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利 · 当代【人物】李青萍之“青萍画”

 minye98 2017-11-20


长期身陷囹圄的遭遇,使李青萍丧失了她的全部作品。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她七十岁之后的新作。但即使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敏感和充满生命活力的艺术精神。正如画家自己说的那样:“一个艺术家的生活有多宽、多深,她的艺术就有多宽、多深。”饱经忧患的她继续发挥从印度画家那里学来的泼彩技巧,但现在显得深沉、苍茫而又自由、灵活。浏览她的作品,往往使人想起她的乡贤前辈屈原千古不朽的诗篇,瑰丽、奇幻的笔触寄托着对历史和宇宙的感怀、倾诉与追问。她善于安排鲜明、流动、闪烁的线条与点滴,让它们在深暗的背景上自由地驰骋,以出人意料的姿势炫耀自己的机智与勇敢。拙重稚气的笔触画出的人形,则流驻着画家内心永不凋零的人性温暖。


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李青萍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首先,她是艺术史研究的对象。她是中国艺术史上第一代从事现代绘画探索而又坚持到底的画家。在中国,这样的画家相当稀有,在吴大羽、赵兽之后,近年又增加了沙耆和李青萍,这确实是中国现代艺术史的大幸。其次,她是女性文化史研究的对象。这样一位终生坚持艺术创作的女性,以艺术为生活全部内容的女性,她的种种不幸和她面对横逆的坚忍不拔,都因其性别身份而倍增其沉重。第三,她是中国现代文化史、政治史、法制史的研究对象。作为一个被侮辱、被迫害的艺术家,她的遭遇的每一片段都值得人们研究、追问和思考。人类文化史上,特别是现代中国文化史上,命运坎坷的文化人大有人在。但像李青萍这样的遭遇,确实使人叹为观止。通过研究李青萍,可以更深地了解20世纪中国政治、文化生活。

——水天中 2003年


《静思》 纸板油彩 68.5x36cm 90年代初


由于贫困,李青萍不能画大画。她的作品画幅很小,但气魄很大。她的画从构思、用笔到用色,无不自由与洒脱。她用色讲究不同色彩的穿插与互补、对立与冲突、对立与协调、对立与统一。她的风格连续,手法连贯,绘制连贯。画面一气呵成,有鲜明的音乐感,与其说是画出来的画,不如说是唱出来的歌。姚楚英1941年在《青萍画集》序言中写道:“青萍兼善音乐,其歌声悠长壮丽,婉转动人。”她的画,画如其歌。这是李青萍绘画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是有主题而轻形象。有主题而轻形象是儿童画的特征,李青萍晚年仍旧很自我,很孩子气,有一颗赤子之心。有主题而轻形象也是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特征。李青萍的画,将西方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集于一身,包括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和野兽派画法。刘海粟在1943年参观李青萍画展时,声称“今日之西画引进中国,只有你与我为先驱”。刘海栗是唯我独尊不随口赞扬人的人,可知李青萍名副其实,尽管她有一些不在状态的作品。李青萍也是一位特别自信的画家,认为自己的画比徐悲鸿的画好。她的比较不指技法而是艺术观的高下。


第三个特点是她的画同现实没有直接关系,没有在画面直接诉说苦难。从她的画中,我感受到的是一个无我、无家、无国的艺术家,也可以说是超越自身、超越家国的艺术家。她是把艺术事业等同于人生的人。


第四个特点是无视性别特征,尽管她是女性。齐白石在1946年参观李青萍画展后题词:“李青萍小姐画无女儿气。”女儿气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重要特征,比如唐代论家就认为王羲之草书“有女郎才,无丈夫气”;国画十八描都是同女红联系在一起的。女性的阴柔作风在中国三千年一贯制。从这个角度讲,李青萍的画带有反传统的意味。她的传世之作,很难看到女性生理特征的痕迹,尤其看不到中国传统女性的特征。她的画,是现当代中国女性主义绘画的先驱。女性主义旨在追求女性同男性平等。李青萍其实一直活在过去,活在一个未婚女子的内心深处。她是一位不隶属于男人的女人,她的艺术不是生理意义上的女性艺术。


——彭德

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李青萍画展座谈会”上的发言


《母与子》 纸板泼彩 54x39cm 80年代中

“青萍画”赏析

(节选自严善錞《再谈李青萍》)

