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围观 | 前方发现一颗“华北绿宝石”!

 徒步者的收藏 2017-11-17

原标题:塞罕坝的生态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建设的总体布局。五年来,全党全社会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祖国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塞罕坝就是燕赵大地上一个生动的范例。塞罕坝从一片荒原到百万亩林海,培育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被誉为“把荒原变林海、让沙地成绿洲”的人间奇迹。这是因为三代塞罕坝林场人发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在荒寒遐僻的塞北高原再造出一颗璀璨的“华北绿宝石”。


美丽高岭筑起生态屏障

从北京驱车向北7个小时,来到了河北承德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时值9月中下旬,进入初霜期的塞罕坝正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翠绿染成金黄,层林披上红装。

塞罕坝位于河北最北端,北接内蒙古,正处在浑善达克沙地的大风口。塞罕是蒙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历史上这里曾是水草丰沛、物产富饶、景色优美的皇家猎场。历经清政府开围放垦、日军掠夺性采伐,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昔日“美丽高岭”已成为“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风沙紧逼北京城。与北京直线距离仅180公里的浑善达克沙地,海拔1400米,而北京市城区海拔40多米,有人形象地说,如果这块离北京最近的沙源挡不住,就如同“站在屋顶上向院里扬沙”。

1962年,国家林业部决定在塞罕坝建设大型机械林场,开荒拓林,修复生态,为京津抗风沙、涵水源。从全国18个省市调集来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和242名林场干部职工,组建了一支高规格的创业队伍,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征途。
  

这里气候恶劣,极端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3.3摄氏度,年平均温度为零下1.3摄氏度,年均无霜期64天。第一代林场建设者陈彦娴回忆说:“冬天最难熬,从早到晚不停地刮白毛风,吹到人身上刺骨地疼。我们睡在只铺了一层莜麦秸秆的土炕上,睡觉时都要穿着棉袄棉裤戴着棉帽子,早上起来眉毛、帽子、被子上都是一层厚厚的霜。”到了冬天几乎天天下雪,雪深没腰,所有的道路都被大雪覆盖,与外界的联系几乎中断。刚刚建场的塞罕坝一下子涌来100多人,缺衣少房,大家无处栖身,就住仓库、车库、马棚,还住不下,就搭窝棚,在山上就势挖地窨子。在困难面前,林场建设者没有低头,他们乐观地面对这一切。在队员们居住的地窨子门口写着这样一副对联,上联“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下联“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横批是“乐在其中”。正是靠着这股子乐观向上、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他们扎根这片林场,把青春和人生奉献给了这片林海。

除了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常人难以忍受的孤寂,造林人还要面对连续造林失败的打击。因为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成功经验,1962年、1963年连续两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大家的信心发生了动摇,场内刮起了一股“下马风”。关键时刻,王尚海、刘文仕、张启恩、王福明四位场领导不约而同把家从北京、承德、围场县城搬到塞罕坝林场,破釜沉舟,以定军心。创业者们潜心研究,取得全光育苗成功,摸索出了培育“大胡子、矮胖子”优质壮苗的技术要领,大大增加了育苗数量和产成苗数量,彻底解决了大规模造林的苗木供应问题。1964年春天,塞罕坝人开展了提振士气的“马蹄坑大会战”,造林516亩,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现任林场书记刘海莹说:“第一任林场书记王尚海就是塞罕坝的先锋树。王尚海在塞罕坝干了13年,在任期间林场完成造林54万亩。1989年,68岁的王尚海病逝。遵从遗愿,他的骨灰被撒在了马蹄坑。伴他长眠的那片落叶松林,如今被叫作‘王尚海纪念林’。”那里还建起了王尚海纪念碑,我们去老书记碑前悼念的时候,发现碑前摆放着一簇淡紫色的野菊花,人们永远悼念这些默默无闻的造林英雄。

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建设,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植树造林阶段。112万亩林地,只有30.2万亩天然林,75.8万亩整齐壮观的人工林,都是机械设备用不上的陡峭坡地,只能用肩扛、马拉、驴驮的原始方式送苗,用镐刨、钎铳、客土的方法刨制育林坑。二是科学经营、管护培育阶段。1983年林场从“以造林为主”转入了“以营林为主、造林为辅”的阶段。营造林技术质量的不断提高,实现了森林资源的良性发展,确保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增长”,培育了一座绿色资源宝库。三是二次创业阶段。进入新世纪,立足优质的林业生态资源,总场党委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科学营造、分类经营的方针,发挥各基层党支部的堡垒作用,培育壮大绿化苗木产业和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历了艰苦肇建,九转功成,到1982年,在沙地荒原上造林96万亩,保存率70.7%,创下当时全国同类地区保存率之最。到2017年,已经造林超过百万亩,三代人花费了55年时间,使得在自然状态下,至少需要上百年才能修复的塞罕坝生态,得以恢复重现,创造了人类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


