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叫一声「Dr.」不容易:博士阶段的五个「切记」和「切忌」

 chanwater 2017-11-17

编者按

       不可否认,每一个人在读博士之前都有一个美好的憧憬。然而,真正读博后,就会发现,很多事情并非自己预料的那样。半年完不成一个实验,论文分分钟进入难产,发明专利遥遥无期……的确,读博士不容易,读好博士更不容易。

       读过博士的人,都会对这段学术和心灵上的双重洗礼深感难忘。科学网上也有很多老师撰文回忆自己的博士经历。研读间将其中的一些观点和建议融在了以下五点「切记」和「切忌」中,与各位博士生分享。



关于心态:切记信念坚定,切忌妄自菲薄


「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自古英雄初恋玉,从来富贵入凡尘。」高风险意味着高回报,反之亦然,这是颠簸不破的道理。一件事情,如果大家都能完成,那么这件事情必然没有蕴含太大的价值。因此,既然十几亿中只有那么几十万几百万人在做的事情,或多或少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我们需要承认中间的艰辛,正确面对失败。


在科研路上,遭遇挫折是常态,它也是我们衍生浮躁情绪的催化剂。失败本身令人遗憾,但更可怕的是我们错误的面对方式。正确面对失败需做到三点:首先,分析失败的原因,这是常规逻辑下必须做的。但是,如果你实在无法找到原因,重新开始可能更加节省时间和精力,这是方法论的转变。其次,总结经验教训,规划新方案,开拓者们都是不惧艰险的,不断尝试才有可能成功。再次,判断导致失败的原因是否本质,这很关键。假如你的实验方法或课题从本质上就是错误的,那就应该果断止损,避免再做无谓的付出。


另一方面,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很多时候期待是一把双刃剑。读博只是做科研的入门阶段,在学习的过程中尽量抱着积累知识的心态,而非一口吃成胖子。低期望,即使实验数据不理想也不至于心理落差过大,灰心丧气于暂时的失败而一蹶不振;高标准,在预期目标未达成的情况下,降低标准也是一种折中,收获的是在追求高标准的过程中打下扎实的基础,以待厚积薄发


关于课题:切记博采众长,切忌闭门造车


这里尚不谈论文写作,在课题开始之前,应该博采众家之长,与导师、同门师兄弟多交流沟通,万不能闭门造车,最后就陷入了死胡同,等你回过头来的时候,为时已晚。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你周边,一定会有人对你的课题比你了解,那么就抓住他们,一个劲儿地问,直到他们被你问倒了。当然,这中间需要加入自己的思考,课题国内外做到了什么现状和程度,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解决不了?你自己有什么想法和思路没有?多讨论,多学习。如果你周围300个人里,都没有人懂你的课题,那你毕业肯定不成问题了,因为你已经是权威。


关于导师:切记多多交流,切忌忽视沟通


你现在可以回想一下,上一次主动约导师,介绍自己的工作进展,是在什么时候。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导师并不一定真的能够帮助你解决一些课题上的实际问题,但是,他能够很好地督促学生每隔一段时间都做一点点东西,思考下一个阶段要做一点什么东西。这种激励和督促作用,在博士阶段是非常必要的。


现在的研究生导师,大都比较忙。如果只是一般性的自己就能够解决的问题,他们肯定没有太多兴趣。相反,如果你能够想到一些好的讨论点,与他们进行交流或者请教,导师一定会对你刮目相看。


关于读文献:切记有的放矢,切忌贪多求快


读文献有不同的读法,但最重要的自己总结概括这篇文献到底说了什么,否则就是白读,读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明白,一合上就什么都不知道,这是读文献的大忌,既浪费时间,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导致以后不愿意读文献。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献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


回顾重要内容

每次读完文献 (不管是细读还是粗读), 合上文献后,想想看,文章最重要的take home message 是什么,如果不知道,就从文章开头的摘要和文末的结论中去找。只有这样,一篇文章才算过关,才算将这篇文献读过了。Take home message 其实都不会很多,基本上是一些概念,如果你发现你需要记得很多,那往往是没有读到重点。


扩充知识面的读法

重点读introduction,看人家提出的问题,以及目前的进展,每天读一两篇,一个月内就可以基本上对这个领域的某个方向有个大概的了解。读质量好的review也行,但这样人容易懒惰。


为了写文章的读法

读文章的时候,尤其是看discussion的时候,看到好的英文句型,最好有意识的记一下,看一下作者是谁,哪篇文章,哪个期刊,这样以后照猫画虎写的时候,效率高些。比自己在那里半天琢磨出一个句子强的多。当然,读的多,写的多,你需要记得句型就越少。其实很简单,有意识的去总结和记亿,就不容易忘记。


关于生活:切记培养兴趣,切忌闷头蛮干


即使读了博士,你也值得拥有精致的生活。当你全力聚焦于一件事情时,你很容易被它控制。数据好的时候,就对科研信心满满;数据烂的时候,就对科研憎恶之极。个人科研状态完全被数据左右,殊不知数据烂的概率远大于数据好的,这样的科研不靠谱。你需要培养一项科研之外的爱好或是兴趣,它可以成为你在困境中沉沦的救命稻草。所以,读博并不是你的全部,要学会事情并行处理。这个爱好至少有两点作用:第一,可以阻止你在科研困境中沉沦下去,分散一部分注意力,利于止损。第二,可以宣泄负面情绪。通过一项爱好,定期放松我们的大脑,清空负面情绪是很有必要的。抖掉身上的重担,轻装出发,这样可以让思维更清晰,激发我们的创造力。


通常创新能力强的人,都是精力充沛的,规律运动对保持旺盛的精力非常重要。比如,施一公院士有长跑的习惯,曾在校运动会上创下全校竞走项目纪录。直到1994年,这个纪录才被打破。回国后,只要当天PM2.5读数小于100,他就会在校园里跑上几公里,平均每周二三十公里。运动之后,你会发现不只是身体疲惫感消失,心情也会晴朗起来,跟着科研状态就好,思维的困境自然迎刃而解。

 

读博何尝不是一次朝圣之旅,修炼一份平和的心态。曲线有峰谷,人生总高低,山峰只此一点,稍纵即逝,更多的时候我们都在山谷中徐徐而行,但时间从不辜负每一颗缓慢积累的耕耘之心,在经历数次挣扎、跌倒之后,我们总会见到那条蜿蜒奔腾的河流,就在山谷的尽头,那转弯的豁然开朗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