从题材上看,李青萍的画大致可分为人物、风景、花卉、抽象和图案五类。从作品的数量来看,1986-1988年和1990-1992年是李青萍绘画创作的高峰时期,基本上以水粉画为主,其中也有少量的油画。1996年以后,她的油画作品的数量开始逐渐增多,1998年,李青萍油画创作的达到了高峰时期。总体来说,它的水粉、尤其是水粉泼彩画以婉约松动的笔角触和千变万花的肌理见长,充满灵气;而她的油画却是以浑厚老辣的表现力见长,显示出她性格中刚毅的一面。值得在此一提的是,她的水粉画在作画的程序上有着自己非常明显的特点,她往往用玫瑰红或紫罗兰这类极难覆盖的颜色起轮廓或作底,并喜爱在深色的背景上用白色来勾勒形象,因而,在她的画面上常常会出现不少为一般画家忌讳的“翻色”效果,但是,李青萍却有意无意地利用这种“错误”,将它塑造成了自己一种特殊的绘画风格。


人物

在李青萍的人物画中,以戏剧和杂耍最具特色。李青萍年轻时喜欢听戏,能轻易分辨四大名旦的唱腔。“舞台”对她似乎有着一种特殊的意义。就象她漂泊和富有戏剧性的人生一样,她画面上那的舞台人物也大都悬浮在空中,若隐若显、游离不居。在造型和色彩方面,她较多则借鉴了中国的石窟壁画,而在用笔方面,与德国表现主义的画家诺尔德(N.Nolde)的手法有一定相似之处。这些腾空在天地间玩耍、舞蹈的似人非人的“符号”,以白色居多,聊聊数笔,非常具有李青萍的特点,并反复出现在她几个时期的作品中,它多少有些象征着“精灵”,即生灵的再现——生命的轮回与再生是久久萦绕在李青萍脑海中的一个主题。



《戏剧人物》 纸本油彩 56.1x33.8cm 80年代



《劳动者》 纸本油彩 55x39cm 80年代


风景

在李青萍的行旅生涯中,马来西亚海湾和日本富士山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风景画中除了荆州古城以外,这两者占有极大的比重。马来西亚曾经是李青萍的侨居之地,富士山是日本国的精神象征,据说,李青萍曾打算创作100幅富士山图。她笔下的《马来印象系列》,构图比较奇特,完全不受焦点透视的约束,历历在目的只有湛兰色的海湾、暖灰色的城镇与通红天空和白云,既有印象派手法的影子,也有象征派绘画的痕迹。她的《富士山系列》则以后期的油画最为动人,画面显得浑厚有力,充满张力,其撼人的气势,直逼日本现代画坛的泰斗梅原龙三郎。这些画着色夸张、响亮,白、黑、红、黄、绿五色浓烈而刺激。她时而堆砌,时而刀刮,时而扫刷,时而点戳,然而,这些不同的表现手法,总是被有机地统摄在整体的气氛之中,丝毫没有拼凑和生硬之感。这种生动活泼、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在与她同时期的油画家中,是十分难得见到的。


《富士山》 35.5x80cm 木板油彩 90年代



《吉隆坡港》 纸本油彩 71x37cm 80年代


花卉

对花卉的偏爱是女人的天性,如果盛开的鲜花能够表达一个人的心情就更是如此。李青萍稍早时期的花卉比较写实,后来逐渐变得奔放、夸张,以致成为半抽象式的作品。但依笔者之见,她前期(八十年代中期)的作品在艺术上更具魅力。正在这一时期,她恢复了公职,平反在即,而画面上的那些鲜花,很可能正是她的领导、亲戚、朋友和邻里给她送来的贺礼。她的《篮花》系列,显示出一种宁静而又愉悦的情调,笔致蓬松而又显遒劲,设色富丽而不失典雅。



《瓶花》 纸本油彩 48x39cm 80年代



《静物》 纸本油彩 44.5x32.5cm 80年代


抽象与泼彩

“图案”在李青萍的作品中并不占主要地位,但却也有它特殊的艺术魅力。如前所述,李青萍16岁时就进入湖北省女子职业学校,在那里她接受了刺绣等工艺美术的综合训练。1937年,李青萍曾以此为职业,任教于马来西亚吉隆坡城区的一所坤城女子中学。此后,这些知识便进入她的脑海。她晚年所创作的一系列图案作品,综合了抽象画和泼彩画的某些因素,显现出非常强烈的音乐感,在某种程度上,也与美国的波普画家琼斯(J.Johns)的风格相仿佛,弥合了“图案”与“绘画”的界限。可以说,李青萍的“图案”里隐含着生动敏感的绘画元素,而她的泼彩画和抽象画中又潜伏着比较理智的“图案”成分。



