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向曾国藩学习蓄人养人用人之道

 精进的炮哥 2021-06-18

如果你本身是一个比较笨拙的人,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自己变得极其聪明,进而无所不能呢?我们开始分享,生活中,其实自己不聪明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最可怕的是,人不知道自己笨,还自认为很聪明,还处处去显示自己的聪明,这样的人很难拯救,也很难做成事,因为没人喜欢这样的人。但如果你知道自己笨,还能把自己的心收起来,你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是聪明人,你不能做的事,他们可以做,而且他们很有欲望去做,你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利用聪明人的欲望,在实现他们目标的同时,实现自己的目标。虽然你显得很笨,但所有的聪明人都能为你所用,你也就变得“极其聪明”,无所不能了。

下面我们来讲一讲曾国藩是如何笨出大智慧的,他的处世与用人之道如何?曾国藩知道自己笨拙,靠一个人不可能完成所有的事情,何况还是平定天下这样的大事,所以他选择“开挂”,通过组织人驾驭人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之志,这里所谓的“开挂”,是指曾国藩的“人才大计”。一个人做不了的事,可以通过领导驾驭他人来实现。一个领导者,正因为其无所能,才能做到无所不能。

“一个领导者,正因为其无所能,才能做到无所不能。”上面这句话很重要,人们提起曾国藩,一般认为他一生做了两件大事:平定太平天国和兴起洋务运动,除此之外,事实上曾国藩一生致力的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培养人才,当年咸丰刚刚登基,曾国藩就上疏指出,将来国家会陷入艰巨之境,那必定是因为人才的缺乏,他认为人才是天下兴衰的关键:“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

曾国藩一生致力的人才大计,最后他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和结果呢?据统计,曾国藩的幕府所培养出来的人,官至出使大臣5人,军机大臣2人,尚书2人,大学士2人,侍郎3人,北洋大臣1人,总理衙门大臣1人,总督16人,巡抚28人,还有以下各级的官员,数不胜数。如果你不知道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可以通过下面这个学家的话来理解一下,英国历史学家包耳格曾经说:“曾国藩是中国最有势力的人,当他死去的时候,所有的总督都曾经做过他的部下,并且是由他提名的。如果他曾经希冀的话,他可能已经成为皇帝。”

在收复天京前后,湘系的人才,那是“文武错落半天下”。在攻克天京后,满清大半壁江山都在湘军手上,曾国藩在当时要想推翻满清当皇帝,也并非不可能。当年胡林翼带着600人来两湖前线,是曾国藩的推荐和帮助,让他当上了湖北巡抚,胡林翼起家的6000军队,就是曾国藩送给他的。胡林翼一直记得这份恩情,视曾国藩为“老板”,当年左宗棠才高气傲,凌辱朝廷命官樊燮,被朝廷缉拿要就地正法他,后经曾胡全力救助,终化解此难。

曾国藩和胡林翼左宗棠脱身后,来到曾国藩大营效力,后曾国藩派他到湖南创建楚军,左屡立战功,曾国藩向朝廷推荐左宗棠当上了浙江巡抚,还有他的学生李鸿章,曾国藩更是倾尽全力去培养他成才,更把他视为自己的接班人,当年曾国藩迫于朝廷压力,决定裁撤湘军,但他战略眼光如炬,留有后手,那就是“裁湘留淮”,虽然把湘军裁掉,但让学生李鸿章到上海创建淮军,还把当时湘军成熟得力的队伍八营调给李鸿章使用,借湘军之力陶铸淮军风气,所以淮军创建之初,班底实际上是湘军,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都是晚清名臣,他们都是湘系人才,都曾经得力于曾国藩的提携和帮助。

那么,问题来了,曾国藩培养人才的战略手段是什么呢?建立幕府,所谓的幕府,就是幕僚班子或者说助手班子,再通俗一点,曾国藩的幕府,更像是一个人才培训学校,曾国藩就是学校校长,一般官员的幕僚,顶多不过几人或者几十人,而曾国藩身边,他的幕僚团队,鼎盛时保持着一两百人的幕僚队伍。据统计,曾国藩幕僚先后共有497人。

这些幕僚都是些什么人呢?除了幕僚谋士,各地的官员,还有候补官员、法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机械师等。中国当时一切出类拔萃的著名人物,几乎都被他吸引到身边,

举个例子,我们来看看,曾国藩培养人才的机制是怎样的、

第一步:求才,曾国藩说,寻找人才,要如同饿鹰扑食,贪商求利一样,他行军打仗,每到一个地方,都要贴出告示,寻访英贤之才,有举荐贤才者,都能获得相应的奖赏,凡是具有一技之长者,曾国藩都设法收为己用。朱安东说:“曾国藩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种类人才,幕府之盛,自古罕见,求才之诚,罕有其匹。事实证明,其招揽与聚集人才的办法是正确的和有效的。”,李鸿章的到来,让曾国藩非常高兴,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他的父亲李文安是曾国藩的同年,所以年轻时就拜在曾国藩门下学习文章,而曾国藩十分欣赏李鸿章,认为其才可大用,李鸿章这个人明敏有识,才气外露,进取心极强,曾国藩认为他未来会青出于蓝胜于蓝,所以不惜耗费心力去培养李鸿章。

