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随父母,你什么样孩子就什么样

 风影读书会 2017-11-18

“3岁小孩在地铁车厢吃零食,撒了邻座乘客一身,引发口角,家长陈某不加制止反对劝阻老人大打出手。”事后,陈某被处以治安拘留10日,罚款500元。

10月黄金周的微博热搜和今日头条里,武汉的这只熊孩子带着熊家长结结实实“火”了一把。

从2013年埃及千年神庙“某某某到此一游”刻字的曝光,“熊孩子”开始进入我们整个国民的视野。此后更多新闻中,熊家长的种种“舐犊情深”暴力行为,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教育下一代的这份问卷上,继穷养、富养之后,“教养”被更多人列为了“重中之重”。

《GE声音:我们不谈真理》一书中,学者郭洪体提到:“儿童教育的本质不是知识教育,不是科学教育,不是专业教育,而应该是一个生命来到世界上,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扎根的教育。”

如何更好地扎根于社会,关乎于孩子的整体素质,这与“教养”密不可分。“教养”是一个人情商、智商的综合体现,是性格及生活习惯的内化和外显。“好教养”的形成,离不开懂教育、爱孩子的父母,更需要一份高性价比的教育模式。

先端正自己的教育态度,再去对孩子“指手画脚”

近几天,由一条“陪孩子写作业,大人急到送医院”的朋友圈引发的家长集体吐槽,充斥了各大育儿公众平台。让我不由得想起前几天我与女儿果果的一次互动。

当天晚上,作业写到一半,果果小心翼翼地抬头问我:“妈,你今天很开心吗?”我有些愣怔:每天琐事种种,哪有什么可开心的。

5分钟后,她用很肯定的口吻告诉我:“妈,你今天心情真好呀!”受到孩子鼓励,我更用心、耐心讲解每个题目,心里也用力搜索当天可能会被称之为开心或痛快的事:完成一项耗时已久的工作?与婆婆在育儿观上达成一致?与闺蜜煲电话粥?

那天的家庭辅导出奇的顺利,女儿老声老气地感叹到:“妈,你以后都这样多好!”看着孩子满脸堆笑的样子,我突然有点内疚,回忆起之前的几次陪写作业经历:那时候的我确实“不太开心”,越来越不耐烦的态度,越来越高的嗓门,就像是一个随时要爆炸飞上天的大炮仗;而孩子则是畏畏缩缩、不吭不响,学习效率可想而知。

日本著名心理学家诧摩武俊先生经过数年观察和研究,发现了父母教养态度和孩子性格发展的内在关系:

父母专制支配,孩子则消极、依赖,无主动性,执拗孤僻。

父母温和民主,孩子则亲切、直爽,喜欢社交,能更好与他人融洽协作。

正如“太阳能比风更快使你脱下大衣”,在教育里,温和与友善总是要比愤怒和暴力更强有力

想培养孩子乐观的品性,父母首先必须有乐观的思维方式。正如古人说的“轻履者行远”,消极焦虑、暴躁易怒的父母,永远不可能教育出一个乐观豁达的孩子。

与说理教育相比,积极正向的心理暗示更能融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据调查,有接近90%在品质、意识和智力方面有杰出表现的人,年幼的时期都感受过来自家长的积极暗示。

巧妙“示弱”比扮演“超人”更值得提倡

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在没有路灯的林荫小路边,我假装害怕蹲下身来,用手拽了拽身边同样不敢再往前走的儿子小宝:“宝宝,前面太黑了,妈妈害怕。但是不走过去,咱们就回不了家了,怎么办?”他犹豫了好一会儿,最后下定决心似的站到了我的面前,双手一伸:“别怕,有我在。爸爸说我是男子汉,长大了是要保护妈妈和姐姐的。我走前面,你跟着我!”

