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饥饿源于菌群、吃饭源于菌群

 姜太公人生如梦 2017-11-20

01



我们目前生活着的地球上,除了人类之外,同时也还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命形式的存在。我们不能、也不要认为微生物菌群没有智慧。事实上,这些小小的生命体充满了智慧,只是我们以往由于过于“大意”和过多地在意人类自己,而没有去正确地解读动植物以及微生物菌群出现和存在的逻辑。

我们此前大量的研究发现了这个新的并且是极其关键的情况,即人们在“吃饭”和“摄食”的“信号起源”问题上,看起来是以肠道菌群为核心的事件,而并不是此前教科书、学术界以及人们公认的“吃饭”是由“大脑摄食中枢驱动和决定的”。换言之,驱动人们产生摄食的饥饿感的原因,是源于肠道菌群,即“饥饿源于菌群”,具体指的是每当人体共生的胃肠道菌群进行繁殖的时候,就会破坏人体胃肠道黏膜去摄取碳源和氮源等物质,导致人体产生轻度的炎症反应,这种反应被人脑解读为“饥饿”信号。

 

当这个“胃肠道黏膜受到(肠道菌群)破坏”的信号通过包括迷走神经在内的“脑肠轴”传递到大脑摄食中枢之后,人们就会通过大脑控制人体四肢运动执行摄食指令、完成吃饭动作。当食物通过口腔进入胃肠道之后,人体共生的胃肠道菌群则会暂停攻击人体胃肠道黏膜,转而攻击、破坏、分解、消化所摄入的食物,用来满足自己繁殖、克隆自己的基因(DNA)的需求,类似于这本书《自私的基因(Selfish gene)》中的描述。在人体摄入足量食物即“吃饱饭”的情况下,肠道菌群不再攻击人体胃肠道黏膜的过程持续4-6小时。当下一个吃饭时间到来时,肠道菌群重新启动这个“攻击人体胃肠道黏膜用来繁殖自己后代”的过程,人体重新获得饥饿感,从而表现为人体每天一日三餐或一日两餐的饥饿感及由于该饥饿感所驱动的人体吃饭过程,即肠道菌群构成了人体饥饿和需要吃饭这一生理信号的核心。

这是我们于四年前即2013年12月19日提出来的科学假说即“菌心说”学说,现在已经获得了大量实验验证,并进而形成了“柔性辟谷”技术,即在吃饭方面,每天一日三餐的任意一餐或者任意多餐中,通过“喂饱菌群”事先满足肠道菌群的营养物质的需求,就可以有效地消除人体的饥饿感,避免人体胃肠道黏膜受到伤害,从而形成了“肠道菌群优先原则(Gut flora priority principle, GFPP)”,对于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情况在动物界和人类基本上是类似的。这是我们实验室近年来最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发现,已经发表了系列论文进行了证明,即每天一日三餐通过向肠道菌群提供其所需要的、人体不吸收的营养物质,即可减少甚至消除人体的饥饿感,从而启动人体消耗自身糖原和脂肪的过程,在只喝水、不吃饭的情况下,正常工作7-14天。该技术的直接应用是肥胖或超重人群的生理性减重,同时,也可用于地震救援等缺乏食物的情况下,科学、合理地消除人体饥饿感的需求,当然也可用于紧急动员时人体不需要携带一周到半个月的食品供应而能够利用人体自身库存脂肪为能量,让人体正常开展工作的情形。我们目前正在研究具体是哪些肠道菌群的种类通过哪些机制向人体传递了饥饿感。

由于上述“饥饿源于菌群”的研究已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和现实应用所证实,意味着在“吃饭”、“摄食”与“生存”等相关问题上,我们需要优先从肠道菌群、而不只是从人体的角度来看问题,即“人体吃饭是假象,菌群吃饭是真相”,或者说“民以食为天”的生物学本质是“菌以食为天,民以菌为先”。更进一步,我们可以理解为:肠道菌群通过人们的肉体(即人体)来“索取”其物质需求。类似地,动物的肉体也可以理解为动物的肠道菌群通过动物的肉体(胃肠道)来满足其物质需求的一种存在方式,而这样的物质需求是肠道菌群通过生化反应完成其克隆与复制和繁殖后代来体现的。具体地,肉食动物例如老虎、狮子的肠道菌群主要以肉类为“底物”进行菌群DNA的扩增反应和菌群的繁殖过程,而植食动物例如马、牛、羊等的肠道菌群则以植物为“底物”进行菌群DNA的扩增反应,这样就可以形成对动物及其共生的肠道菌群之存在的合理解释。进一步,杂食动物的肠道菌群则既含有能够分解肉类的菌群、同时也有能够分解植物的菌群。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大熊猫,在其生长发育阶段存在一个典型的“食性转换”的时期,其肠道菌群也在发生着相应的适应性变化。这样一来,我们对于人体以及动物的理解,就变得容易起来,即人体以及每种动物的肉体,都是该物种所对应的肠道菌群的承载体,不妨可以称之为“荷菌体”,即人和动物的肉体是以中空的肠道为架构而形成的一个支撑肠道菌群生存的平台,而肠道菌群则在这个平台中生存和繁衍自己的后代。换言之,人体以及动物的肉体,相当于相应物种的肠道菌群的发酵罐的罐体,而肠道菌群则是这个发酵罐的种子。这一点和植物种子生长在土壤里边类似,只不过在人体和动物的肉体这个角度来看,肠道菌群(终生)生长在消化道这个中空的腔体当中而已,供应这些肠道菌群生长和繁殖的营养物质的来源要么是胃肠道黏膜、要么是每天摄入的食物,即肠道菌群在人体和动物胃肠道里边“要么‘吃人’、要么‘吃饭’”。




互 动 菌 心 说 认 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