专题会,负责大厦保养的工程师向大家汇报了大厦建成后的沉陷情况,结构变形、屋顶和地面裂缝、电梯轧道不垂直、暖气通道由于地面沉降而产生的渗水等问题。


建成后的中苏友好大厦


徐以枋、陈植、吴景祥、蔡显裕、汪定曾等人各叙所见,分析原因是地面沉降不均引起。上海是软土地基,盖高楼大厦地基基础处理是个难题,中央大厅前序馆14层框架再加巨型镏金塔,基础又是沉箱基础,这部分建筑重量与毗邻二层展览馆建筑荷重相差十分悬殊。因此专家提出建筑沉降还没有稳定,会继续下沉,现在不能控制,要注意观察测量。


会议最后归纳大家的意见,提出请苏联结构专家郭赫曼来沪,成立专家小组,上海方面同步收集箍梁方面资料,新加箍梁设计由俞调梅教授和蔡显裕工程师负责。


会后中苏双方加强联系,交换了技术资料。负责大厦结构设计的郭赫曼于1957年8月专程来上海,对大厦现场仔细检查了几天,又经过分析研究和计算复核,形成了他的结论意见。


中苏友好大厦宣传画


1957年8月17日,各方面专家再次开会研究,郭赫曼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郭赫曼说,根据勘测资料,大厦的沉陷是均匀的,只是中央大厅沉陷多一些。至于说23公分的差额,这是在施工时就发生的,现在依然如此,所以说它是均匀的。


郭赫曼这次不是酒醉狂言,他解释说中央大厅沉陷在事先预计之中。他怕大家还有疑惑,于是亮出了底牌,他说设计时我估计沉陷最多55~60公分,原因是我取的是3~4公尺土壤弹性模量。这两年沉降曲线速度在减少,特别是1957年,再有一年半至两年可停止。中央大厅两边的东西两翼展馆因中央大厅沉陷有了倾斜,我观察过,没有发现结构不均匀变形,仅砖墙处有一些裂缝,但墙内设有钢筋,整个结构坚固性应当毫无问题。


关于中央大厅各层楼板变形问题,郭赫曼说他校核了结构,认为安全系数很大,施工期间各种材料的质量和施工质量都很好,因此他确信中央大厅的结构没有问题,也希望大家不要怀疑。


郭赫曼的据证说理使大家紧张的心情放松下来。最后他说不建议现在大修,待一年半之后沉陷稳定了再进行大修,大修时由苏联专家来进行校正工作,这个工作过去上海未做过,但莫斯科是经常做的。


中苏友好大厦宣传画


郭赫曼是荣获斯大林奖金的结构专家,他的结论博得与会专家的赞同。




43年后启动大修


1957年两次会议之后,由于中苏友好大厦大修项目面临诸多困难,市政府一直没有正式实施大厦的大修。


直到改革开放后, 2000年上海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正式批准了上海展览中心的修缮工程项目(1968年,中苏友好大厦改名为上海展览馆,1984年改名为上海展览中心)。


作为首座现代建筑被列入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上海展览中心的修缮原则定为:在保留原建筑风格的前提下,对序馆、中央大厅、友谊会堂(电影院)着重加固大修,东一馆、西一馆进行修缮,并完善其强电、弱电、上下水、消防等系统设施。


修缮后的上海展览中心


历史建筑修缮第一步流程是房屋检测,这是对建筑群建成以来的一次全面体检。存在问题主要是14层框架结构的序馆箱形基础最大沉降1.9米,倾斜0.37%,上部钢塔锈蚀严重;中央大厅30米跨度的钢筋混凝土薄壳的抗震承载力和构造不能达到现行规范要求;友谊会堂楼板及梁存在横向裂缝;两翼柱廊局部沉降严重,引起柱倾斜等等。


上海展览中心为大型公共建筑,上海市许多重大活动在这里举行,每年的市人代会和政协会在这里召开,因此首要问题是解决过去上海地区被认定为无震区,建筑规范不设防震措施所留下的安全隐患。为此,经市抗震办的抗震审核,将该建筑群定为乙类建筑,按8级抗震构造要求加固设计。


上海展览中心布局图


大厦修复过程中,在完成了结构加固和设施改造后,对整个建筑群外立面和室内装饰也进行了全面修复。水刷石墙面开裂或破损的,先结构加固,然后外墙面修复,外墙花饰缺损的按原样复制修补。门窗不能修复的按原样定做。顶面、柱身上有200多种石膏花饰和线脚,严格按修复步骤:拍照——分析原因——按原样修复。


钢塔是整个建筑群的制高点和视觉焦点,也是上海城市标志性景观,因此在大修中花了大力气。钢板锈蚀大于1毫米的部位,除锈后加附焊钢板,尖顶下部固定支架全部按原样调换,外挂的鎏金铜片采用现代镀金工艺,保证30年不变色。尖顶上的五角星原为钢结构外覆6毫米玻璃,容易破损,这次采用夹膜玻璃。


上海展览中心前的雕塑


上海展览中心内部


经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上海展览中心依然保持当初的建筑原貌,只是结构更加坚固,设施更加先进,外貌更加壮观,作为上海记忆的见证,展现在世人面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