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聪明人读王阳明,愚钝人看曾国藩

 老刘tdrhg 2017-11-21

聪明人读王阳明,愚钝人看曾国藩。

一、曾国藩是典型的大器晚成。

1.青年曾国藩资质平平,不仅智商低,还有很多性格缺陷(浮躁、为人傲慢、“虚伪”、“好色”)。

2.三十岁这一年,曾国藩决定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立下了学做圣人的志向。

        君子一旦立志,就要有把天下所有人当成同胞,所有事物都看作与自已有关的气量,要磨练自己的心性,有内修圣贤外成王者之业的勇气,这样才不愧是父母所生,不愧是天地间一个完人。
3.曾国藩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每天反思自己,监督自己一步步向圣贤的方向转变。

        首先,曾国藩把写日记当成自己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日记要用楷书恭恭敬敬地来写,因为这样,能反映出自己一种诚敬的心态。而且他要求自己,日记中规定的事,就一定要做到。
        此外,他也通过这种方式,对自己的浮躁性格、暴躁脾气、“虚伪”的作风和“好色”的毛病进行反省,只要犯了这些毛病,就会自己痛责一番。

4.曾国藩在自我完善的路上不断地自我斗争,他从自我挣扎中悟到:学做圣人是终生的事业。

5.曾国藩能够成功,贯穿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是,恒心。
         他有一句话,“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论年龄大小,做的事不论难还是易,关键是有恒心,这样就能像种树养牛一样,不知不觉间一点点长大。

二、审时度势,建功立业

1.曾国藩临危受命,从一介书生变成了杀人不眨眼的曾剃头

        他的想法,是治乱世要用重典,要杀一儆百,让地方上那些蠢蠢欲动的反抗势力不再敢轻举妄动。

2.曾国藩创建湘军,遭同僚排挤,长沙受辱,险些丧命。

        如何对待挫折,是我们每个人人生中都会遇到的问题。曾国藩领悟到,对于有志者来说,挫折和羞辱是最大的动力,打击是最好的帮助。咬紧牙关,把耻辱活生生吞下去,就成了滋养自己意志和决心的营养。不争一时的得失。所有的委屈都会在取得成绩的时候得到该有的补偿。

3.曾国藩虽然手握重兵,但他遭皇帝忌惮,被解除兵权,提前退休。
4.曾国藩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反思自己,最终大悔大悟,创造了不世之功
        曾国藩反思,他在官场上一再碰壁,这不光是因为皇帝小心眼,地方官都是小人,自己身上也存在着问题。自己为人处世,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总感举世皆浊我独清。而且自己做人锋芒毕露,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所以别人不配合他,也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态度问题,和方式方法问题。
        曾国藩认识到,行事过于刚强的人,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是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善于退让的人。只有必要时和光同尘,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达到胜利的彼岸。


三、组建军队

1. 曾国藩选拔湘军将领和士兵,只选拔没有作战经验的读书人和农民。

        曾国藩一共总结了三个选将领的原则:第一个原则:选笨人(曾国藩主张选择是笨的,口才不好, 没有工作经验的人。曾国藩要建立的,是一个有精神力量的军队,他认为人的精神力量要比经验更加重要。读书人信奉儒家的孔孟之道,他们有信仰,而且读书人身上没有绿营军官贪污腐败的坏习气);第二个原则:有操守、没官气、多条理、少大言;第三个原则:选择 “不善说话”的将领。

2.曾国藩用诚恳和笨拙的方式与下级相处,让所有人都真心实意辅佐他开创功业。

        曾国藩对待下级,第一个特点就是不玩心眼。他说,“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对下级的第二个原则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如果你想成才,想有所发展,那么也要帮助别人成才和发展,全力给他们制造发展的良机。曾国藩对待下级,在态度和心态上,像父亲、兄长对待儿子和兄弟一样。曾国藩的第三个对待下级的原则,则是恕,用宽广的胸怀容纳别人。曾国藩做事,有一个独到之处,就是“功不独居,过不推诿”。有了功劳,分给别人。有了问题,自己承担。“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具体一件事的功劳,不必挂在自己名下,对领导者来说,成就下级,其实就是成就组织。如果你这个组织成就了,最终领导者也会成就自己,所以领导者心胸一定要大。

