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冷了,喝一碗粥,品味粥道

 lmnqwl 2017-11-18


粥道

甜粥也好,咸粥也罢,要紧的是趁着那股热气,把头深深埋在米啊豆啊混在一起蒸腾出的浓郁的香气里。一个哆嗦,原本瑟缩的毛孔就像开春破土的嫩芽,猛地一抬头,抖擞起精神,从头到脚都舒展开来。幸福的感觉原本宏大宽泛,可细微到舌尖,就活脱脱了。

喝粥自有它的门道。粥刚端上桌时,咕嘟咕嘟翻腾的热气拿出逼人的气势来,叫人打心眼儿里激动。不过,且慢!人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喝粥也是这个理儿,得先放一会儿凉凉。不妨先来点腌萝卜、酱菜丝爽爽口。白瓷碗,小咸菜,要是再来一枚腌出油的鸭蛋,绝了!


凉一会儿,碗里便会结出一层细腻、粘稠的“粥油”——长辈们把它称作“饭衣”,想来确是个有诗意的名字。溜着碗沿舒缓地吹口“仙气”,饭衣散开,粥的香气更浓了一层。

把瓷碗捧在手心里,终于要显摆出喝粥的“看家本领”。小区对面的粥铺里有位常客,一看那架势便知是个喝粥的好手。他不仅喝得大口,有武松“三碗不过冈”的豪情,还讲究喝出声来,确实算得上有声有色。他告诉我,喝粥是讲不得吃相的,尤其是热粥要转着碗喝。“滋溜”一声,急促而响亮,瓷碗转过了一半。再来一声“滋溜”,要攒足了劲,尾音拉得长而饱满,倒有些唱戏的韵味。应着这“戏腔”,只见五个指头这么一转,白瓷碗完成一个漂亮的转身。

他人虽不壮,但那喝粥的架势却让人想起梁山好汉。背要弯下去,脚要踏得实,就连端碗的手也要抓得牢,手背上的青筋突出来两三根。眼见喝到了碗底,腰杆一挺,脖子一扬,“呼噜”一吸,碗里的米啊豆啊,一粒也舍不得剩下。又听“啪”的一声,实实在在地把碗拍在桌上。最后是两声响亮的咂咂嘴,齐了!

再冷的天,几碗热粥下肚,背上渗出汗来,两颊泛起红意,前襟不知何时也松了些。喝得热乎,这才痛快!

一碗粥里有北方人的苦辣酸甜,也有北方人的质朴直率。北方人喝粥,就该喝出这个味儿!

不仅是喝粥透出的那股“土渣子”味让人看着心里痒痒,煮粥的潇洒随性也叫人时常挂念。不计较原料,也不挑火候,再简单不过,最适合下厨两眼一抹黑的人:投一把白米,在沸水中咕嘟作响自由而舞,开出乳白的花朵。若是想要更丰富的口味,粥倒也来者不拒。黑米黄米紫米,赤豆芸豆绿豆,莲子银耳大红枣,汇在一锅之中,熬煮时已是满屋子香,入口更有“天下粮食干果尽入我粥中”的快活。顺顺当当,舒舒服服,真有“万物皆备于我”之乐。

粥最喜素面朝天地出现在寻常人家,不需名贵的食材或是复杂的工艺来粉饰来唬人。即使是在饕餮盛宴,它仍以谷物最原始也最浓烈的香气压倒了一桌山珍海味。越是简单,越经得起挑剔,越耐得住时间的琢磨。

粥,粘稠、温软、好消化,尤其生病时,常常是一味良药,是对胃肠的抚慰和养护。干脆说,粥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平和,一种与世无争的温良。谷物、干果、蔬菜各有各的味道,可一旦熬成一锅粥,总要都收敛些,包容些,才有了香甜可口的美味。粥的“和气”还在于它不挑人。天南海北的来一碗,稠稠糊糊,热热烫烫,暖了身子,也暖了心窝。老饕倒未必比披着星月、一身疲惫的农民工更能喝出粥里沉淀的深情。

天冷了,多喝粥啊。

热热乎乎,简简单单,和和美美,这是粥道。


作者: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 王子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