绿色产业创造生态效益


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如果把塞罕坝林场的树按1米的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塞罕坝及周边区域小气候有效改善,无霜期由52天增加到64天,降水量由410mm增加到460mm,六级以上大风天数减少了30天,每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吸收二氧化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可供200万人呼吸1年之用,被誉为“华北绿肺”。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据中国科学院核算估计,林场森林资产总价值为202亿元。这里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能产生上百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百万亩林海来之不易,把这片森林管护好、经营好,发挥其更大的生态效益是摆在第三代塞罕坝建设者面前的最大考题。

在先辈们科学造林、护林扩绿精神的鼓舞下,第三代塞罕坝建设者立足生态建设,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曾经是林场支柱产业的木材产业,由占全部收入的90%以上,逐年大幅下降,近年来仅占不到50%,森林旅游、绿化苗木和风电项目等绿色经济成为新的优势产业,实现了资源的永续利用。

林场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在森林经营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建设者们把二代林培育作为林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推行营造珍贵树种和混交林等森林资源培育战略,累计抚育260余万亩次,相当于把塞罕坝全部林木抚育了两遍还多,林场森林质量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2016年,林场造林碳汇项目首批国家核证减排量(CCER)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成为迄今为止全国签发碳减排量最大的林业碳汇自愿减排项目。塞罕坝全部475吨碳汇实现交易,可获益1亿元以上。看到了碳汇产业今后大有文章可做,塞罕坝把碳排放交易的主动权抓在手里,赢得新的发展空间和经济增长点。

为加快现代林场建设,跟上信息经济步伐,林场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投资500余万元,其中自筹200余万元,完成了全场通信网络光纤改造工程,所有林场、营林区、望海楼全部实现“三网融合”。在望海楼和营林区的护林员,以后再也不用为网络不通而苦恼,不出门就可以享受到网络带来的便利。同时也为今后“互联网+林业”“互联网+生态”“智慧景区”建设打下基础。


生态优先促进绿色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不仅为林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给塞罕坝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塞罕坝建设者牢牢把握“生态立场、营林强场、产业富场、文化靓场、人才兴场”的绿色发展战略,把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经济建设这一主战场不断做大做强。

打造山水林田湖的生命共同体。1993年,在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基础上建立了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林场总面积140万亩,林地面积达到112万亩,森林覆盖率80%,是华北地区面积最大、兼具森林草原景观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拥有落叶松、樟子松、白桦、云杉等多个树种。塞罕坝机械林场北3公里处有一个热门景点七星湖湿地公园,分布着130余种植物种类、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7种,尤其是假鼠妇草在平均海拔高达1500米的塞罕坝高原湿地出现,十分罕见。

如今这里是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园地、林的海洋,是京北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慕名到塞罕坝森林公园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配套产业链基本形成,年均旅游人数已达50万人次。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他们更加注重生态资源的涵养,国家森林公园本来可以承受每年100万人的接待量,可是塞罕坝人却将每年的游客量控制在50万人以内,收入虽然减少了一半,可为了这里的一草一树,为了森林防火安全,他们宁可放弃这种收入。

进入秋季,林区防火是最重要的任务。机械林场森林大都为人工针叶林,林下、路边蒿草茂密,且塞罕坝气候干燥,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塞罕坝设有9个瞭望哨,又叫望海楼,专门负责观察林情。9座望海楼的观察员有8对是夫妻,白天每隔15分钟要向林场报告一次,所以他们时刻也不能离开望海楼。护林员深入林区宣传巡视,向游客出示防火标语,提高全民森林防火意识。林场已经建成了雷击火监测系统、红外探火雷达、视频监控森林防火预警监测系统,形成地面巡护、人工瞭望和视频雷达监控组成的全天候、全方位、立体火情监控体系,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塞罕坝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助推了区域发展,特别是带动了周边地区的乡村游、农家乐、养殖业、交通运输等外围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示范作用。1999年,国家批复了河北省“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工程,塞北林场、千松坝林场、御道口林场建设同时启动,构筑起了更为牢固的京津冀生态防护林体系。在塞罕坝精神的感召下,承德市也更加注重发展的绿色品质。如今,承德的有林地面积达到了341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8%上升到57.67%,成为华北地区最绿的城市。承德市也更加坚定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信念。

塞罕坝人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用实际行动谱写了绿色发展的华美乐章,铸就了感天动地的塞罕坝精神。


来源:《前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