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个“呐喊的疯子”蒙克看展系列 01

 昵称535749 2017-11-21

2017-11-20 23:57 | 豆瓣 

本文作者“Lucy”,欢迎去豆瓣App关注Ta。

【写在前面】

~~~~~~~~~~~~~~~~ 分割线 ~~~~~~~~~~~~~~~~

蒙克著名的“呐喊”,估计大家或多或少都看过、听说过,大致也都了解这幅画主要表达画家极端激烈的内心世界和情绪,直接表现在了橘红色的诡异天空 + 画作主角扭曲的面孔(主角就是蒙克自己)。

豆瓣日记:那个“呐喊的疯子”蒙克看展系列 01

连大家天天使用的微信表情,也是根据蒙克这幅画创作的。

豆瓣日记:那个“呐喊的疯子”蒙克看展系列 01

但除了“呐喊”这幅世界名画,大家还记得、看过蒙克别的画作吗?

蒙克六十年绘画生涯*起码*创作了:

- 1150幅油画

- 18000幅版画

- 7700幅绘画和水彩

- 13件雕塑

简直不能再高产了(为何说“起码”呢,因为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总数,这数目是奥斯陆蒙克美术馆自己的馆藏)

这个冬天,大都会美术馆的布劳尔分馆 Met Breuer 刚开了大展 “爱德华·蒙克:在大钟和床之间”,就是为了拓阔我们对蒙克的认识:展出蒙克长达60年的绘画生涯中的重要作品,了解蒙克饰如何通过 *不断回顾以前的绘画主题*,进而 *取得绘画技巧及风格的突破*

豆瓣日记:那个“呐喊的疯子”蒙克看展系列 01

如果大家对蒙克本人抱有强烈兴趣,还可以去中央火车站附近的斯堪的纳维亚文化中心 Scandinavia House 观看他们即将开展的 “体验式自我:蒙克的摄影展”。(注意:摄影展于11/21开幕,还要等两天——详细展览信息请拖至文章末尾)

豆瓣日记:那个“呐喊的疯子”蒙克看展系列 01

~~~~~~~~~~~~~~~~ 分割线 ~~~~~~~~~~~~~~~~

【本篇结构】

1. 蒙克背景大起底

2. 大都会展览

~~~~~~~~~~~~~~~~ 分割线 ~~~~~~~~~~~~~~~~

1. 蒙克背景大起底

1.1【早年穷困潦倒家庭状况连连】

- 爱德华·蒙克 Edward Munch 挪威人

- 1863年出生,农民家庭,爸爸是医生,还有两个姐妹和一个兄弟

- 1864年搬到奥斯陆,四年以后母亲死于肺结核,紧接着蒙克最喜欢的姐姐苏菲也死于肺结核(苏菲后来不断出现在蒙克的众多作品中)

- 蒙克的父亲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不间断地经历各种抑郁和愤懑的情绪、常常看见幻觉、认为各种家

庭变故都是神的惩罚

- 蒙克体弱多病,常常休学在家,为打发时日拿起画笔

豆瓣日记:那个“呐喊的疯子”蒙克看展系列 01

1.2【躁动上进青年期】

- 追求波西米亚式的生活方式,开始把自己的生活体验的情感画入画中,比如最喜欢的姐姐苏菲之死,就一直萦绕蒙克心头,被他在漫长的一生中(此人活了80岁)不断付诸于笔下,如下图:

豆瓣日记:那个“呐喊的疯子”蒙克看展系列 01

“病中的孩子”,1896,大都会布劳尔展出

- 1886年在奥斯陆展出时受到同行和批评家的猛烈抨击说:“这看上去都没画完!不正统!” 蒙克会把画布上的颜料用各种尖细的工具刮擦去,产生一种“未完成”“潦草”“不认真”的效果,想象力再丰富一点,可以联想到尖锐物品刮擦在黑板上发出的让人内心颤栗的声音。(如下细节图)

豆瓣日记:那个“呐喊的疯子”蒙克看展系列 01

- 1889年搬到巴黎,开始追随印象画派后期大师:马奈、高更、梵高、图卢兹·罗特列克

1.3【成熟高产期】

- 1892年柏林参展,画的主题、颜色都激发了各种争议,展览甚至被提前关闭,但蒙克趁着争议风头卖掉了很多画作(不要以为蒙克只是个“怪异孤僻的画家”,他商业敏感度超高而且颇能通过朋友圈自我营销)

- 开始绘制Frieze of Life系列,高产出了最著名的“呐喊”、“爱与痛”、“灰烬”、“麦当娜”、“青春期”(均在Met Breuer展出)

- 1890年后期开始捣弄摄影,但主要精力还是在油画和版画两种媒介上

豆瓣日记:那个“呐喊的疯子”蒙克看展系列 01

“麦当娜”,1895-97,Frieze of Life系列

1.4【晚年(其实还是高产期)】

- 1908年,长期以来的酗酒和吵闹的波西米亚式生活、以及失去父母姐姐的痛苦和焦虑,导致蒙克“神经崩溃”,入住哥本哈根一所医院,通过“食疗”和“电疗”修养八个月

- 出院后返回挪威,开始被挪威家乡的风景及农民和工人的日常生活所吸引,又开始高产

- 同时又开始画自画像,关注自己的死亡(1930、40年代蒙克就绘制过自画像)

- 1940年纳粹德国入侵挪威,蒙克的油画被打入“堕落艺术”的冷宫并被官方从各大德国美术馆内移走

- 1944年去世

豆瓣日记:那个“呐喊的疯子”蒙克看展系列 01

去世四年前的自画像,室内室外冰火两重天,大都会布劳尔展出