      曾国藩有一句名言,“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只有保持真诚的人才能战胜天下虚伪的人,用笨拙办法的人可以战胜投机取巧的人,其实这个才是他领导力的源泉。

3.曾国藩处理人际关系,主张什么事都退让一步,认为胸襟开阔才可以成就大事。

        早年的左宗棠桀骜不驯,非常霸气,可是曾国藩仍旧对左宗棠毕恭毕敬,因为曾国藩的谦虚,左宗棠给曾国藩出了不少军事和政治上的好主意。左以怨报德陷害曾国藩,曾国藩没有气急败坏地四处说左宗棠的坏话,他淡化了双方关系,从来没有公开或者私下里对人谈论他与左宗棠的是非短长,真的做到了“相忘于江湖”。
        曾国藩去世之后,左宗棠才意识到自己对不住曾国藩。他和曾国藩较量了一生,总也不服气。但是到了这一刻,静心反思,他服了。他以“自愧不如”四字作为二人关系的最后总结,曾国藩的胸襟让左宗棠心服口服。

       曾国藩常说:“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就是说功名利禄,都是浮华虚假的,只有你的胸怀,胸襟,才是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才能让你成就大事。

四、培养人才
1.曾国藩广撒网招揽人才,重用李鸿章。

2.曾国藩先挫败李鸿章身上的锐气,然后身体力行作出表率。

3.曾国藩对李鸿章的培养也让自己收获了巨大的好处。
4.曾国藩不贪恋权力,主动裁撤军队,把李鸿章推到了权力顶峰。

        曾国藩在剿灭太平天国之后,曾经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裁撤湘军。这样,可以减轻朝廷对他手握重兵的疑虑。但是,天下有危机怎么办?曾国藩就努力保住李鸿章的淮军,把军事重心转给淮军。

        政治人物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贪恋权力。曾国藩却不是这样,他做事总是从根本出发,立足长远,因此很早就非常重视接班人的选择培养。

五、家庭教育

曾国藩有两个儿子,都很成材。他的长子叫曾纪泽,后来成了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二儿子叫曾纪鸿,是晚清著名的数学家。除此之外,曾国藩的孙子也是栋梁之才。曾国藩的孙子叫曾广钧, 23岁就成了最年轻的翰林。有人统计过,曾国藩的曾孙和玄孙里,有一百多人都非常优秀。

1.曾国藩把自己未竟的心愿寄托在儿子身上,鞭策他们进步,他希望儿子可以弥补自己人生的遗憾。

        余生平有三耻:天文、算学,毫无所知,一耻也;每作一事,治一业,辄有始无终,二耻也;作字太钝,三耻也。

2.曾国藩虽然身为官场中人,但他反对子孙走科举的道路,读书不是敲门砖,读书是为了明理。

        曾国藩说:“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意思是希望你成为君子。所谓君子,就是在任何环境下,不管是富还是穷,都能找到快乐和内心宁静的人,这些快乐和宁静与财富、地位、权力无关。

3.曾国藩的教育理念,是让孩子在鼓励和肯定中成长。他不主张让孩子苦学,而是用鼓励的方式让孩子们快乐学习

        曾国藩认为,读书本来是人生最快乐的一件事,但是前提是不把读书当成敲门砖。所以他要求两个儿子读书,一定要体会书中的意思,从书里面品出一些滋味,从读书中读出快乐来,如果不快乐,不如不读。

        在曾国藩的心目中,孩子们的心灵活泼、身体健康比学业优异更为重要。他要求孩子们在读书的同时,也要注意身体。“要多散步,多亲近大自然,看花,看竹,看山水。要坚持饭后散步,临睡洗脚。”

        曾国藩经常对孩子们说:“胸中不宜太苦,须活泼泼地,养得一段生机”,你们内心不要有太多沉重和苦痛的事情,需要保持活泼的天性,休养生息。

        曾国藩“责弟严而责子宽”。其实原因很简单,曾国藩写家书的时候,弟弟们都已经是成年人了,有足够的承受力,但孩子年纪还小,需要更多的鼓励。

                                                                                                                                                       2017.11.19

                                                                                                                                                   整理张宏杰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