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遗绍兴丨泥土“转生”可成佛 走近诸暨佛像塑造技艺传承人

 cxag 2017-11-20


一处寺庙里,除了经书、法器,最不能缺少的或许就是佛像了。在诸暨,佛像每塑造技艺流传至今,一尊佛像是如何“炼”成的?让我们一起走近它背后的故事。

一只装泥土的竹箕,一对锤凿,几只画笔,这就是寿利剑的装备。寿利剑是佛像塑造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整天泡在寺院中,用一双巧手,把脚下不起眼的一抔抔泥土,化作寺里殿前一尊尊栩栩如生的佛像。

“根据记载,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寺院就遍布诸暨了,我觉得塑佛这门手艺活是神圣的。”寿利剑说,要塑成一尊佛像,从泥土的选择开始就大有讲究。“当地的泥土塑当地的佛像,这样塑出来的佛像才有‘灵气’。”首先要选择当地寺庙附近的泥土,泥土不能太干燥,要有一定的黏性,然后土质要细腻,不能掺杂太多硬块和砂石。

取来的泥土与水按比例混合揉匀后,就准备好了佛像的“肉身”。下一步是根据寺庙的大小和背景的高低,测算好尺寸,并先用木头钉出佛像的“骨架”。“尤其是在塑大型的佛像前,牢固的木头‘骨架’尤为关键,只要‘骨架’牢固,不管往上面贴多少泥巴,佛像都一样稳固,而不会倾斜或倒塌。”寿利剑说,“骨架”完成后,就需要通过初泥、中泥和细泥三道环节,初步做出佛像的样子,然后通过一根木制塑刀,精心细雕佛像的面部表情,再勾勒出衣服的纹理和褶皱。

慢工出细活,塑佛像不可急躁。在佛像初步成型后,需要静置干燥,而泥土干透后会出现一些裂缝,这时就需要用各种材质的泥土或石膏进行补缝,补缝完成后,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打磨,并根据需求彩画、贴金。“佛像要给人一种平和、慈悲的感觉,这些都需要通过塑像过程中的细节来体现,佛像神态要端庄、庄严,色彩更要讲究。”寿利剑告诉记者,一尊合格的佛像既要具备良好的观赏性,也要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

塑佛是一门得静下心来融入其中的手艺活,也正是因此,熟练的手艺人鬓边多了银丝,而年轻的面孔愈来愈少。寿利剑有些感慨地说,年轻人怕寂寞,以前也带过不少徒弟,可是因为做工枯燥,雕塑过程漫长,许多徒弟待不到两个月就“开溜”了。

“虽然目前传承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阻力,但我相信这门手艺绝不会失传。”寿利剑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佛塑这门技艺走进了学校,自己也有机会直接向更多的年轻人传道授业,努力让这门精巧的技艺薪火相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