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要(一)| 亚太地区都城遗址与历史城市保护研讨会

 有个姑娘lmu338 2017-11-17


亚太地区都城遗址与历史城市保护研讨会于2017年10月11-13日召开,会务组将现场会议纪要进行整理,并分四次予以公布,以飨读者。


学术研讨第一场


水环境与西山古城城址的选择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陈隆文



陈隆文先生报告的内容是近年来围绕郑州西山古城地区的水环境进行的一些研究工作,主要关于当地水环境的变化和西山古城在选址、迁移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西山古城遗址发现于1992年,位于郑州市北郊、邙山的东北部,其绝对年代应为距今5300到4800年。西山古城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为仰韶文化晚期的夯土城垣,部分研究者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城。由于包括水环境在内的周边环境体系应该是城市起源和发展的地理基础,因此需要对西山古城乃至郑州地区整体的地理环境有所认识。


依据郑州地区的地质断层和地表陡坎,郑州地区的地貌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单元:1.西部和北部地区丘陵岗地,海拔为130-140米,西山古城就位于其最高处;2.西南部的波状平原;3.东部的平原及东北泛滥平原,黄河在这个地方多次扫过;4.东南部的倾斜平原。这样的地理形势决定了郑州境内主要古代文化遗址的空间分布特点。郑州的西部地区,特别是京广线以西地区,其遗址数量远多于京广线以东地区,其原因是西部地区海拔比较高,因此自古以来就成为人类的主要活动区域。


与西山古城遗址大约同一时期的大河村也是当时的重要聚落之一,其遗址位于今京广线东侧,距西山古城遗址约20公里。二者相比,西山地区聚落发展成为城市,而大河村没有发展成为城市,这和它们的地理环境有重要关系。大河村未能发展成为城市,应有四点原因:1.大河村周边地区在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曾经多次作为黄河泛道和行洪地区,河水的泛滥阻碍了大河村聚落的发展;2.大河村周边有良好的湖泊发育,但是水域面积过于广大,不利于聚落的扩展;3.大河村的海拔高度约为85米,而西山古城为120-130米,海拔高度的差异也影响着二者的发展前景;4.西山古城遗址处在丘陵岗地,地表堆积有晚更新世黄土和深厚的马兰黄土,为筑城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而大河村地处泛滥平原,缺少这样的物质基础。


相较于郑州其他地区,西山古城周边的水环境则有四个特点:1.仰韶时代的黄河距西山有相当的距离,自西山古城向北是一片广大的丘陵岗地,这个丘陵岗地为马兰黄土所覆盖,因此黄河的泛流难以对这片高岗上的古城和聚落构成致命的威胁;2.西山古城所在的邙山岭地区从晚更新世以来一直处在抬升状态,使得其远离了一万年以来的黄水泛滥;3.仰韶时代的西山周边地区水系属于古代的济水水系,并非黄河水系;4. 西山遗址出土大量的野生动物和水生物遗存,证明其主要生存方式是渔猎活动,古城西侧有一片面积非常广大的水域,《水经注》记载的“砾石溪水”也位于此处,这对于孕育西山古城遗址起到了几近决定性的作用。


可以总结出,自然环境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河流水域分布、气候、地貌等因素均影响并制约了郑州地区史前城市与聚落的分布。


全新世郑州东北部自然环境

与商城建都的几个问题

水利部减灾中心  

徐海亮



徐海亮先生所关注的区域为全新世时期郑州的东北部地区。依照地质断层,郑州大致可以分为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块亚区,东北部亚区是最典型的黄河冲积平原,处于全新世的黄河下游冲积扇顶部东南,而商城就坐落于该亚区的西南隅。


黄河是郑州晚更新世以来地貌环境演化的根本动因之一。黄河下游的颍河与汳河泛道以郑州地区北部的广武山为分水岭,而广武山与今郑州市区之间的区域出现了新石器时期聚落遗址密集的现象,应该与此山的庇护有关。从保护黄河南侵郑州的意义上看,广武山是商得以定居、安定发展乃至崛起的自然“圣山”,《国语·周语上》也强调了广武山的重要意义。


另外,根据相关的地质勘测,可以看出在郑州商城附近全新世沉积的等厚线相对较薄,这说明黄河泛滥的风险比较小。因此,郑州东北部地区没有河水泛滥的威胁,但形成了沟通史前河湖的水网。这里河网密布、水草丰美、植被繁盛,适宜于农牧和渔猎发展。得天独厚的古都泽国水乡环境,促进了郑州文化的发育,抵消了可能出现的亢旱的影响。


到了晚全新世时期,郑州东北部地区的西侧湖沼基本消亡,东侧残存几个湖沼群;其后,郑州四周湖沼逐渐消失,只有东南侧还残存几个湖沼。这个地区的冲积平原上依然存在高地和岗丘,若干古聚落便得以发展起来。龙山时代晚期,黄河主流南下的现象基本结束,郑州东部有四五百年没有受到洪水大规模入侵,一直持续到先商时期。郑州商城坐落在全新世中期的沉积层之上,其南边是抬升地层,北边为古黄河泛道流经的沉降地区,处于西南山水冲积扇的前沿,被河流湖沼所包围。


