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三国:孙策玉玺换兵马,深谙取舍之道

 金色年华554 2017-11-18

反董卓联盟最后不了了之,讨伐董卓的目标也没有完成,但是参加的各路诸侯还是收获不小,曹操、袁绍、袁术作为主角,名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刘关张获得了表现的机会,混出了名气,收获最大的要属江东猛虎孙坚了,他在洛阳皇宫的废墟中找到了大汉天子的传国玉玺,捡了个大漏。

漫谈三国:孙策玉玺换兵马,深谙取舍之道

孙坚捡到玉玺之后,很快就假称身体有病,向袁绍请辞,但是消息已经被袁绍知道了,袁绍也是非常想得到玉玺,就让孙坚交出,孙坚不肯,遂与袁绍交恶。因为这块玉玺,反董卓联盟也随之解体,那这块玉玺有什么神奇之处呢?

据说此玉玺是秦始皇命人雕刻,上书“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八个字,代表了皇权的正统地位。拿到玉玺之人就相当于获得了上天的任命,登九五做皇帝就名正言顺了。各路诸侯讨伐董卓,没有几个是真心匡扶汉室的,只要条件成熟,大概都想自己当皇帝,或者挟天子变相当皇帝,所以才对玉玺如此看重,既然大家的目的并不纯粹,想法各异,联盟就显得非常脆弱,一个玉玺的出现就使联盟过早的解散了。

漫谈三国:孙策玉玺换兵马,深谙取舍之道

传国玉玺终究只是个形式或者符号,诸侯们因果倒置,过于看重这个表明的东西,其实当皇帝靠的是实力,实力到了取天下犹如探囊取物,实力不济则反为其所害。孙坚的结局正好说明了这一点,以孙坚的勇猛及手下的猛将谋士,成就一番霸业是完全有可能的,最后孙坚被刘表大将黄祖射杀,因玉玺而使自己过早的成为众矢之的,实在得不偿失。

这也告诉我们,做事情不可太看重表面的东西,过于拘泥形式,而忽略了内在本质的东西,离成功也会越来越远。如果孙坚将玉玺让给袁绍,把争夺的焦点转移到袁绍身上,在自己还很弱小的时候,避免过早的成为众人的讨伐对象,扎扎实实的发展自己的势力,才是争夺天下的正确方式。

漫谈三国:孙策玉玺换兵马,深谙取舍之道

孙坚死后,十七岁的孙策继承了玉玺,孙策相比孙坚来说,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结局要比孙坚好的多,因为孙策深谙取舍之道,明白什么是对自己有利的,什么是不利的,怎么将不利转化为有利。最终孙策打造出江东基业,成为一方霸主,这跟玉玺没有关系,只跟眼光和谋略有关。

传国玉玺虽然是好东西,但在当时孙策的手里,无异于一个烫手山芋,孙策只是一个少年,既无名望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军队,而各个诸侯们都在觊觎玉玺,手里拿着玉玺,实际上也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可能还来不及建功立业就被诸侯们杀了,所以对没有实力的孙策来说,玉玺真不是一个好东西。

漫谈三国:孙策玉玺换兵马,深谙取舍之道

于是孙策要跟袁术做个交易,用这个玉玺去换袁术的三千兵马,当时孙策的谋士说这是其父孙坚用性命换来的,,岂可做交换。而孙策的眼光的确与众不同,坚持用玉玺这个形式化的东西,换取具有实质意义的兵马,这正是孙策扫平江东,建立基业的本钱。如果继续保留玉玺,孙策或许就成了众多庸人中的一个。改变固有的惯性思维方式,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才能化不利为有利,增大成功的几率。

漫谈三国:孙策玉玺换兵马,深谙取舍之道

袁术的实力在当时诸侯中算是强大的,但他心胸狭隘眼光短浅,得到玉玺之后,冒天下之大不韪堂而皇之的称帝,结果反成众矢之的,落得兵败身死的下场。曹操这方面就聪明很多,早早的统一了北方,却明白缓称王的道理,挟天子令诸侯实在是比袁术高明太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