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书速递 | 沈周醉美山水册页《东庄图册》《马嵬八景图册》

 诗词歌赋对联 2017-11-18



沈周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有两大贡献

其一,融南入北,弘扬了文人画的。沈周晚年的粗笔山水,用笔融进了浙派的力感和硬度,丘壑增添了骨和势的韵致。他将北宋的壮丽清润与南宋的苍茫浑厚融为一体,抒发的情感兼有清寂冷逸与宏阔平的意趣。

其二,将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他将书法的运腕、运笔之法运用于绘画之中;同时博学儒雅,也是诗人,他将诗风与画格相结合,使笔下的作品,更具有诗情画意。


收录作品:《东庄图册+马嵬八景图册


《东庄图册》创作于沈周46岁时。

纵28.6 厘米,横33 厘米,纸本设色,现存二十一开(原共二十四幅)


 

画面展现出了一幅绚丽多姿、令人神往的桃源般式的世界,有的悠然惬意,有的高旷明豁,有的深幽清雅,生动地体现了园林景致的优美和居住于此的安然舒意的生活情景。这套作品墨色浓润,线条圆劲,糅粗笔细笔于一体,别具特色。画法严谨精到,用笔圆厚,设色浓丽明快,是沈氏中年所作,为其传世作品中的佼佼者。

从绘画技巧上看,这套册页以浅绛山水为基础,大部分画作只用花青和赭石两种颜色烘染,少数用了石绿和石青。通观全册,古雅幽淡,没有富贵气、脂粉气,沈周运用写生式的手法,描绘出的东庄图景里的一切都是安详、宁静、自然的,体现出吴宽包括沈周本人,所追求营造的诗意般的生活。

 

《东庄图册:西溪


翠竹净如洗,断桥水清涟。

道人爱幽独,日日到溪边。

——邵宝《东庄杂咏诗》


沈周精心布局,用浓重的石青和石绿色烘染和点钩丛树、丘石,茅屋隐约,掩映在茂林修竹之间,前景的山坡蜿蜒曲折;皴擦点染。溪水由远及近,蜿蜒流动,中景工笔精心钩描的竹林与远景写意点染的烟树相衬,虚实间,展现出江南水乡烟雾缥缈的梦幻情境。茂密的竹林深处,两座茅舍隐现出房顶,溪水中有一断桥,赫然置于画面中,桥虽断,桩木尤在。对岸竹林缓坡相映,来访者需步断桥、穿竹径、涉溪岸,方可到达,足见其幽深。

水是东庄园林的一个主要特征,几乎在每一幅作品上都有表现。此幅画面被水分割成三块,近景的树丛及山石等作为铺衬,主体突出溪水、竹林、断桥,彼此间,自然天成,又意境相连。《西溪》设色浓淡相宜,虚实结合,匠心营造出雅静秀丽、恬淡平和、柔婉幽深的意境,这正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高士所追求的精神、生活境界。


《东庄图册:桑州


汲溪灌桑树,叶多蚕亦稠。

云锦被天下,美哉真此洲。

——邵宝《东庄杂咏诗》

 

一片桑林居于画面中央,左为水塘,右为院墙,构图呈倒“八”字型。桑叶双勾设色,深浅变化明确。左下水塘低于地面,露出堤岸,池水水纹细线法勾描,似微风吹皱,与桑林的摇曳动态紧相呼应。水塘中两簇水草生长,平添生机。右下院墙,高于地平面,左右相应,收于画面腰处,一墙一岸与中间的桑林对应,尽显开合之妙。桑林茂盛,桑叶繁叠,以此养蚕产丝,这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一大特点,更是苏杭一带的经济核心。此作看似平铺直叙无奇,实则奇于平凡中,变化微妙别出心裁,画面质感与生活气息兼备,使东庄更具生命的活力。


《东庄图册:知乐亭


游鱼在水中,我亦倚吾阁。

知我即知鱼,不知天下乐。

——邵宝《东庄杂咏诗》


“知乐”取自《庄子》典故中“知鱼之乐”。按《东庄记》亭下即桃花池。画面亭中案头有香炉,书籍展放,主人读书之余正弯腰凭栏,俯眺桃花池中得游鱼之乐。一幅悠然自得的景象。池水用细笔横纹密排,嬉戏出水面的游鱼刻画精微,目、鳍、尾清晰然可辨。画面自左下方柳树至右上方枯树,以及人物均呈弯弓下垂之势,而缓坡向右上倾斜,红叶树木及最里树干正直挺立,视觉呈支撑之意。右侧构图包围之势与池对岸堤坡平展开阔之势相对应。构图上三角封堵,左下角留有水口,使观者仍有想象空间。而画面整体完整,元气内敛,开合有度。这显然又是沈周的精心构造。画面中柳枝劲舞,红叶茂盛,枝杈繁简有度,伸屈如怒。鲜亮通红的设色,使人愉悦,呼应观者知乐的蕴意。

作者描绘的每幅图画都是东庄的一个片断,总体而言这批画作以温润的情趣、柔和的笔触、勾画出“东庄园林”的旖旎风光,亦诗亦画,同时寄托着文人隐逸山林的理想和优游田园自娱自乐的情致。


《马嵬八景图册》

《马嵬八景》创作于沈周54岁时.



