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阿尔伯特·克雷格(Albert M. Craig),哈佛燕京学社社长,赖肖尔日本研究所主席,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1949年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哲学系,1959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在鲁国。孔子的出身可能是低等贵族或武士阶层,因为他接受了书写和礼乐等方面的教育。孔子幼年丧父,所以很可能经历过物质生活的贫困。他以讲学为生,带领门生周游列国,希望找到一位统治者接受他的学说,将他的政治理想付诸实践。但他只获得过一个小官职,他的政治理想被认为不切实际。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去世,尽管找到一位接受他政治理念的统治者的尝试失败了,他仍被尊为老师和学者。他在英文中的名字“Confucius”是汉语中“孔夫子”的拉丁文转写。 我们现在了解孔子的主要途径是《论语》。该书收集了孔子的语录,由他的弟子,也可能是他弟子的弟子们编撰而成。这些语录多以“子曰”开头,随后是孔子的言论。这些语录展现出了一个克己、彬彬有礼、乐观、敏锐、智慧的形象。在一个残暴与迷信横行的时代,孔子仁慈、理智、正直,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学生问他关于死亡的问题,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学生问他关于侍奉鬼神的问题,孔子回答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孔子把自己描述为传统的传承者和捍卫者,而不是革新者。他将商周两代的早期帝王理想化,奉其为道德典范,尤视周代早期的社会为黄金时代。他从周代典籍中探寻这一黄金时代的秘密。这些典籍和后世的一些文本成了儒家经典,在此后的中国历史上具有如《圣经》在西方一样的权威。十三经中的五经如下。 1. 《易经》。卜筮之书,后世学者认为其中含有关于宇宙的形而上真理。 2.《尚书》。上古至东周早期的文献和言论汇编,部分内容可信。中国传统观点认为此书由孔子编纂,是对圣王言行事迹的记录。 3.《诗经》。收录周代早期的约300首诗歌。作为一个复杂的文学传统的代表,该书收录的这些诗歌包含对爱情、友谊、礼仪、政治的歌咏,其中很多首在后世被赋予了政治和道德方面的诠释。 4.《礼记》。礼仪制度与规则之书。儒家非常重视“礼”,认为礼既可以作为行为规范,也符合自然规律。 5.《春秋》。孔子出生在鲁国,此书即是对公元前722年到前481年鲁国所发生大事的简要记载。中国传统观点认为,该书由孔子编纂,体现了孔子对这段时期历史人物的道德评价。 孔子关于“君子”的论述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君子”是文化上的典范形象,集古代圣人的知识、内在的德与外在的礼于一身。
孔子讲学建立在这些经典的基础之上,他希望能结束自己所处时代的混乱局面,回归周代早期的黄金时代。当有人就政事询问孔子时,他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儒家伦理中的“五常”即五种伦理关系,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如果每个人都能履行其社会地位所对应的职责,社会就能实现和谐。孔子认为,社会的安定祥和取决于成员的道德,这可谓基本真理。他的愿望是实现社会下至家庭成员个体、上至帝王的完美和谐。 然而,回归周代早期是不可能的。当时的中国正在经历从数百个小城邦向几个诸侯大国的转变,新的阶层出现,旧礼制被废弃,因此,仅仅强调基本的人际关系是不够的。孔子的智慧在于用一套新的伦理体系代替旧有的贵族规则,每个接受教育的人都能够实践这些道德准则。他对周代早期传统的重新阐释可以在其“君子”概念中窥见。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君主的儿子”(或贵族),孔子重新定义了“君子”,用来指一个行为高尚,拥有人道、诚实、正直、无私、忠心等内在美德,并且行为举止合乎礼仪的人。 孔子对“君子”概念的重新定义与英国“绅士”含义的改变并无二致。“绅士”原意为出身贵族的人,后来转变为指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不过,相比之下,“绅士”在西方仍是很表面化的一种分类,而中国“君子”的内涵更深。孔子认为,伦理道德是内在的本性,真正的君子是向内发现了自身的本性,而这种本性也是宇宙秩序的一部分。所以孔子说:“天生德于予。”孔子对自己人生轨迹的描述也远远超出了举止得体的层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常将君子与“小人”或普通民众相比。君子受过经典教化,能够发扬“道”,理解道德行为。相反,百姓则是“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设想的理想政府需要通过对君子的任用来实现,因为君子能够成为众人的楷模:“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君子之上还有圣王,同时具备圣德和统治权,德位一体。在孔子看来,周代早期的君王显然是圣人。他写道:“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也。” 孔子对君子的执着可能是导致他被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和革命者拒斥的原因之一。君子不追逐利益、不参与体力劳动的观念,与现代需求和平等观念相互冲突。孔子关于女性的观点也被认为很落后:女性很难相处,并且站在道德的对立面。而《论语》这部孔子的语录,几乎是一部只有男性角色出演的戏剧,他曾悲叹:“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 —— 摘自《哈佛极简中国史》 [美] 阿尔伯特·克雷格 著 李阳 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