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跨越时空家国情怀的生动演绎 ——评西秦戏新编历史剧《马援伏波》

 风吟楼 2017-11-21

        在中华民族的浩瀚历史长河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即所谓国之重臣。他们是胸怀天下、忧国忧民、大智大勇、气魄非凡的一群人,一定意义上讲,这群人堪称对中国的历史演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陕西作为十三个古代王朝的建都之地,自然出了不少这样的重臣。那位以“马革裹尸还”闻名天下的马援就是其中卓越的一位。一部历史剧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于其能否使人物形象映照出剧情所描写的时代,透过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完成对历史的真实触摸。西秦戏《马援伏波》通过主人公马援岭南平乱的事迹,以光彩照人的舞台形象展示出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以相当的高度和深度勾画出这位国之重臣与时代的强烈互动,理所当然令人为之一粲。

        自西汉以来,中国的国之重臣几乎都受过孔孟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从中汲取了强大的精神力量,马援亦莫能外。马援少年时便胸怀大志,曾将所有财产都分给兄弟朋友,自己则过着简朴的生活,四方豪杰感其义气,甘心供他驱策。建武十七年,马援入朝任虎贲中郎将,后岭南暴动,汉光武帝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带兵征剿。两年间斩杀、收降反军万余人,平定了南越地区的叛乱。五年后岭南烽烟再起,马援以六十二岁高龄毅然请命南征。战斗中马援不畏矢石,常常拖着重病之身赴前线观察敌情,赢得了将士和百姓的尊敬。作为汉朝名将,马援的大半生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为国尽忠,殒命疆场,马革裹尸、不死床箦”是他的夙愿。他的箴言,“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将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高度统一,和孔子“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格言相映争辉,体现出马援的精神品格、高尚情操。西秦戏《马援伏波》紧扣马援 “马革裹尸还”的励志名言,艺术的将其作为创作主线和剧作的内核,牢牢把握住人物的精神脉络,真实地再现了马援征南的一幅历史图画与风景情境。全剧以伦勃朗式的浓墨重彩塑造马援那种公忠体国、一心为民、肃贪平叛、安内攘外的舞台形象,同时运用以小见大的艺术笔力,将马援的赫赫功业幻化为中华儿女为维护民族团结、捍卫国家主权、促进世界和平的精神气概呈现在观众面前。欣赏《马援伏波》,我们仿佛跨越了千年的时空,对视到了烽火连天的南越战场,也窥见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可以说,从此刻起,马援大步走进了我们的心底世界。并随着剧情的跌宕演进,场景的嬗变幻化,马援的形象也越来越伟岸高大,越来越丰赡清晰。

        第一场戏,马援同妻子的谈笑话别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渗透着壮士一去不复还的锥心之痛。一句“知夫莫若妻”,将数十年夫妻的恩爱溢于言表。第二场中,马援初到南越地,即锁拿仗势害民的贪官古庆,以军粮赈济百姓,彰显了他爱民如子的品德和不畏强权的风骨。第三场里马援甘冒奇险,孤身前往敌营吊祭敌军首领图海,最终凭借慷慨之词、坦荡之心说动图海之妻索兰。尽管索兰为夫报仇之火未息,却已流露出不愿与马援为敌的心态。这场看似不见硝烟的交锋,全然展示出马援非凡的智慧与过人的胆略。紧接着第四场氛围突变,马援面对士卒患病、朝廷猜忌、前途茫茫、孤立无援的厄境,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恍惚中他梦回长安与妻子相见,向爱妻诉说自己的满腔愤懑委屈。此刻的马援,褪去大将军的光环,尽显人性的一面。他的孤独、无助、委屈、绝望,都在那一声“手捧黄土仰望天,马革裹尸回长安”的悲凉慨叹中袒露无余。人物形象的鲜明、性格的丰满呼啸而出。接踵第五场戏,“曹木传诏赦古庆,伏波抗旨斩贪官”,在剧情凸显的高潮中,马援的精神世界、人格力量得到了炫目的凸显,人物形象的塑造至此臻于完成。曹木带来的密诏竟是让古庆官复原职,此情此景不能不在马援心中掀起惊涛骇浪!其时叛军尚未归心,又有倭寇图谋进犯,此刻若释放古庆,必然导致索兰姐妹和南越人民对大汉朝廷失望甚至绝望,刚刚出现的缓和局面势必丧失殆尽;若是立斩古庆,那抗旨不遵的后果无疑将自己置于株连九族的惨烈境地。这个生死矛盾戏剧冲突的巨大冲击力,将马援牵拉到人生抉择的十字路口。马援是人不是神,他也悲愤,也无奈,也仰天长叹;同时,他更是坚毅,更是果敢,更是大义凛然。为促百姓归心,为保社稷平安,他奋起挥刀,诛杀权奸。红氍毹上挥映着儒家那种舍生取义的精神写照,舞台中央矗立起来一个赤胆忠心、铁腕肃贪、靖疆为民的英雄人物形象。第六场及尾声剧情再掀高潮,汉、越军民众志成城,大破倭寇,旌旗猎猎,情绪沸腾。那根马援所立,象征永镇南疆的参天铜柱,宛若纪功之柱、警示之碑,散发着一丝神圣的悲剧光辉,更多洋溢着马援那“心系万民无私欲,敢叫南越换新天”的壮哉豪气,令人油然而生崇敬仰望之情。

