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样都是经历叛乱,汉朝和唐朝为何是两种结局?

 金色年华554 2017-11-20

在我国,汉朝和唐朝都是大一统王朝。这两个朝代有很多相似性,也有所不同。两个朝代都是强盛一时,都给以后的朝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两个朝代还有一个相同点,就是都经历过内部叛乱。汉朝时有“七王之乱”,唐朝时有“安史之乱”。为何同样都是经历过叛乱,汉朝和唐朝却有两种不同的结局呢?

七王之乱,汉朝一次主动的大手术;同样都是经历叛乱,汉朝和唐朝为何是两种结局?

汉高祖即位之后,分封了几个异姓王,后来陆续分封了几个宗室王,诸侯王拥有很大的权利,对中央政权产生了巨大的威胁。汉文帝时,大学者贾谊就提出了诸侯王割据的危害,到了汉景帝时,大臣晁错提出了“削藩”。于是一场大战不可避免。

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七国之乱,西汉中央政权获得了绝对胜利。这次叛乱,从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开始,到三月即被平息,七王皆死。参加叛乱的七国,除保存楚国另立新王外,其余六国皆被废除。

安史之乱,唐朝被动的养痈为患;同样都是经历叛乱,汉朝和唐朝为何是两种结局?

谈到安史之乱都会把问题归结到唐玄宗身上,基本上说的都是唐玄宗晚年昏聩,任用奸佞小人,错用了杨国忠和安禄山,导致了唐王朝的辉煌盛世就此结束,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安史之乱的形成并不能只归咎于唐玄宗,导致安史之乱的原因有很多,主要的原因就是均田制的破坏。盛唐的到来,土地兼并严重,以均田制为主体的府兵制被破坏,天宝年间府兵制名存实亡,募兵制代替了府兵制。这种制度既给大唐带来兴盛,也带来了危机。那就是节度使问题,大权在握的节度使久而久之形成了割据。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由于发起反唐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那么“七王之乱”和“安史之乱”造成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两者又有何差异呢?同样都是经历叛乱,汉朝和唐朝为何是两种结局?

七王之乱后,汉武帝又行使推恩令,逐步虚弱了地方诸侯势力,而且中央权力也是达到鼎盛,军队战力强,兵权在手。安史之乱后唐朝当时国力大损已经进入衰退期了,中央出现宦官把握军事、政治,甚至连皇帝生死也把握在他们手上,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君主用宦官打藩镇、藩镇打藩镇,结果二者越来愈强大、而皇权却日益削弱。唐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发生奉天之难。战争持续了5年,最后虽然朱泚和李希烈等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从此割据局面进一步深化。

汉朝是分封制,战后汉景帝还是能力掌控住局面,中央实力强劲,七国之乱后进行的是削藩。而唐朝的是节度使,盛唐遭安史之乱重创,国力转衰,对各个节度使的控制力大大削弱,采取的是绥靖政策,以致最终分崩解离。同样都是经历叛乱,汉朝和唐朝为何是两种结局?

简而言之,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的藩镇割据愈发严峻,中央政府无力控制,而七国之乱后,汉朝中央集权,诸侯国失去了与中央叫板的能力。两者在行为上,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动,所以得到的结果也迥然不同。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订阅“源稚生”。本文系作者原创,不尽之处请指正,欢迎大家多多点赞和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