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要把握趋势,你至少需要具备这三个能力

 剽悍晨读 2020-11-06

主播:大宝

大家早上好,欢迎打开剽悍晨读,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今天是2017年1026日,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

这本书是由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丹尼尔·伯勒斯和畅销书作家约翰·戴维·曼合著的。作者领导的机构尝试过数百次的精准预测,事后证明无一失手。因此,我们由结果反推,他们预测的办法和日常形成的做事习惯,一定有十分独到的地方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并加以运用。

今天,我们分享助你更好把握趋势的三个能力,分别是捕捉“过程”、多维观察和深思熟虑。

捕捉“过程”

我们常常太急于寻找结果,以至忽视了决定结果的“过程”。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过程不同,但结果相同,那么你的追寻还有多大意义呢?美国某机构做了一次调查,他们出了一道综合问答题,让一些中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作答,学生们表现不一。跟踪多年后发现,那些能用多种方式解答的孩子不论在家庭中还是事业上都更出色。

因此,不要做个“结论控”,一听到自己不知道的结论就如获至宝,那只是你了解事物原貌的开始。对此,作者经常使用的方法是:建立过程库和沉淀性审视。

001建立过程库。把日常萌生的想法和看到的过程都记录下来。注意,记录自己的想法时千万不要轻易给它们下结论,多问问自己的依据是什么以及来源于哪里;记录外部事物发展过程时,把重点放在时间、地点、人物、数据以及背景上,这样能相对客观。

比如乔布斯逝世时,大部分人都错误地预测苹果股价将要大跌。但如果人们可以排除情感和个人崇拜因素的影响,客观看待苹果公司成熟的发展模式、在市场占有的份额以及乔布斯生前打造的强大团队,就不会错判形势。

002沉淀性审视。如果遇到了难以理解的内容,就放段时间再看,给信息一个“沉淀期”。一方面,新接收的信息会帮你理解旧信息,很多难题都会迎刃而解;另一方面,只有那些最后沉淀下来的才最有价值,更值得你花时间研究。

多维观察

关于如何培养观察能力,前联邦调查局著名特工乔·纳瓦罗说:“问题在于,很多人花了一生的时间去观看,而不是观察”。为了不让自己的“观察”流于表面,作者常用以下三个方法提升自己的观察力。

001 回答孩子的问题。人是惯性动物,习惯于某种模式或情景后察觉能力急剧下降。但孩子却没有这样的思维牢笼,世界对他们而言,每一刻都是新鲜的。有机会就多跟他们在一起,回答他们天马行空的问题吧。比如:天为什么是蓝的?太阳为什么那么热?面对太阳为什么睁不开眼?这些日常被忽视的问题背后都有深刻的科学依据。那么,你能作出完整回答吗?

002 探索行动规律。从公交站点的设置,到10086打电话给你推荐套餐,每一项活动背后都有规律。当你开始注意这些以前视而不见的生活情景时,会发现它们都不是巧合。抓住那些让你怦然心动的交互过程,研究一下它的流程是怎样的,直到你掌握生活中的各种模式,它能帮你把这种观察技巧应用到其他情境中。

003 放下手机,走出去。习惯于用手机解决“衣食住行”的我们正在丧失观察能力。作者即便再忙也会放下手机,走出家门观察周围的一切。“隔壁包子店关门了,是经营不善还是房租升了?”“楼旁边的停车棚拆了,是要做绿化带还是拓宽马路?”去了解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这些现象的背后很可能都是趋势在作怪。

深思熟虑

“沙发”是深思熟虑的大敌。如果看到一条新闻或微信推送就着急忙慌地想抢占评论的“沙发”,那你就是在和深入思考渐行渐远。这种鸡血式的行为会影响你的思维模式,虽然成就了某种意义上的“行动力”,但损失却更大。

研究表明,自从有了沙发这个评论称谓后,评论的质量持续下降。以前人们精心推敲的措辞和活跃的讨论已经退化成点赞式评论和搞笑式刷屏。因此,相比轻率的回复,能深思熟虑的人显得十分可贵,也离事物的本质更接近。因此,不要抱有“不能第一个评论,就落后了”的错误念头。真正的落后是当你的评论第一时间出现,然后无人问津。 对于养成深思熟虑这个好习惯,作者的建议是:修改感悟和多做停顿。

001 修改感悟。人大多善于回忆,不善于推翻自己。而感悟和心得是人对各种事物的最终体会,如果能隔一段时间把新的感受写进以前的感悟中,并加以修改,让自己在思考中获得新知,那将会发挥出深思熟虑的最大功效。

002 多做停顿。在沟通时,不要急于和盘托出,那样很容易落于浅显。在说话的时候,最好刻意使用停顿。一方面可以强调那些你希望别人听到或记住的东西。另一方面你可以给自己深思熟虑的机会。慢下来你才能考虑得更加周全。

总结一下,比尔·盖茨曾经说过:“人们认为我的成功在于掌握了信息,其实我只是顺应了趋势而已。”由此可见趋势的重要性。希望你能通过捕捉“过程”突破思维局限,运用多维观察全面分析,最后深思熟虑洞悉趋势,找到通往成功的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