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医院多设置在城市中心的繁华地段,车流量大,地面空间有限,停车难问题十分突出。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会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破坏就医环境、给交通安全带来隐患。 根据《中国医院建设指南》,目前我国医院建筑物配建停车场执行标准是公安部、建设部1988年10月出台的《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试行)》,其规定0.2泊位/100㎡营业面积(营业面积:门诊和住院部建筑面积之和)。 然而,现在的医院多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以及人们出行方式的改变,医院周边交通拥堵、车位紧张几乎是一种必然。 通过对全国163个地级以上城市(其中包括31个省会城市)现行医院建筑物配建停车场(库)标准进行汇总和分析,可以看出地方标准要高于国家标准,各地方标准平均值已经提高到0.8泊位/100㎡建筑面积。 然而,现实是地方标准依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医院停车需求。 停车难题处理不当,将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破坏就医环境、给交通安全带来隐患。 因而,停车需求预测对新建/扩建的医院停车场建设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影响医院停车需求的因素很多,包括土地开发和利用强度、人口规模及工作岗位数量、机动车拥有量及其结构、车辆出行水平、交通政策影响等。 美国一直以停车生成率作为估算停车需求的依据,停车生成率(Parking Generation Rates)是指单位土地利用指标所需的停车泊位数。停车生成率模型是建立在土地利用性质与停车需求生成率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的。(图1) 用地与交通影响分析模型是建立在城市区域的停车需求与该区域的经济活动特性和交通特性密切相关的基础之上的。 通过对停车特性和土地利用性质的调查,从机动车保有量、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入手,确定它们与停车需求的关系,进而分析停车需求的现状,预测未来的停车需求。(图2) 该模型主要认为,停车需求与城市经济活动、土地利用等许多因素之间存在某种关系,通过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从历史资料中去寻找存在的关系。(图3) 出行产生OD(Origin—Destination)法。停车需求的生成与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强度有关,而社会经济强度又与该地区吸引的出行车次多少密切相关。出行吸引模型的原理是建立高峰小时停车需求泊位数与区域机动车出行吸引量之间的关系。 模型建立的基础条件是开展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调查,根据各交通小区的车辆出行分布模型和各小区的停放吸引量建立数学模型,由此推算获得停车车次的预测资料。 出行产生OD法是指通过交通出行产生分布量求得出停车需求及分布,可用于近期和远期停车需求预测,有交通规划的城市,其计算较为简便。 1 有扩建规划和建设资金的医院 首先要做好建设前期的交通影响评价工作,使交通流增量与道路容量相匹配,停车需求与停车供给相适应; 其次要提高配建指标,扩大停车位供给; 第三是优化内外部交通组织,提高停车位的使用效率。 2 没有扩建条件的医院 充分利用周边的公共停车资源,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建立区域停车诱导信息系统,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 此外,如果周边道路条件允许,也可以开发路边停车资源;还可以建设机械式立体车库,增加车位供给。 3 医院内部停车位无法扩充,又无外部资源可以利用 可以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利用标示、标识等,优化内外部的停车交通组织。 还可以考虑提高停车收费标准,限制停车时间,提高车位的周转率。 除此之外,还需要多设置即停即离停车位,方便接送患者的车辆快速离开。 特别鸣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基建处处长、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静态交通产业分会副会长赵奇侠,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董苏华,安徽马钢智能立体停车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鹏对本文专业性提供的指导。 版权声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