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锡

 一蓑烟雨ZY 2017-11-18

很小的时候曾听到一个谜语:金银铜铁,打一地名。谜底就是无锡。无锡这个地名的由来,历来众说不一,最流行的说法是这里曾有一座锡山,后来锡矿被挖掘尽了,遂名之为无锡。但据专家考证,无锡和一点关系没有,而是一种吴语的音译,是一个以鸟为图腾的古越族部落流传下来的一种称呼,有神鸟所在地方的意思。五帝之一的少昊金天氏就在东方,他们的形象就是鸟首人身,或许无锡和他们有点什么关系,当然,五帝的事迹早已湮灭不可考,一切只是推测。
   
周朝太王有三位王子,长子泰伯,次子仲庸,三子季历。周太王在世的时候常有传位于三子季历的想法,他死后,三子季历却不愿即位,坚持让身为长子的泰伯即位。泰伯为了实现父亲的想法,便带着二弟仲庸南下到了梅里平墟,断发纹身,做了当地人的首领,从而把王位留给了三弟季历。梅里平墟就是今天无锡梅村,这里至今还保有泰伯的墓,这应该是无锡最早的可考的历史。
   
无锡所在的江南,在春秋之前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地方,这之前的历史,辉煌的篇章大都在中原一带上演。到了春秋的时候,无锡一带忽的变得波澜壮阔起来,让中原诸国为之侧目,史书的记载也变的汗牛充栋。这就是吴越争霸的年代。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这两人导演的争霸历史威武雄壮让后人为之扼腕。
   
 如果非要找出几个能代表无锡的事物,那应该是梅花、音乐和太湖。
 
 无锡梅园的梅花是很有名的,恰如民歌《无锡景》中所唱的那样,是一种奇观,是真正的香雪海。什么颜色的都有,什么形状的也都有。赏梅固然得看花,但枝干的形态也必不可少。一株直拔的梅树少了韵味,虬枝盘旋,姿态万千,才更可观赏。无锡的梅就胜在了姿态上。这如女孩子一样,有的不乏千娇百媚,却偏偏惹不动男孩的思恋;有的貌似平凡,却让人“求之不得,辗转反侧”。这就是气质的缘故吧。可我总以为无锡的梅花少了样东西,就是没有风骨。梅花的可爱不止在于她的花容,更多的还是不畏风霜的品质,无锡恰恰就缺少风霜。无锡多的是风月,连她养育的男人都少了阳刚之气,这也就是无锡在吴越之后枭雄稀缺的原因吧。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你在江南绝少找到这样的景致。江南的梅花上空偶尔也有漫天飞白的时候,但那不是纯粹的雪,或者叫雪团更合适。南方的落雪,匝地有声,粘湿沉闷;北方的雪,才当得起个“花”字,是无根之花,飘逸灵性!
    汉族原本也算得上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这一点,《诗经》可以作证,慷慨歌燕市可以看出,只是“独尊儒术”之后,这种天赋日渐被禁锢了,一个个变得含蓄内敛、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了。好在还有无锡这么个地方!无锡实在当得起中国的“民族音乐之都”,单单十大二胡名曲,这里就孕育了三个!瞎子阿炳的一曲《二泉映月》更是独步中外。1978年,日本著名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听了《二泉映月》后,泪流满面道:实在是断肠之音,这样的曲子须得跪下来听!
    可谁知,这样的曲子曾是阿炳讨饭的“莲花落”!他一生穷困,不得不沿街乞讨。或许高雅的东西,都是在低贱中孕育。无锡的惠山有泉水,历来被呼为天下第二泉。我们特意在满月的夜里在惠山住了一宿,我们信步出门,要在星辉中感受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绝响。拾级而登的路上,是月光下斑驳的树影,清幽的让人起了寒意。微风中,惠山寺的木鱼声清晰可辨。这样的夜里,这里是梵境。生命中的某一个时候,或是飘雪的午后,或是潇潇的薄暮,又或是冷月的夜中,也没有什么缘由,一种浓重的感伤就会不期而至,直到自己把自己感伤的不能自己。《二泉映月》的魅力或许就在于,它能让我们的这种感伤淋漓尽致!
    
八百里太湖烟波浩渺,五千年往事奔来眼底。滇池的这副对联套用到这里也很合适。太湖最富盛名的景致是鼋头渚——一山如鼋头凸入湖中,备受历代文人雅士推崇。我想它胜在观临二字上。中国的文人历来有结伴结社聚会名山的传统,有时聚会的即便是一座寂寂无名的地方,之后由于诸文人的光临也会名动四方。兰亭一聚之后,文人们学会了曲水流觞;竹林酣饮之后,雅士的院中便多了竹子;所谓的附庸吧!站在鼋头渚上,大半个太湖尽收眼底,使人颇有一股“河伯欣然自喜,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的情怀!
    