《翩翩少年》 纸本油彩 46.4x34cm 1982年


抽象画在李青萍的创作中几乎占去三分之一的位置,她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创作的作品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她前期的抽象画用笔自由、奔放,时有滴洒的痕迹,以线为主,材料上水粉居多。这些作品比较讲究画面的分布,顺势洒落的色点,与流畅的线条和基底互相生发,形成一种生动活泼局面。或许是受当时画坛注重形式的风气影响,李青萍这一时期对画面的肌理效果非常着迷,她常常采用拓印法来作画。她先将木纹用透明的色彩印在纸上,然后再用厚重的颜色或浓墨在四周勾勒涂刷,虽然有些游戏的成分,但也有不少佳构杰作。她后期的抽象画以油画为主,画面体块的成分逐渐加强,色彩纯度越来越高,她几乎是用原色在画布上直接涂抹刮划,比较接近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霍夫曼(H.Hoffmann)、弗兰肯萨勒(H.Frankenthaler)的风格,热情奔放,强劲有力,体现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生命力,但部分作品却失之于粗糙空洞。据说,李青萍晚年习惯在家把画布放在地上作画,时而用笔涂,时而用瓦刀刮抹,作画十分快速。当然,在这类作品中也不乏精品,尤其是那些色彩的递进和衔接控制得当、作风相对细腻、层次较强的画面,颇有孔宁(W.D.Kooning)的风彩。



《涡》 54.5X78.5cm 纤维板油彩 90年代


李青萍在八十年代初创作的泼彩画,幅面不大,她大都采用较廉价的道令纸。道令纸在遇水后,容易产行折皱和凹凸,一部分颜色就会聚集在沟槽里,形成一道道印痕。李青萍正是运用道令纸的这种材料特点,将稀薄的颜色一层层地泼洒在上面,使之产生一种网状的痕迹,然后再用颜色滴洒,溅起琐碎的斑点,使线性的底痕变得空灵起来。泼彩画与泼墨画虽然都以追求偶然性见长,但水墨多向纸内在渗透,而粉彩的则在表层流动。李青萍充分发挥了泼彩画的这一特点,她这一时期的作品尤其显现出色层堆积与互撞的肌理效果,且在构图上,始终保持一种向四周延伸的视觉张力。



《海之灵》 油彩纸板 122x88.5cm 90年代


难能可贵是,她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泼画的形式本身的实验,而总是力求每一幅都有它特殊的韵律和意境,给人以种种浪漫的遐想。在较晚些的泼彩画中,她似乎对画面的质地和空间有着更多样的的追求,她往往选用一些质地较实的纸张,在反复泼彩后,再用较厚的粉色在某些部位适当添加,使韵致的水痕和积色沉淀的摺皱、龟纹产生悦目的对比,这类作品在生动性上虽不如前,但在画面的完整感上,却有胜于前。虽然从直观上来看,她的这类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与美国画家波洛克(J.Pollock)的“滴画”(drip painting)有相似之处,但李青萍的画却似乎更有一种比较细腻的东方情怀,而较少“行动绘画”中刺激的成份。尤其她那些用色较为淡雅的、形态比较内敛的作品,更显示从这位女性画家的特殊艺术气质。


《傲慢与卑微》 木板油彩 50.5x40cm 90年代


《迷茫》 53.5x36.5cm 纸本综合材料 1985年


“李青萍的泼彩图都要打底色,一般不能一次完成,要经过五道工序,有的只打二道或三道底,都不一定。每道还要等晾干后再作画,有的中途还要晾干再作。她画油画也要打底,要等阴干后,才能作画。油画颜料阴干的时间比较长,有一次性完成,也有不是一次性完成,根据作品本身和心情而定。到九十年代,油画作品中有少数不打底,以材料的本色作底,作画时把颜料挤在纸板或木板、布上,用排笔、刮刀、铲子赶开,有时要将颜料分开挤在画面上,有时又把颜料挤在一堆,由她安排。”

——李美璧


李青萍的一生,充满了浓郁的传奇色彩,她数度红极画坛,又屡遭打击;她的作品热情奔放,充满人性,而她本人又奉行独身主义,终身未婚;她的作品被人高价收藏,而她晚年却为拿不出钱出版自己的画集而发愁……她那丰富、坎坷而传奇的一生,正是中国一段特殊历史的缩影,其生平折射出整个20世纪中国时代变迁。她的磨难,已随她的肉身仙逝;她的精彩和精神,却化作一幅幅绚烂老辣的作品流传于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