看着眼前这个刚满3周岁的小男子汉,强装镇定的样子,我心里是窃喜的,小宝不仅自己变得勇敢了,还懂得了“挺身而出”保护妈妈。

生活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我和老公渐渐发现,这种“示弱”的教育方式,往往比“鼓励”的效果来的惊人。小宝不仅自理能力比同龄孩子强,还会帮我们干活,给爷爷奶奶捶背捏腿,在孩子群里“保护”姐姐,孩子的“责任感”、“成就感”日渐增强,并且每天乐在其中。

我们一直深信“父爱如山、母爱似海”,习惯了为孩子大包大揽,但生活压力和现实社会不会继续“宠爱”任何人。与其将来去经受“挫折教育”,不如现在就摘下父母的“超人面具”。

“示弱”,不是无休止的“吐苦水”,也不是分分钟的“哭穷”,那样只会让孩子负重前行,越走越艰难,尝不到生活的“甜”。

巧妙的“示弱”,就是教你偶尔做个“懒妈妈”和“笨爸爸”,收起你的勤劳勇敢,收起你的聪明智慧,给孩子更多机会去探索人生,品尝成长滋味。因为,即使是小小的一份责任感和同情心,也能让他的心里住进一个“超级英雄”。

亲子沟通的金钥匙——“对不起!我爱你!”

闺蜜丹丹有个刚满3周岁的“小棉袄”,她经常会带着孩子参加闺蜜聚会。母女俩的“甜蜜沟通”刺激得我们起“鸡皮疙瘩”。“对不起”和“我爱你”是两个人表达的常态。用一句话总结这种感觉,就是——这很不“中国味儿”。

可丹丹自有一套育儿逻辑:

“我爱你”有时是开心时发自肺腑的表白,也是委屈时求救的信号,还可能是生气过后喜笑颜开的互相谅解。

“对不起”则包含更多意义,是歉意的真挚表达,是站在平等位置对话的开始,是对孩子尊严的维护,也是孩子“教养”形成的源头。

中国人五千年含蓄保守的文化,造就了情感表达的弊端。因此,国人父母的一句“我爱你”和“对不起”,显得格外珍贵。尤其成年之后,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关心和爱,总是藏在心里,哽在喉头。

天下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然而不能与孩子有效沟通的父母往往无法传达正确的爱。了解孩子是沟通成功的先决条件,而敲开心门的语言,就是尊重和爱。

“我爱你”往往鼓励孩子与父母讨论,向父母表达。“对不起”则是真正换位思考、平等对话的开始,是形成亲密亲子关系的润滑剂。

“爱”与“尊重”,永远是“教养”生长最好的“土壤”。

以身作则的“公民教育”

“你好,我是来自宁波的Wendy,我刚刚一岁半……担心我的哭闹会打扰到您……我会尽力保持安静。这里有耳塞和小糖果,希望能减轻你的困扰。Wendy祝你旅途愉快。”

最近很多朋友在微博、朋友圈为Wendy的妈妈点赞:这位独自带孩子出门的妈妈以幽默诙谐又温情可爱的方式,巧妙地提前向飞机上的其他乘客表达了歉意,也间接化解了孩子哭闹时可能会出现的尴尬。

这与之前“中国熊孩子飞机上脚踹邻座乘客惹家长斗殴,惊动FBI,一家三口落地即被遣返”的新闻,形成了鲜明对比。

与其责怪我们身边缺乏教养的熊孩子,不如想想是怎样的错误示范和教育缺位造就了这些以“熊孩子”为标题的热点新闻。

好的教养就是让人如沐春风,这离不开优秀家风家教的传承,更少不了以身作则的公民教育。

中青报2010年年初的一篇报道《一所学校的公民实验》引起了全国轰动,深圳一所学校的李庆民校长立志在不影响义务教育教学的前提下,把学校办成一个公民社会。

“我们要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质。但如果达不到这个目标,也没有关系,他可以是一个好公民。”

“公民教育”被引入课堂。它涵盖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等多个层面。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成为全社会公民教育的处女地。

生活在这个以道德观念和法律规则打造的社会里,公民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相比学校的课堂灌输,父母的亲身示范更能对孩子的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空姐证实,一岁半的Wendy,在飞机飞行全程中并没有哭闹,只是静静地看书和玩iPad。看来,有那么一个善解人意的妈妈,小小年纪的Wendy应该已经开始学着遵循很多“生活规则”了。

当然,8月份被遣返回国的一家三口除了懊悔那次鲁莽出格的“暴力行为”以外,是否也该重新考虑下:一对“以身试法”的父母,究竟能带给孩子怎样的教育体验。

这世上,唯有“教育”没有独辟蹊径的“速成模式”,无论穷养、富养,“高性价比”教育模式的重点在于——“用心持久”。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我们同孩子一样,站在起跑线前。孩子奋力向前的同时,陪跑的父母也应该不断修补自己的人生短板,改善教育理念,带给孩子最高质量的人生助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