~~~~~~~~~~~~~~~~ 分割线 ~~~~~~~~~~~~~~~~

2. 大都会展览

展览囊括共计43件作品,横跨蒙克60年绘画生涯,一半以上的作品都是蒙克自己的私人收藏,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直到他去世。蒙克去世之前把自己的所有画作收藏和草稿全部遗赠给奥斯陆城市,构成了现在奥斯陆蒙克美术馆馆藏的重要部分——这么看来,露西觉得,蒙克其实非常清楚如何才能打造能让自己“留名青史”的品牌。

展览主旨中心:蒙克在长达60年的绘画生涯中“通过回顾以前的绘画主题不断取得绘画技巧及风格的突破”。(哈哈 这是露西的“总结中心主旨”,瞬间回到初中。。。)

展览结构:7个展厅根据“绘画主题”划分,同时展出早中晚期同一主题的不同表现作品:

夜色

绝望

疾病与死亡

自画像

青春期与激情

吸引与厌恶

艺术家与画室

露西在此就挑几幅自画像给大家讲讲细节,大家还是要自己亲自去体验哦~

1886年 (23岁)

自信的眼神、高扬的下巴,第一幅签名的自画像,已经开始从画布上刮擦掉颜料,达到一种“斑驳陆离”的效果(第二张细节图里面能看到有些剥落的部分是时间长自然剥落的)

豆瓣日记:那个“呐喊的疯子”蒙克看展系列 01

图上方的横条是灯光投射下的阴影,唉。。

豆瓣日记:那个“呐喊的疯子”蒙克看展系列 01

1895年 (31岁)

一身西服打着领结、目光炯炯、手指间夹着烟、云雾袅绕、只有左上角一点影子体现了一丝空间感。

豆瓣日记:那个“呐喊的疯子”蒙克看展系列 01

灯光从下方打出,特别高亮手部和头部。艺术史学家一般看到这里,都会不自禁想起美国艺术巅峰之作:托马斯·伊肯斯 Thomas Eakins 的名作“总诊所”——灯光效果同时强调画作主角的 技艺(手) 与 智识/理智(头)——于是蒙克不仅仅是一名画匠,更变身思想家了。

豆瓣日记:那个“呐喊的疯子”蒙克看展系列 01

Thomas Eakins,“总诊所”,1878,费城美术馆

1903年 (39岁)

这幅画的光源又设在底部,但高光的部位是画家自己的身体,背景也是一片艳丽又混沌的橘红、黄、红,好像火焰一样绕着人像上升,艳绿色勾勒了脸颊、肩部、腰部。蒙克先在自己花园里来了一张裸自拍,再根据摄影画出了这幅开始发神经的魔幻自画像。

豆瓣日记:那个“呐喊的疯子”蒙克看展系列 01

1920年 (57岁)

长期患有支气管炎的蒙克,似乎稍稍缓了过来——背景颜色轻巧还算明快、画笔生动有力、几大笔就勾勒出了脸部特征、人的姿态也不算佝偻虚弱。

豆瓣日记:那个“呐喊的疯子”蒙克看展系列 01

书桌上还有花、花瓶几笔蓝色线条粗壮流动,还有一叠白纸,等着蒙克继续创作。

豆瓣日记:那个“呐喊的疯子”蒙克看展系列 01

1938年 (75岁)

本身喝酒成性的蒙克在这里变身酒保,左手似乎在试图挑选出眼前的一瓶酒,具象的酒瓶和地毯/地板慢慢混为一谈,而他自己则是一副眼袋深重、嘴角下撇、头发散乱,似乎西服也变得不规整。

豆瓣日记:那个“呐喊的疯子”蒙克看展系列 01

豆瓣日记:那个“呐喊的疯子”蒙克看展系列 01

左手晃晃悠悠,瓶子开始有重影了。

1940-43年 (77-80岁)

蒙克站在笨重的落地钟和床之间,床单眼花缭乱,地板倒似乎擦得锃亮,外套和裤子勾线还算浓重清晰,但蒙克自己的脸和表情已经渐渐模糊,倒是背后墙上挂的画作林林总总,似乎要通过这么一副自画像、给自己的绘画生涯做个简单但又充满仪式感的总结。

豆瓣日记:那个“呐喊的疯子”蒙克看展系列 01

露西只挑了“自画像”展厅里的部分画作,看蒙克在不同年代、年龄、心境下绘制的自画像,不论是结构、角度、内容、色彩、笔触都能呈现出蒙克绘画当时的内在心理和态度,也体现了蒙克多变的绘画风格(但都非常一致地“遵循内心”)—— 23岁 比较传统的3/4侧面肖像、31岁 典型的十九世纪末艺术家大半身具象自画像结构、39岁 渐渐变向完全魔幻表现力的背景、57岁和75岁的自画像则或多或少有马蒂斯“野兽派”多彩的影子……等等

希望大家喜欢这篇小文。至于斯堪的纳维亚文化中心的展览,露西还没去看,但应该还不错——起码,文化中心的建筑看上去很不错。

*** 相关展览信息 ***

1. 大都会美术馆布劳尔分馆 Met Breuer

地址:945 Madison Avenue (东74-75街之间)

时间:11/15/2017 - 2/4/2018

链接:https://www./exhibitions/listings/2017/edvard-munch

2. 斯堪的纳维亚文化中心 Scandinavia House

地址:58 Park Avenue (东37-38街之间,摩根图书馆临街)

时间:11/21/2017 - 3/5/2018

链接:http://www./event/exhibitions/

(全文完)

本文作者“Lucy”,现居New York City,目前已发表了38篇原创文字,至今活跃在豆瓣社区。下载豆瓣App搜索用户“Lucy”关注T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