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到塞罕坝的老照片,我落泪了

 太行森林 2018-05-23

塞罕坝是河北省林业厅的直属林场,今天因为风光美、精神美传遍世界。


塞罕坝之美,美在其多重的文化渊源。当年旌旗猎猎,战马嘶鸣,“肄武、绥藩、狩猎”留给后人是深厚的文化内涵。

站在塞罕坝上最高点的“点将台”上,登高远眺,北面蒙古高原一望无际;南面越过冀北山地则是辽阔肥沃的中原大地,脚下是通往京师的咽喉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展开剩余89%

当年,雄才大略的康熙大帝就是站在这里,北控蒙古,南制天下,恩泽边疆,把一个王朝强盛的军力传递给四面八方,康熙帝以这里为支点,建立起了一道民族团结万众一心的牢固边防。

历史的风云掠过坦荡无垠的草原,也给这片土地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今天,崭新的生态文化在塞罕坝更有最吸引人的魅力。三代建设者把不毛之地变成了森林公园,总面积142.6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达到了110万亩。落叶松、樟子松和云杉等构成了森林的主体,600多种植物让这里成了华北地区最大的基因库;獐、鹿、狼、野猪等和各种鸟类成了这里新的“居民”。

塞罕坝的文化是多元的,来塞罕坝旅游更是多元的。可一日两日揽胜,可自驾游多日怡情畅游;春看绿、夏赏花、秋看百色风光冬赏雪;可飙车狂野、可纵马驰骋、可漂流探幽、可滑雪放纵,能玩的这里都有、能静、能喧、能酒、能歌。

一位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曾经这样评价塞罕坝的文化“汉、满、蒙文化大联合,草原风情和森林生态内涵互补充,塞罕坝是独一份。”

塞罕坝之美,美在内涵

塞罕坝之美丽风光有天然馈赠,更多在是人类建设的伟绩。

塞罕坝记载了第一代、第二建设者“先治坡、后治窝”的历史背影,听他们说“会战马蹄坑”的辉煌,听他们说住地窨子、吃刀砍冻土豆、雪水和苦力的“甜蜜”往事,他们没有一丝一毫的报怨,而是怀念和留恋。

这是何等的境界和胸怀,这种精神伴着他们的青春、甚至于生命的代价影响着子孙、昭示着后人。汗水的浇灌才回归到“乌桓城下雨初晴,紫菊金莲遍地生。最爱多情白翎鸟,一双飞近马边鸣。”的美丽情景。

多少文人墨客来到塞罕坝,从风光中写人、从记忆和自己的感悟中写塞罕坝的奋斗史,“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奋斗者的战场”这句流畅的语言留在中华文字的记忆之中。

一位摄影界的老前辈,拍摄塞罕坝出了若干的精品。他由衷地说“有人说塞罕坝的题材让我拍绝了,实在找不出新意。这种说法错在没有发现风光之美,更错在没有发现塞罕坝人的精神内涵之美。如果拍塞罕坝人的精神境界,一辈子也拍不绝。”

塞罕坝之美,美在和谐

从1962年建立国有林场,距离今天已经56年了。塞罕坝迎来了顶风冒雪的第一代建设者,其后的三代人把不毛之地再造今日风貌。

56年后的今天,塞罕坝成了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林小径材基地,成为了塞北地区的富庶之乡,成为了弘扬中华文明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基地。

一位领导同志曾经这样评价塞罕坝,“塞罕坝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集合体。”

其生态地位不可忽视。数十万公顷的森林尤如一道绿色的长城,阻挡着浑善达克沙地南移;硕大的绿色水库,涵养着中国北方几大城市赖以生存的滦河、辽河之源。

塞罕坝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性,是我国高原高寒地带少有的生物多样性富集区。有600多种绿色的植物,覆盖着高达90%的原野山川,有300多种飞禽走兽栖息在这片生态乐园。动植物资源的稀有性、珍稀性、自然性和学术性又在巩固着精神文明的基础。

不破坏资源而有效地利用资源,适度发展生态旅游。着眼于长远发展,他们规划了保护区、核心区、旅游区,并为之建设了保护蓝图,走出了以保护以主题的坚实的每一步。

.....

说塞罕坝,谁也说不过塞罕人自己说。他们自己是用经历在说,用情感在说,用心在说。

写塞罕坝,谁也写不过塞罕坝自己人。他们不是用笔,而是用传承艰苦奋斗的精神、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布局在写着明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