原为庞莱臣旧藏册页,后改制为卷,褚德彝题签,左赞题开首,姚绶、钱溥题跋,庞元济宝藏。以陕西兴平市马嵬坡八景为蓝本,采用一景一图的绘画方式,绘出了既能独立成幅,又相互关联的《马嵬八景册》,再现了历史上引无数文人墨客吟咏留作的马嵬故城。


《马嵬八景图册》展现的是友人阎铎的廉洁奉公,治理马嵬县下的民风淳朴、安居乐业之象。这类作品中的景物,只取标志性的建筑或意象化的风景点到为止,对客观世界的再现显然不是沈周的兴趣所在。除了那些意象内的“图真”外,还浸透着他丰富的内心世界,甚至置入宇宙的情怀。


 《马嵬八景图册:马嵬故垒


避难曾土筑城,昔年前月照孤营。

时移莫泯相传迹,身死长留不朽名。

睥睨倾颓春草,鸟鸦飞散暮云平。

公令屏翰当清世,山甫功何愧此生。

——姚绶题诗


此幅布景,重在表示对曾经的“故垒”场景的描述。一段城墙处于画面中间,三四株大树近平距离均独立墙下,其间几株杂植姿态各异地支撑空间,一条小溪流过。两边缓坡侧笔横擦,赭色淡染山体,信笔点苔。其余山石均用粗笔、短线勾描皴染手法。山坡上的几丛杂树树叶设色,流动的的溪水,使已荒疏的故垒,经历史的沧桑巨变后,在自然生态下的凭添勃勃生机。为主旨创作核心埋下伏笔。此幅构图于平实中见奇真,低调处理的城墙喻示为“故垒”,为本幅主景。左、右、近景布满物象,环绕画面三方,留出上方为白作天空,旷远了空间,丰满了画面意象。 


《马嵬八景图册:园栽丛韭


未数瓜畦与芋田,园栽丛韭已多年。

参蒲笋腾野蔌,市易锱铢供酒钱。

客到剪尝当夜雨,春来盘簇属初筵。

也知民俗归勤俭,龚遂遗风似宛然。

——姚绶题诗


画中一农人正挑水向栽满韭菜的小园走去,准备灌溉。园内是长势旺盛的韭菜。丛韭几乎占据画面三分之二面积,成为画面重要的主体物,仅留右上角一块接近三角形的空白,人物和树的巧妙组合,增添了画面的生活趣味十足的气息,这种处理方式显然受到了南宋马远、夏圭的影响,但沈周又根据画面和主题的需要作出了灵活的变动和处理。沈周再次一丝不苟地用细笔勾剔菜叶,用墨浓淡相间,造型姿态变幻,使园中韭菜呈现出井然有序且旺盛生长的动态。周遭的篱墙、树木及点景人物再用粗笔短线勾描。画面对角线切割似构图,右侧布满景物,密不透风,而左上方侧释放出空间,使水天交融于一处。粗细映衬、疏密对应,开合有度。阎铎治下的人间乐土马嵬,也渐入创作主题。


《马嵬八景图册:北原春意


春来芳草满高原,自此天涯丝亦连。

细雨和愁青掩冉,孤烟入望翠绵芊。

依林只合承花落,近水何堪籍柳眠。

霁月光风周茂叔,一庭意思正无边。

——姚绶题诗


展开画面,即有一种春意盎然的气息扑面而来。细笔勾剔的青草,疏密有致地分布在赭黄色的泥土上,中间布无数腥红点苔构成的杂植,使画面物象更加丰富、自然。缓坡高低错落,被自然分成数块,从左至右顺势向下,一条苍劲圆润的粗线随势贯穿,形成轻柔移动的感觉。山体的线条与丛树使用了“粗沈”粗笔风格与细笔青草形成对应,一粗一细,一张一驰,天然趣成,画面一半留白,可视作水天,咫只间,亦可极目远眺,使画面境界无限深远。沈周并没有夸张地用姹紫嫣红或浓墨重彩的手法来表现北原的春意,而是用质朴的写生笔意来呈现,感情真挚,增强了创作主题的朴实性。 


《马嵬八景图册南亩秋成

 

竟亩黄云一望同,村村社鼓报年丰。

万邦周顷扫今日,七月幽清重古风。

大有特书知帝力,西成足食念农功。

醉扶落日桑林外,从此仓箱不畏空。

——姚绶题诗


画中一农人正忙着装担,两人已将收割的稻谷挑担着,彼此言说着缓缓归家,一只小狗正轻吠而来,女主人正喜笑迎接,似在招呼劳碌的家人歇息。院内稻穗已堆积如山,而田亩间尚有大量谷物收尚未收割。一幅农家秋日丰收的景象。小院露出三两处房舍和稻堆,对应着院外河边成群的房舍。房前小河徐徐流淌。人间乐土马嵬人民的生活景况跃然纸上。构图上,挑担的农人,迎对的妇人与小狗形成一幅紧密的动态画面。近景三株大树与院外老树形成呼应,比例略显夸张,形成视觉上的俯视。稻穗细笔勾剔,河沿树干粗笔侧扫。远处的水天交汇,水草一字铺排开来。动静结合,粗细并用。沈周用朴质的绘画手法,将好友阎铎治下民风淳朴、百姓居乐业的马嵬描绘得淋漓尽致。


钱溥书《马嵬八景诗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