下山向岸,蹬舟入湖。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这是儿时就听过的曲子,可现在的太湖水却一点都不美,一片片绿藻,腥臊恶臭,让人只想远离。水质听说是劣五类,那是连牲畜都不适合饮用的。但太湖是浩淼的,烟波水影里我们仔细的寻觅着西施和范蠡的足迹。有历史传说:范蠡帮助勾践称霸后,为了防止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的下场,就带着西施逃到了太湖隐居下来。现在太湖还有个地方叫蠡湖,说就是他们曾经泛舟的地方。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天烟雨,半湖芦苇!
   
在很多人的眼中,范蠡和西施是保家卫国的象征,也因此,他们的爱情凄美动人。按《史记》的说法:范蠡是楚国宛县人,行为怪诞,被乡里人呼为“狂人”。但身为宛县县令的文种却慧眼识人,对其极为赏识。其时的楚国权奸当道政乱君昏,二人感到在楚国再呆下去也没什么发展前途,于是决定出走,到异国博个名垂青史。去哪里呢?当时正是吴越纷争初起的时候,毫无疑问,这里是英雄用武之地。二人本打算投奔吴国,可一想,吴国已有伍子胥、孙武子在彼,权势蒸蒸日上,二人若去,很难被重用,于是,转投越国。其时的越国正被吴国打的国破家亡,二人来投,勾践大喜过望,当即委以重任。   
   
“惟楚有才”,这话不是凭空说的,伍子胥、伯嚭、范蠡、文种,这些吴越争霸中的重量级人物都是楚国人。他们报效的“国家”并不是他们的祖宗之国,也就谈不上为国为民保家卫国。吴、越,不过是他们为满足一己之欲的凭借而已。范蠡在吴越争霸中的一番表现,果真做到了青史留名,然而,能够给草莽英雄陈胜吴广立传的司马迁却没有给他立传,他的事迹只是散见于其它列传之中。这是为什么呢?那并不是司马迁的疏忽,只能是司马迁对他的鄙夷!对于范蠡,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来认识足矣,非要和为国为民牵扯一处则明显牵强。
  
 范蠡一生,最大的手笔是“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这是越国称霸的二十年规划。为争取二十年时间,西施作为这个规划的牺牲品就必然出现。为了让吴王骄奢淫逸,范蠡踏遍越国山山水水,最后在苎萝山找到了绝世美人西施。很有些史籍说,二人一见钟情、互生爱意。这个可能或许是会有的,毕竟对着这样一位绝世美人,只有白痴不会产生爱慕。然而,范蠡心中不只有爱,还有名,他的名望之欲是那么重,压的那一丝爱慕只能老老实实的龟缩于心室一角。他毫不犹豫的将西施送了出去,西施由此奉献了她一生最大的价值——为越国争取了战略机遇期。以美人换时间,以青春赌明天,可以作为范蠡权谋的最好注脚。无以成败论英雄,然而,历史是讲究成败的,历史都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最终,范蠡一赌成功,果真实现了名扬四海名垂青史的梦想。

然而,帮助勾践称霸后的范蠡并没有齐国的管仲那样威风显赫,他确如一道流星,在灿烂了吴越天空后,滑落到历史深渊,从此神龙见首不见尾。他对此的解释是“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也由此,勾践被蒙上阴骘、狠毒、不能容人,可以同患难,不可以共富贵的名声。管仲临死前曾劝谏齐桓公远离易牙,齐桓公说,易牙为了我,可以烹煮自己的孩子,这样的人为什么不能亲近?管仲说,一个人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珍爱,他能忠爱君主吗?范蠡和西施的故事,勾践不可能不知道,他的心中一定千百遍的联想起管仲这句话。一个人如果把自己心爱的女孩送给别人享受,来换取自己的功成名就,这种人算什么呢? 他的心中还能有谁?这样冷漠无情的人,谁又能与他共事?这,或许才是勾践疏远范蠡、范蠡不得已离去的原因!   

西施的结局历来有不少说法,流传最广的,是说她和范蠡“泛舟五湖”,这个五湖当时专指太湖。这个说法如果是真的,那实在让人堵心的不能再堵心。只是不知道,他们在泛舟五湖之余,在床第间男欢女爱之时,想起吴宫岁月,激情是否依然澎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