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题导向教与学的策略与实施

 袁占舵 2017-11-18

问题导向教与学的策略与实施(转)

  问题导向的教与学简单地说,不外乎设问、答问、质疑、析疑、生疑这么几个环节。比如设问,一堂课要教什么、学什么、教与学的过程中会有些什么问题。像我这样的老教师一般不会为写教案纠结,面对一个具体的文本,我会反反复复地读,不断地在上面提出问题。有读不下去的,可能学生也会读不下去,我就反复地读,一个文本我总会提出很多个问题。如我教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居然想到一个很简单、很弱智的问题:这首诗怎么没有韵脚?就是这个看似弱智的问题却给我的教学带来了一个美好的创意: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哪里?如果学生问到这个问题,我怎么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还会遇到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如何解释他们才会明白?

  当下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慢慢地丧失了独立备课的能力。开学了,教师最想要的往往不是教材,而是教师指导用书和练习册。似乎没有了这些天就会塌下来,课就没办法上了。聪明一点的就上网,去找人家的教案,寻人家的课件。但他们往往忽视了这样一个现实: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也会在网上获得我们以为他们没有的东西。我教《我爱这土地》,就把“这首诗为什么没有韵脚”这个很弱智的问题扔给了学生,让他们去找这首诗的韵脚,他们也没有找到。然后我又问:“无韵不成诗,为什么这首诗没有韵呢?没有韵脚它还是诗吗?”这个问题要不要学生给我答案?不需要。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现在的教师几乎没有这么一个环节,即没有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他们都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了。问题导向的教与学,要从设问、答问、质疑、析疑、生疑这五个方面去设计,但这五个环节同样不是固化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相机发生和展开的。

  还有一个在当下课堂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小组讨论如何实施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首先是如何改变单一的分组形式。按成绩分组,一个“好学生”搭配几个“差学生”,优点是可以发挥“小先生”的作用,实现生教生,弊端是每次讨论,说话的就那个“小先生”,其他的就成了看客;按学习程度分组,好处是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讨论起来没有悬殊,但弊端也在这里,因为没有悬殊,也就难以擦出火花,平平淡淡下来,大家也就没有期待;按亲疏分组,好朋友在一组,合作可能会更好,但是性格孤僻、不善交往的学生就会受冷落,有违教学公平原则;按性别分组,男女生搭配是有助于发挥效率,但几男几女又是个问题,一个班上男女比例不是那么容易控制的。更多情况下是教师的自行分组,教师根据掌握的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可以兼顾各方面的因素。但问题就如按性别分组那样,客观条件不是教师可以掌控的,即便学校也难以掌控。不管如何分组,有一点必须注意:固化的组织形式容易导致固化的组织特质,形成固化的思维,这样的特质和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就会阻碍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学创新也就难以出现。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综合分组不失为一种选择。所谓综合分组,分组形式是不固定的,今天这样分,明天那样分。但也有优劣,那就是新的组合既会给成员带来新的刺激,也会给学习活动的有序展开带来困难。但总体来讲综合分组会比一成不变的分组形式多一些生机。

  其次是如何组织讨论和研究。讨论和研究的一定是有价值的问题。有价值的可以是学生心里明白,但说不清道理的问题;也可以是经过讨论和研究只能部分明白,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弄明白了,也就是过去说的“跳一跳摘到果子”的问题;还可以是讨论和研究了,教师也指导了,他们还是不明白的问题,但这问题他们记住了,关注了,或许会成为他们以后致力探讨的问题。这当中教师干什么?教师应该是参与者,合作者,是“同谋”,要在学生的讨论研究中发现精彩和问题,给他们具体的帮助和指导。比如告诉他们如何组织,是围成一圈,还是一人主讲,还是坚持罗伯特议事规则;比如及时提醒他们讨论和研究不要离题,不要聊天;比如控制气氛,防止吵闹等。更重要的是倾听,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言说,语言的、肢体的、表情的,还要教导学生学会倾听。也要鼓励他们自信,给他们成功的体验……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在小组学习中教师要及时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脚手架”,如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引导他们在讨论和研究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为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我们可以从斯科特?扬的《如何高效学习》中得到一些启发。李撒欢先生在这本书的导读中根据斯科特?扬的学习方法总结了一个“吃饭模型学习法”:找酒店——情境;看菜单——定向;点菜——选择;等待——猜想;上菜——纠错;开吃——验证;对账——建模;埋单——反馈。这个模型给我们的启发是:教学研究是要与生活勾连的,是要有情趣的,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取舍的,并不都是按流程走下来,步骤有多有少,同一个环节有先有后,也有同步进行。身处大数据时代,我们还可以关注美国阿兰?柯林斯《技术时代重新思考教育:数字革命与美国学校教育》。传统教学的控制权在教师手里,因为教师是知识的权威。随着大数据的到来,教师的权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谁也不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唯一权威。因为有了网络,有了电脑,有了各种移动终端,想学什么,什么时候学,怎么学,更多地掌握在学习者手里,而不再是教师可以完全掌控的了。

  从某种程度上讲,“翻转课堂”就是以学定教。过去是作业放到最后,翻转把作业移到前面来了,课后的作业变成课前的预习和自学。教师在学生学的基础上发现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针对具体问题来讲授,组织学生讨论,再根据学的情况组织训练。只不过“翻转课堂”借用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翻转课堂”不只是技术翻转,更是理念的翻转。而有些教师对技术的理解窄化了,以为技术就是网络、平板。其实,教学模式也是技术,而且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技术。在技术时代,教学模式如果不考虑技术对教学的影响,固守一方,就难免被学生抛在后面,更不要想培养适应未来的一流人才了。

  教学模式只是一种工具、一种媒介而已,世间不存在包打天下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渐进的、动态的,是不断丰富和完善的。一个好教师需要掌握一系列的教学模式,并将它成功地应用于教学实践,在具体过程中创造性地教和学,去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各种教学模式如何使用与组合,要从个体出发,要着眼于发展思维、拓宽视野、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这当中,需要科学,也需要艺术,更需要智慧。否则,我们就有可能成为工具的奴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