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1:孙丽红, 女, 37岁, 吉林桦甸市永吉街西台村一队农民.,主诉:头晕5年,2009年1月开始逐渐加重,产后一个月更加严重,于20009年2月18日先后去省内几家大医院,进行脑CT、脑电图、心电图均正常、脑血流图提示脑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诊断脑动脉供血不足。经过住院静脉点滴和口服药物治疗观察2周无效自动出院。于20009年7月15日到我科诊治,主诉:头晕、心慌、 气短、 恶心、 呕吐、 头脑不清、心烦抑郁、失眠、全身无力、行走需搀扶、生活不能自理[主要靠家人代述]。查体:表情呆滞、反应迟钝、两眼发直、沉默寡言.体征:寰枕间深压痛,局部按揉5分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拍摄颈椎功能位片,枕骨与第二枢椎棘突间距为0.3cm,枕项部软组织压痛。诊断:1 寰枕后膜挛缩型颈椎病。2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治疗方法: [1]针刀治疗: 1 体位:患者坐在倒背椅及双手重迭放椅背上,头前屈额部放在手背上。助手面对患者用双手固定患者头部,防止在施术中抬头。 2 定点:在枢椎棘突上缘上方1cm[压痛点]处定点。 3 备皮:皮肤常规消毒,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 4 针刀操作: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首先针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刺入皮下,然后向尾部倾斜针刀体,针体与皮面大约10一15度角[实际上就是和枕骨斜坡骨面垂直],既达到相当于枕骨大孔后上缘约1cm左右骨面。再反复用小幅度提插向枕骨大孔方向移动针刀,一直移动到枕骨大孔边缘有落空感为止;然后调转刀口线90度,沿枕骨大孔后缘进行切割,无明显阻力感出针,局部按压3一5分钟,再配合朱氏手法增加松解效果。 术后患者既感头清目亮,一周复诊前述症状大部明显减轻,生活可自理,但仍有失眠,心慌、气短、 恶心、心烦等交感神经功能失调症状。查体:触诊两侧枕项筋膜僵硬感,并在斜方肌和椎枕肌起止点有不同程度压痛,进行了针刀松解减压术的治疗。5天复诊,前述症状有一定的改善,又配合星状神经结阻滞疗法每日一次,共治疗5次而痊愈,已恢复正常生活和劳动,经半年多随访无复发。 病例2: 尹井友 男, 58岁,盘石市黑石镇上富太村,问诊:头晕伴头痛2年多,最近半年头晕加重、不能自己站立和行走、头重脚轻,需人搀扶、心烦抑郁、记忆明显减退、视物模糊,2009年3月先后到省内几家大医院诊治,诊断为:1 脑动脉供血不足。2 精神抑郁症。因治疗无效又到海龙精神病医院住院三天经治疗无效出院,于2009年4月到我科诊治患者诉说不清[主要病史及症状靠家人代诉]。,查体:患者反应迟钝、表情淡漠、两眼发直、并且间断性不自主肢体抖动、但不打人毁物。体征:寰枕间深压明显疼痛,椎枕肌起止点压痛及阳性反应物。拍摄颈椎功能位片:枕骨与第二枢椎棘突间距为0.1cm,颈椎屈度变直,椎体边缘轻度骨质增生。脑部CT有轻度脑梗塞。诊断:[1] 寰枕后膜挛缩综合症。[2]椎枕肌劳损。 治疗方法:针刀治疗方法同前述病例,第一次进行寰枕筋膜松解术针刀治疗,一周复诊前述症状明显好转。进行第二次治疗,针对椎枕肌阳性反应点进行针刀松解减压术后,前述症状明显好转,半月后复诊生活可自理,经过半年随访无复发,现在可从事一般性劳动,但大脑仍有些反应迟钝。 讨论: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病因学说有两点:一是椎动脉机械性压迫学说。二是交感神经刺激学说。笔者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由于颈椎退变、软组织劳损、颈椎失稳、颈曲畸形等病理因素,直接或直接压迫或间接刺激椎动脉壁,其中交感神经受刺激损害而引起椎动脉痉挛,是导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寰枕后膜挛缩型颈椎病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其中一种类型,因为,椎动脉在穿过寰枕后膜处,称为椎动脉走行的第三段,属于颅外段。所以,在治疗上要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治疗,第一个病例就是采用了针刀与星状神经结阻滞疗法综合治疗的方法,痊愈后经半年随访未见复发。第二个病例就是采用针刀进行治疗的,因为寰枕筋膜及椎枕肌同时发生慢性劳损性病理改变,所以,要同时进行针刀治疗,经过半年的随访,虽然,生活自理正常及可从事一般性劳动,但仍遗留反应迟钝,可能与同时患有脑梗有一定关系。现代医学发现颈椎病与脑梗的发病率有密切关系,因此,必要的情况下治疗颈椎病的同时也要接受神经内科治疗.跨科疾病必须跨科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疗效。 笔者总结针刀临床20多年的经验,寰枕后膜挛缩型颈椎病占椎动脉型颈椎病分段中2/4以上,其中机械性压迫性占40%左右,机械性压迫及交感神经功能失调混合型占50/%,单纯交感神经功能失调性仅占10%。寰枕后膜挛缩型颈椎病是针刀医学治疗最有特色的疑难病之一,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寰枕后膜挛缩型颈椎病是针刀医学治疗颈椎病各型中疗效最理想、最常见的的一种类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