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指南」我国老年高血压诊疗共识更新,要点一文总结

 茂林之家 2017-11-18

自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版、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08,2011版)颁布后,多个国家与地区高血压诊断与治疗指南进行了更新,在此背景下,2017版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对2011版进行了更新,旨在进一步促进我国老年高血压的防治工作。以下为本次共识更新的要点内容。

要点1: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

收缩压增高常见;脉压增大;血压波动大;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常合并餐后低血压;常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常与多种疾病并存,并发症多;诊室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容易漏诊。

1.收缩压增高为主:老年人收缩压随增龄升高,舒张压在60岁后呈降低趋势。

2.脉压增大:定义为脉压>40 mmHg,老年人的脉压可达50~100 mmHg。

3.血压波动大:随着年龄增长,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易随情绪、季节和体位的变化明显波动,清晨高血压多见。

4.体位性低血压:是指从卧位改变为直立体位(或至少60°的直立倾斜试验)3 min内,收缩压下降≥20 mmHg或舒张压下降≥10 mmHg,同时伴有头晕或晕厥等脑循环灌注不足的症状,诊治过程中需要注意测量卧、立位血压。

5.餐后低血压:定义为进餐后2 h内收缩压下降≥20 mmHg或餐前收缩压≥100 mmHg、餐后收缩压<90 mmHg,并于进餐后出现头晕、晕厥、心绞痛等低血压相关症状。

6.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老年高血压患者常伴有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表现为夜间血压下降幅度<10%(非杓型)或>20%(超杓型),甚至夜间血压反较白天升高(反杓型),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更易发生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同时,老年高血压患者非杓型血压发生率可达60%以上。此外,与年轻患者相比,血压的昼夜节律异常与老年人靶器官损害关系更为密切。

7.诊室高血压:又称白大衣高血压,指患者就诊时由医生或护士在诊室内所测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而在家中自测血压或动态血压监测不高的现象;老年人诊室高血压常见,易导致过度降压治疗;对于诊室血压增高者应加强血压监测,鼓励患者家庭自测血压,必要时行动态血压监测,评估是否存在诊室高血压;诊室高血压患者常伴有代谢异常,心脑血管风险增加。

8.多种疾病并存,并发症多:老年高血压常伴ASCVD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其他危险因素,部分患者多种疾病并存。同时,部分老年人高血压及伴随疾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漏诊,应进行综合评估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措施。此外,老年患者脑血管病常见,应注意筛查和评估。若患者存在≥70%的双侧颈动脉狭窄或存在严重颅内动脉狭窄,过度降压或血压波动可增加缺血性卒中的危险。

9.容易漏诊、误诊的高血压:

①继发性高血压:如肾血管性高血压、肾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及嗜铬细胞瘤等,老年人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可导致高血压或使高血压加重,表现为夜间睡眠或晨起血压升高,血压昼夜节律改变。

②隐匿性高血压:诊室血压<140/90 mmHg,家庭自测收缩压≥135 mmHg和(或)舒张压≥85 mmHg;动态血压监测日间收缩压≥135 mmHg和(或)舒张压≥85 mmHg;隐匿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风险增加。

③假性高血压:是指袖带法所测血压值高于动脉内测压值的现象,收缩压增高≥10 mmHg或舒张压增高≥15 mmHg,多见于严重动脉硬化老年患者。

要点2:老年高血压的诊治策略

小剂量开始,平稳降压;慎重选药,严密观察;多药联合,逐步达标;因人而异,个体化治疗;监测立位血压,避免低血压;重视家庭自测血压及24h血压监测。

≥65岁老年人推荐血压控制目标<150/90 mmHg,若能够耐受可降低至140/90 mmHg以下。对于收缩压140~149 mmHg的老年患者,可考虑使用降压药物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需监测血压变化以及有无心、脑、肾灌注不足的临床表现。

高血压合并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老年患者,建议采取个体化、分级达标的治疗策略:首先将血压降低至<150/90 mmHg,耐受良好者可降低至<140/90 mmHg。

年龄<80岁且一般状况好、能耐受降压的老年患者,可降至<130/80 mmHg;≥80岁的患者,建议降至<150/90 mmHg,如能耐受降压治疗,可降至<140/90 mmHg。

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降压治疗应慎重,不应过快过度降低血压,如能耐受可降至<140/90 mmHg。过度降压不利于各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反而增加老年人晕厥、跌倒、骨折和死亡的风险。

对于伴有缺血性心脏病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在强调收缩压达标的同时应关注舒张压,舒张压低于60 mmHg时应在密切监测下逐步达到收缩压目标。

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同时合并多种疾病,存在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或)靶器官损害,多数患者需联合使用两种或以上降压药才能达到降压目标。应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并存的临床疾病及合并用药情况合理选择降压药物,同时评估并干预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指南」我国老年高血压诊疗共识更新,要点一文总结

要点3:非药物治疗

减少钠盐摄入;调整膳食结构;减少脂肪及饱和脂肪酸摄入;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戒烟避免吸二手烟;限制饮酒;适当减轻体重;规律有氧运动;保持心理健康少。

1.限制食盐摄入:建议每日摄盐量应<6g,同时应警惕过度限盐导致低钠血症。

2.平衡膳食:鼓励老年人摄入多种新鲜蔬菜、水果、鱼类、豆类及制品、粗粮、脱脂奶及其他富含钾、钙、膳食纤维及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3.戒烟、避免吸二手烟:烟草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应戒烟或避免吸入二手烟。

4.限制饮酒:不鼓励老年人饮酒,饮酒者限制每日饮酒量,每日酒精摄入量男性<25g,女性<15g,应注意酒精对药物疗效的影响。

5.适量减轻体重:减重有利于降低血压,建议BMI控制在25 kg/m2以内。

6.坚持规律有氧运动:有助于降低血压,可根据个人爱好和身体状况选择容易坚持的运动方式,如快步走,一般每周5次,每次30~60 min。

7.保持心理健康:避免情绪波动和应激,保持精神愉快、心理平衡和生活规律,治疗焦虑、抑郁等精神疾患。

共识专家组主席:胡大一

执笔:刘梅林、郭艺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