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博考研笔记 | 大遗址保护专题

 有个姑娘lmu338 2017-11-17

文博考研知识点整理小结

根据历年真题归纳所得

我们会不断完善

希望能对同学们的查漏补缺有所帮助

也欢迎大家补充,互帮互助~

今天带来的是大遗址保护的相关内容

享用愉快~! o(*≧▽≦)ツ 


定义

大遗址:主要包括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


分类

1、传统分类认为属不可移动文物分为

①古文化遗址;②古墓葬;③近现代重要史迹

↓↓

有利于对大遗址进行一般性的研究,尤其利于认识不同遗址之间的关系及其自身发展规律,但未充分反映出大遗址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关系


2、按遗址与城市区域的相互关系,分①位于城镇建成区的大遗址;②位于城郊或城乡结合部的大遗址;③位于村落的大遗址;④位于荒野的大遗址

↓↓

这种分类有利于制定城市规划及大遗址区域发展规划


3、根据大遗址的地域,分①位于现代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区域的遗址;②处于远郊的遗址;③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遗址

↓↓

考虑到遗址区的经济发展因素,对于制订大遗址保护规划、制定遗址区的产业政策、解决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探索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实现双赢的道路等问题,有重要意义


4、根据大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属性,分①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以采集为主);②新石器时期大型聚落遗址(含居住、祭祀、墓葬等);③大型古代城市遗址;④大型古代建筑群和园林遗址;⑤大型石窟寺和石刻遗址;⑥大型古代工程遗址(含军事、水利、交通等);⑦大型古代手工业遗址;⑧古代帝王陵寝与各类大型墓葬群

↓↓

利于对其进行基本科学研究,有利于认识不同类型大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在当代的社会文化功能,较有代表性,被多数人采用


价值

①历史文化价值

②科研价值

③艺术价值

④社会文化价值


功能

①精神家园

②旅游

③文化生态

④文化产业

⑤证史补史

⑥宣传教育

⑦借鉴功能


大遗址保护与利用

一、大遗址整体保护与利用的模式

1、建设遗址公园:普遍采用,以遗址本身及周边的自然环境为保护和展示的内容,不仅能使遗址得到较好的保护,而且通过公园的建设也极大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2、建设旅游景区:由于很多遗址处于风景名胜区中,在风景区建设开发过程中,将遗址区作为旅游景区的一个参观展示景点,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可对其进行合理开发

3、建设森林公园:主要适用于城市郊区的遗址区,尤以墓葬区为主,将陵墓的保护与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有机融合,不仅可以有效防止遗址区的水土流失,还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4、建设遗址历史文化农业园区:有些遗址占地面积较大,其中居民众多,生活水平较低,搬迁一方面费用高,另一方面违背民众意愿,因此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可建设观光农艺园区、市民休闲体验农业区和现代高科技农业园区等

二、大遗址局部保护与利用的方式

1、将部分遗址区建成遗址展示区

2、建造遗址博物馆

三、大遗址的管理与经营模式

1、成立管理委员会作为遗址区的行政管理机构,对遗址区的各项工作进行规划和管理

2、将遗址管理权与经营权分开,让企业参与遗址区的经营和管理

四、大遗址保护的困境

1、保护意识不强造成的破坏

2、思想认识偏差造成进一步威胁

3、体制牵制使大遗址保护仍可能长期处于被动局面

五、大遗址保护与利用问题

1、目前关于大遗址本体的研究较多,而把大遗址和周边环境联系起来作为一个特殊区域进行研究的较少

2、保护方面研究的较多,在合理利用方面研究得不够

六、对策

1、形成一种多层面、多角度、多学科、全面系统地宏观研究与从各学科、各分支深入进去的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格局

2、以发展的眼光深入认识大遗址的本质,解释大遗址保护与利用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科学的大遗址观

3、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其现状、特点和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提出综合的、系统的解决方案


案例

 1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

(1)四大原则:“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统筹城乡、改善民生”、“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建设相融合”和“统一规划、统一领导、分步实施”


