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基础,其实是个无底洞

 长沙7喜 2017-11-20


Lynne安蓝问了我一个问题。


核核,一个问题: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某钢琴家教学生弹钢琴,不是从基础的教起,而是随手扔了一篇很难的曲子,学生心有抱怨但仍努力完成,后面也似乎越来越难,但回过头来发现,最初那首很难的曲子学生们已经能够很流利地弹出。这篇文是在初中读到,几乎改变了我整个学习生涯。但是!某学习策略师说,最理想的知识模型其实是从易到难,慢慢掌握知识框架。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前段时间真的几乎面临崩溃。。调整好复习进度之后发现,普通的周测日测完全不能满足题量要求,特别是数学这种科目,不做到每天8小时根本收不住,但是复习是必须要的,还有其他科目,即使不测试也必须复习。那么在大方向不出错的情况下,复习与进步比例8/2是否合理?


回复如下:


首先,回答“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问题。


我在大学的时候猛读书,为将来打基础。因为,不知道将来做什么,想做的事情太多,所以读书特别猛,特别多。虽然读的多,但是读书效果,并不好。经常读的很焦虑。眼看四年就要过去了,图书馆里的文科阅览室和理科阅览室里依然有许多门类的图书,是我不曾涉猎的。比如宗教学、考古学、文献学之类的,还没阅读呢。更别说保存本阅览室、港澳台阅览室了。面对图书馆,我知道,我的知识到处都是漏洞。


这个问题直到研究生的时候才得以解决。那时候我读了物理学家温伯格的一篇文章。那是温伯格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的一次针对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演讲。他刚好讲到从本科生到研究生过渡,进入物理研究的那段经历。起初,他啥也不懂,根本找不到北。然后,一边听最前沿的演讲,参加研讨会,一边回去自己读书、读文献,不知不觉之中,研讨会能听懂的越来越多,而且可以参与讨论了。再后来,他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题目,然后进入研究状态了。


其实许多物理学家,本科的时候是学历史、学文学的,后来很厉害,甚至拿诺奖。

温伯格说了半天,有两层意识。第一,你得进入做事情的环境,对于科研来说,就是直接参加研讨会。第二,根据你想做的事情,回过头来打基础,来得及。


温伯格做物理研究的基础,相比于许多人来说并不好。他打基础的方式,就像你提到的那个例子。老师上来就是一首很难的曲子。学生硬着头皮拉下来了。那就是很好的起点啊。曲子本身是完整的曲子,可以用来表演,但曲子本身已经包含了许多基本功了。




这其实是两种思维方式。


一种是,首先打基础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下,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是否打好基础了。对于学生来说,一做题就知道自己水平了。否则,整天看课本、看书,打基础。考试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浪费了多少时间。尤其是,对自己产生了多么大的误会。有些人一看书,坐那儿不动两个多小时,不动笔,没有写下一行字。其实,元神出窍已经很久了。一整天都在神游。


另外一种思维,是做事情的思维。永远以做事情为主要内容,以把事情做到为目的。这样,学习就更有针对性。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那么打基础就是个无底洞。


相反,如果你总想着把事情做好,丝毫不屑于打基础,那会是更大的无底洞。例如,总想着做题,拿高分,而忽略了题目里的基础知识、基本解题步骤。那就是把进步建立在流沙之上了。实际上,每道题目,或者每个科研项目,每个工作项目,都包含着相应的基本功,相应的基础。做的时候就要用基本功,做的不好的时候,就要补上漏洞。特别是要补上最细微的漏洞,人与人之间的功力差别就差在细微之处。这样,随时随地都在前进,随时随地都在打基础。


关于,你问的第二个问题:复习和进步的比例是多少为好?


就拿进步本来说。所谓的进步本是指,把我新弄懂的,做错的不会做的都弄会了,记录下来的笔记本。


如果进步本里面的东西,我没有完全记住理解消化,我就不会开始新的内容。

多年之后,我看到曾国藩读书也是同样的办法:一页没读懂,不读第二页,一本没读懂,不读第二本。


“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徇外为人”。他打仗也是这样的,“结硬寨、打呆仗”,“凡与贼相持日久,最戒浪战。……宁可数月不开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


这样做看起来很傻,其实最精明。如果已经学的不断在遗失,那再学新东西,肯定也是重蹈覆辙的。所以,不断复习,就是止损。让损失止住。止住的前提下,凡是新学的,就果真能学到。知识的积累和进步,就是显然的了,踏踏实实。


“人笨就要多读书”提醒我,其实曾国藩的做法,正是《弟子规》里面的学习方法,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上面所写的曾国藩读书片段,主要在后半句“此未终,彼勿起”。前半句,“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是细节的技术,是读书技术,特别适合用来快速提高英语,调动全身肌肉感官和思想让效能翻倍。


所以,我应对考试的学习时间安排都是这样的:复习以往内容的前提下,其余的所有时间用来学习新学的东西。


过程中,通过测试,不断找到攻克目标。


整个过程有条不紊,欲罢不能。困了就睡,醒来就是战斗。


你说有时做数学收不住,一做8个小时。这正常,也是很好的标志,说明你学进去了,进入状态了。就像前几天,我凌晨4点多在【思维编程】里发帖子,居然立刻有人回应。其中居然有高中生。他的留言是,“越学越兴奋 睡不着了”(饶照尘)。

我觉得进入这样的学习状态,比分数、成绩什么的都重要。


各行各业所有有成就的人,都是能进入这种疯狂的学习状态的人。


反之,不能进入这种忘我的状态却能取得很大的成就的人,无论在生活还是在书籍里,我都没有看到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