        黑格尔在其《历史剧理论述评》中言道:“我们固然应该要求大体上的正确,但是不应剥夺艺术家徘徊于虚构与真实之间的权利。”对于历史剧来说,在做到基本还原时代面貌的同时也允许艺术家有虚构发挥的空间。《马援伏波》在编创者的精心构建下,剧中的马援在历史的框架之外具有了更多一些人性化的成分。他不仅是有才能、敢担当、为国家安全、百姓福祉殚精竭虑的好臣子、好将军,同样也是爱妻子、疼儿女、渴望与家人乐守田园的好丈夫、好父亲。在他身上观众看到的不是一个充满说教意味的符号化形象,而是一个与你我一样有血有肉真实人物。是一个生动鲜活、可亲可敬、如师如友的马援。我们能够和他一起感受他的痛苦、欢乐、焦虑、迷茫,这使得观众容易建立起与剧中人的某种微妙联系,与他同呼吸共命运,为他的熠熠光彩所照亮的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击节咏叹。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戏,马援这个主体人物,都是比较成功的。

        西秦戏是陕西秦腔在南粤大地的遗留,距今至少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西秦戏在保留秦腔板式结构的基础上,又与粤剧等当地剧种互相融合,取长补短,形成了文戏细腻柔美,武戏豪壮雄浑的表演风格。海丰县西秦戏剧团成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是建国后唯一的国有西秦戏剧团,被誉为“天下第一团”,在海陆丰和省港地区享有盛名。多年来剧团注重挖掘传统剧目,努力提高表演艺术,先后整理改编了《重台别》《回窑》《斩郑恩》等传统剧目,移植了《赵氏孤儿》《游西湖》《血泪仇》等秦腔优秀剧目。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2012年3月他们创排的新编历史剧《留取丹心照汗青》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开创了县级剧团在央视全剧播出的先河。《马援伏波》是该团精心创作的陕西广东历史交流之“南海三部曲”的第一部。该剧剧本由海南省琼剧院知名编剧陈涣创作,特邀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优秀导演王群执导,剧中主人公马援由西秦戏国家级传承人、广东省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家吕维平担纲主演。他们强强联手,将继承传统与求新求变相结合,殚精竭虑,砥砺琢磨,孕育出一部唱念做打各尽其妙、音乐舞美几臻上乘的优秀之作,让观众深深领略到西秦戏艺术的独特魅力。即使对椅子、酒坛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小道具他们也锐意发掘其审美价值,力求给观众奉献上一道道精美的艺术享受。君不见,第五场戏中饰演马援的吕维平就让一把椅子展现出丰富卓绝的舞台艺术效果。这种堪称绝活的“转椅功”,演员侧扶椅背,让一条椅腿支地,先后让其他各条椅腿轮流旋转起来,而后又在悲愤的演唱中跌坐回椅子上。这一番表演将马援悲愤而又无奈的心境入木三分地呈现在观众眼前,成为了剧中一大亮点。这些细节上的精雕细刻、绝活展览,不仅仅是戏曲技巧的闪光张扬,更是令角色个性愈加鲜明,有效地避免了人物脸谱化、符号化的窠臼,为成功地塑造马援这一历史人物注入了浓浓的现代表达。

        《马援伏波》以史为鉴,运用西秦戏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赋予“马援南征”传播中华文明的理想色彩,唱响了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代大歌,抒发了深沉的和平之旅、家国情怀,足以激发起中华儿女维护国家主权的强烈使命感与自信心,是一台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的好戏。该戏在西安索菲特人民大厦剧院的精彩亮相,标志着与秦腔同根同源的广东西秦戏在历经四百年后回到“娘家”,这对加强陕粤两地戏曲界的交流是一件盛事,同时也对弘扬中华戏曲文化,打造地方文化名片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大幕起落,灯光移幻,西秦戏剧团的艺术家又将开始新的跋涉。我们由衷地祝福他们一路欢歌,向着再创新辉煌的大道迈步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