(2)保护阶段

①2012年起至2013年12月为第一阶段,启动、完成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这也是特区先期启动项目。项目范围西至西三环路东缘,北至直城门大街北缘外扩20米,东至安门大街东缘外扩20米,南至护城河外扩30-100米不等,包括西安门外由城市快速干道进入遗址入口区域,共计7.14平方公里。项目内容主要包括申遗区域内建筑拆除、环境整治、道路系统建设、遗址保护展示、考古工作现场展示、博物馆建设等。2013年7-8月接受国际专家验收。

②第二阶段为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完成汉长安城遗址考古普探成果的规划调整和主要文物本体的保护和展示。全面启动特区建设范围内的基础设施。

③第三阶段为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完成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启动特区整体保护和建设项目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使其成为体制机制完善、管理科学高效、人民安居乐业、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特色突出的城市新区,成为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的重要基地,为建设西安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提供文化支撑。计划到2020年12月前完成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使其成为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的重要基地。


(3)保护工程

①汉长安城国家遗址公园

汉长安城国家遗址公园是在汉长安城遗址基础上建立,是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工程是文化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大手笔,是“国家背景,城市行动”的典型工程。2014年年底开工建设。

②汉长安城遗址陈列馆

汉长安城遗址陈列馆是中国第一座完整介绍汉长安城遗址的专题性陈列馆,馆区主要陈列了多年来考古发掘的汉代遗物,展示西汉长安城的历史沿革、布局规模、社会风俗,以及遗址的保护现状、考古成果等。

③汉长安城长乐宫四号、五号遗址博物馆

汉长安城长乐宫四号、五号遗址博物馆位于西安市未央区罗高路罗家寨汉长安城遗址内。其前身为1994年9月30日成立的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


 2 

牛河梁遗址保护

2008年,国家文物局和辽宁省人民政府确定以牛河梁遗址8.3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为依托,正式启动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公园占地面积约8平方公里,开放区域包括第一地点(女神庙)保护展示馆、第二地点(积石冢、祭坛)保护展示馆、牛河梁遗址博物馆综合馆。

①牛河梁遗址博物馆综合馆

牛河梁遗址博物馆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牛河梁遗址东北角, 地处凌源、建平之间,是一座现代化的红山文化专题性遗址博物馆,也是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集文物收藏保护、学术研究和社会教育多种功能于一体,结合现代展示技术手段,集中展示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的成果。博物馆基本展陈由文明曙光、红山古国、人文始祖、祈福圣坛、古国王陵、玉礼开端、魅力红山和临时展厅等8个部分组成,生动再现了红山先民时期的生态环境、建筑形态、生产生活、丧葬习俗、宗教祭祀等,是了解红山文化和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窗口。

②第一地点(女神庙)保护展示馆

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女神庙)保护展示馆于2009年5月动工,年底竣工。工程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设计理念为“悬浮的玉匣”。

③第二地点(祭坛、积石冢)保护展示馆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保护展示馆于2009年动工,2012年竣工。工程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由中外公司联合施工,主体为可逆钢结构形式,外挂氧化铜装饰板,设计理念为“变形的玉猪龙”。


 3 

大夏国统万城遗址

①制定规划

2013年10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正式审议并通过统万城遗址编制规划,意味着统万城遗址的保护利用从此走上制度化道路。

②预备申遗

1996年,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列入国家100处重要大遗址;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陕西省、榆林市及靖边县县委、县政府对统万城申遗工作高度重视,并推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另外,国家文物局已将统万城遗址列入“十五”期间的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中国世界遗产中心也将统万城遗址列入了世界遗产预备清单。

③建设遗址公园

西安“匈奴故都”统万城国家遗址公园建设项目于2014年11月9日在陕西省靖边县启动。围绕文物保护、文化展示、旅游观光、生态涵养、城乡统筹等功能业态,其核心工程是建设一座兼顾文物保护和展示的地下博物馆。

根据规划,统万城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工作将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打造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重点突出统万城遗址“唯一性、至高性”的特点。在建设过程中,将严格秉承“轻建设、重保护”的原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