可以大致总结出郑州地区商城建设的自然地理优势。广武山作为郑州地区北面屏障,其东北部的东侧分布湖沼群,西南侧是抬升地区,不易受黄河泛洪影响。因此,郑州地区裴李岗、仰韶、龙山时期的先民最早居住在较高的河流黄土台地和显露的老湖积台地上,随后渐次迁徙和扩展到近湖沼群的湖滨低地,例如仰韶时期以来的许多聚落就植根于原湖积层上,这应该属于典型的湖沼文化。


春秋时期的《管子·乘马篇》有言:“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似乎早在3600年前或更早,先民就已经看到了这样的自然规律。就今天而言,郑州东北地区处于黄河泛流中止后的大漫湾西南漫滩部,四周略显低洼,中部略微隆起,也是建设大都市得天独厚的地方。因此,先民选择在此建都,直至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享受这个成果。


敖地、敖都、敖仓与敖山

——仲丁迁都敖地的新发现与研究新成果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张松林 



张松林先生介绍了有关仲丁迁都敖地的考古新发现和新思考。自中国考古学诞生以来,郑州一直是中国考古的主战场之一,层出不穷的重大考古发现不断颠覆旧有的观念和传统,郑州商城和小双桥遗址等考古发现就是典型的代表。几十年来,考古学界长期围绕郑州商城和商代中期仲丁迁敖的问题进行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遗留下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深入研究,其中比较重要的是郑州商城和小双桥遗址的认识问题。


小双桥遗址位于郑州西北20公里,东邻古荥泽,北靠索须河,南连中国黄土高原第二级阶地的东端。与郑州商城类似,小双桥遗址的北部和东北部是湖泊。索河流经小双桥遗址的北部地区,其河流流域内发现了诸多古城,包括仰韶时期、夏商、周代、战国等时期,小双桥遗址位于相对较下游的地区。


小双桥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始于1978年郑州市举办首届“亦工亦农”考古培训班时进行的考古调查。此后,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部门又先后进行了多年的发掘,发现一大批重要文物。2003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引黄入郑灌渠渠道建设过程中对小双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对所谓的“周勃墓”进行了全面勘探。2009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郑州北部快速通道的建设过程中对小双桥遗址再次进行了全面勘探,小双桥遗址的规模超过了600万平方米。2010年10月,日本侵华时期所使用的郑州军用地图被重新发现,在地图上发现了以“敖”命名的村落。201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再次对小双桥遗址的部分重要遗存进行了发掘,发现了一个大型水井。在以上考古发现中,有三点内容需要值得注意:1.清刮出了新的夯土台基剖面;2.发现了与敖都有关的地图;3.发现了整套的排污管道。根据考古工作,可知小双桥遗址的规模达600万平方米,在当时可能与一个较大的封邑相当,这些都启发我们用更广阔的视野和都城的眼光来看待小双桥遗址。


此外,白家庄期遗址与小双桥遗址大体同期,从白家庄期遗址的分布图可以看出,郑州商城所处地区范围内有大量的白家庄期遗址,以小双桥为核心集中分布。这是因为仲丁迁敖以后,郑州商城并没有完全废弃,而且仲丁迁敖建都时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白家庄期的时候郑州商城还发挥一定的功能。据此可推测,这一时期以小双桥为核心的遗址规模可能达到40-60平方公里。另外,在郑州商城周围发现了一批夏商时期的重要城址,荥阳大师姑夏商城的面积约50万平方米,新郑望京楼商代城址面积约140万平方米,如果将其和郑州商城、小双桥遗址统筹考虑,可发现这些城大部分废于白家庄后期。它们应该是围绕郑州商城和小双桥而修建,是郑州商城和小双桥敖都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环节。


文献记载仲丁迁敖都于河上,现代科学研究则指出黄河故道在温县向东北流。商代的黄河不在广武山北侧,而在温县和武陟之间已经向东北流了。因此根据文献记载,应该到温县和武陟附近去寻找敖都。经过实地调查,在这一地区的古黄河河道东侧确实有一个商代遗址,但是其时代晚到商代中期,并非白家庄期。邹衡先生曾在这一带采集到战国时期“邢宫”字样的陶文,这可能和商代中期迁都于邢有关系。


通过对郑州地区更新世以来古环境变化和人文演变序列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7000多年前的郑州西北部一带是大面积的湖泊沼泽区,人类较少居住于此;其后由于气候变化和原始农业对环境的影响,一部分湖泊沼泽消失,形成了相对肥沃的土地;在5500-5600年前,这一带突然出现一大批仰韶文化遗址。小双桥遗址之所以建于此地,是因为仰韶时期到商代早中期,该地区土地和环境资源优越,人力资源丰沛,这是仲丁迁都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也是该地区出现大型聚落遗址、中心聚落遗址和城址的原因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