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孤篇压倒全唐”被严重低估了一千二百年的张若虚

 静雅轩345 2017-11-20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孤篇压倒全唐”被严重低估了一千二百年的张若虚


有句古话说“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取得是“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的意思。现在的心灵鸡汤也有“评价一个人,只需要看他交往的朋友”这样的说法,也就是看“朋友圈”,能在一块混的,水平、档次应该差不多。但是在初唐与盛唐的过渡时期,在一个被誉为“吴中四士”的小团体中,出现了一个知名度明显低于其他三位的人,这就是张若虚(647年—730)。


“吴中四士”中的其他三位中的张旭被誉为“草圣”,和书法家中另外一个敢称“书圣”的王羲之,并列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封圣的大家。张旭这个“圣人”还是经过官方认证的,唐文宗曾专门下诏,钦定“大唐三绝”,那就是“诗仙”李白的诗、“草圣”张旭的草书、“剑圣”裴旻的剑舞。


在旧唐书对张旭也有传神的描写:时有吴郡张旭,亦与知章相善。旭善草书,而好酒,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变化无穷,若有神助,时人号为张颠。


贺知章就不必说了,科举状元及第,官至太子宾客,玄宗停朝一日相送,金龟换酒交李白,“少小离家老大回”、“二月春风似剪刀”千古绝唱……


就连不怎么熟悉的包融,和自己的儿子包何、包佶齐名当时,号称“三包”,成为润州(现在的江苏镇江)大族,史书中对父子三人都有传记。元代的辛文房编著的《唐才子传》,将他们父子三人都列入“才子”的行列。


唯有张若虚在史书中没有本传,在《旧唐书》中介绍包融父子的时候,捎带了“他一笔”,说包融“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有名当时,号“吴中四士”。《新唐书》中张若虚是跟随着贺知章露了一下脸,也多了几个字““扬州张若虚……若虚兗州兵曹”,这样,我们才知道张若虚是江苏扬州人,曾经当过兖州兵曹(类似于武装部长一类的职责)。辛文房在编著《唐才子传》的时候,也忽略了他。

不仅是他的人在当时所处的时代籍籍无名,他的诗也是如此。唐朝形成的诗集、钞本都没有收集他的诗。最早收录他的诗的,是300年后北宋末年的郭茂倩(1041年-1099年,字德粲,北宋郓州须城,现在的山东东平人)编撰的《乐府诗集》。在其中,收录了七首同题的《春江花月夜》,其中有张若虚的一首。这本是古乐府题材,只是由于后来张若虚的这一篇名气太大,以至于会使人误会这题目是张若虚首创的,其实很多人都写过,连杨广也有不错的两首。


尽管流传下来了,但是这首诗一直象一株埋没在荒草中的灵芝一样没有被人发现,由清朝的蘅塘退士(原名孙洙,字临西)在乾隆二十九年完成的《唐诗三百首》非常著名,是大家公认的权威唐诗选集,也没有收录此诗。只是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十月完成的《全唐诗》中,收录了张若虚流传在世的两首诗,其中包括这首《春江花月夜》,也挺给面子,在诗歌之前,记载了一下诗人的生平(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诗二首。——清《全唐诗》)。

真正发现这颗明珠的,是晚清时期的经学家、文学家王闿(kǎi)运(1833—1916),他在自己的著作《湘绮楼论唐诗》中对这首诗大加推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曲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这也是对《春江花月夜》赞誉为“孤篇压倒全唐”的由来。


从此之后,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声名鹊起,受欢迎到了什么程度呢?晚清文学家、画家、音乐家姚燮(1805-1864)作过一首琵琶独奏曲,名《夕阳箫鼓》,后来干脆改名《春江花月夜》,成为中国著名的民乐曲目。


从张若虚在公元730年去世,到王闿运大约在1900年左右撰写《湘绮楼论唐诗》对这首《春江花月夜》极尽赞誉,张若虚仅仅顶着一个“吴中四士”的名头在经典文学殿堂的门外徘徊了1200年。各朝各代的才子在经过他身畔的时候想必会投来鄙夷的目光:吴中四士?浪得虚名!

但也有一些文豪圣手心悦诚服的,因为他们咏月的千古名句,几乎都脱胎于这首乐府诗歌。这其中最起码包括李白、张九龄和苏轼:


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等等探索本源的诗句,意境皆出于本诗中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若虚在这首长诗的第一句就写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王建在写“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时候一定想到了“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鲁迅先生说:“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传,文以人传。”张若虚的这首诗之所以长时间没有“流传”下来,是因为张若虚太像一个“路人甲”——没有显赫的官位、没有渊源的家世、没有悲惨或是辉煌的人生经历,甚至没有像“汪伦”、“元二”、“杜少府”那样登上其他诗人大作的标题以实现“蹭热点”的目的……文没有因为人传下来,那么人也没有可能因为文传下来。就这样,张若虚一直熬到晚清时期才守得云开见“月”明,也算是没有辜负这轮升于春江上的明月。

还是说说这首诗吧,原文如下: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首诗的题材并不冷门,乃是诗人门反复吟咏的主题:大自然的瑰丽景色、天地人的哲学思辨、相思之苦和依恋之情、对青春易逝的慨叹、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但是张若虚却以他的功力,借助“春、江、花、月、夜”这五个字,在各自独立却又紧密关联的景色描写中,寄情于景,以景喻情,把这些纷杂的思绪和谐统一的抒发出来,营造了更高的意境。

来源:细读唐诗品唐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