第二步:观察,人才到来后,曾国藩会先发一点工资让他们安心,然后亲自接见,认真面试,新人到来后,曾国藩一般都会让他们到前线去经历一段时间,一是让他们直观了解湘军的面貌,二是通过他们来了解前线近期的情况,三是通过这种方式鉴别他们的能力,要做到用之无误,不仅要察言观色,还要试之以事,验之以效,李鸿章到来后,曾国藩就给了他一份任务,让他跟曾国荃的部队前往景德镇,让他悉心体察,以考察李鸿章的见识,第一步,先面试,第二步,让他们去前线完成一些小任务,经过这两项考察后,曾国藩才会确定他们的具体工作,有胆气血性的,让他领兵打仗;胆小谨慎的,让他筹办粮饷;文学擅长的,让他办理文案;学问渊博的,让他校勘书籍,而李鸿章呢,这哥们是一个综合型人才,不仅能办实事,还能写一手好文章,当时曾国藩身边正缺文案高手,就留李鸿章在幕府当“书记员”。

第三步:培养,观察完人才后,按照他们的所长,来给他们安排匹配他们才能的职位,曾国藩认为,人才大多都是通过磨炼出来的,天生天才只是极少数,而中等以下的人才都能通过培养教育造就出来。

曾国藩的培养方式,主要有两点,一是通过定期的考试,他自己作为老师来阅卷,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他们的文字水平以及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即使是在前线打仗,他也会抽出时间在幕府中安排考试,一般是每个月两次,由曾国藩亲自出题,让幕僚们作文,做完后曾国藩就像老师一样,在深夜批卷。

第二个方式,是通过谈话,也就是面授,曾国藩十分喜欢聚集大家一起吃饭,然后利用吃饭时间,跟大家谈古说今,表面上是闲谈,实际上是向这些幕僚们传授自己的人生经验和读书心得,李鸿章智商高,才华出众,24岁就中了进士,和曾国藩一样也进入了翰林院,所以他待人接物,经常盛气凌人,俯视一切,曾国藩想,如果将来他要独当一面,还必须要经过一番磨练,所以经常在大家面前折他的锐气,还利用幕僚厉害的人,与其争论,挫其傲气。让他时常与天下第一流的人物接触交流,领略天下名士的风采。

有一个小故事:说是李鸿章这人特别爱睡懒觉,而曾国藩呢,特别爱早起,每天黎明就要和幕僚们一起吃饭,刚开始,李鸿章特别不习惯,还特别烦曾国藩这么早就吃饭,有一天,有人来叫他,他假装他自己头疼说来不了,其实就是赖床不想起,曾国藩显然知道他说谎装病,大动肝火,接二连三地派人去催他起床吃饭,结果李鸿章过来吃饭,吃饭期间曾国藩一言不发,直到吃完饭后,才说了一句话,说我大营所崇尚的,唯有一个“诚”字,言外之意就是批评李鸿章“不诚”,自此之后,李鸿章日日早起。

李鸿章后来回忆说,我老师(曾国藩)实在厉害,煞费苦心地把我爱睡懒觉的习惯改掉。久而久之我逐渐习惯了早起,也不觉得有多苦,相反,早起的习惯,让我受益终生。我们知道,曾国藩是一个极其自律的人,每天作息都极有规律,而李鸿章受他老师曾国藩的影响,也渐渐养成了像曾国藩一样的自律习惯,甚至到了极为神似的地步,不光是李鸿章对曾国藩充满感激,曾国藩幕府中大部分人都对曾国藩感激终生,因为他“能随人之才以成就之,故归之者如流水”,同时,曾国藩用人,还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己欲立而欲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只要有机会,甚至在自己处于危险境地的时候,也要全力给别人创造发展的机会,

同样是晚清的名臣左宗棠,他用人就不是这样,甚至是与曾国藩相反,左宗棠用人,喜欢使别人永远盘旋在自己脚下,让别人离不开他,所以他往往不会出死力去保举部下升官。终其一生,左宗棠提携起来的人非常少,而曾国藩在保举下属方面非常尽力。他的幕僚大部分都在幕府成才,然后成就自己的事业。

薛福成说过这么一段话评价曾国藩:“自昔多事之秋,无不以人才之众寡,判功效之广狭。曾国藩知人之鉴,超轶古今,或邂逅于风尘之中,一见以为伟器,或物色于形迹之表,确然许为异才。平日持议,常谓天下至大,事变至殷,绝非一手一足之所能维持。故其振拔幽滞,宏奖人杰,尤属不遗余力。”

天下之大,事情之大之艰,非一人之力而可为可成。所以要办大事,必须用可用之人,而人才难得,作为领导者,必须要有发掘培养人才的思维和意识,曾国藩一个笨拙之人,为何能成就如此丰功伟业。

也许正是因为他的“笨拙”,所以天下聪明之人都能为其所用,领导者要想无所不会无所不能,那就必须要无所会无所能。只有无所会无所能,才能最终实现无所不会无所不能,这就是老子说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深刻道理。

进群:炮哥读书交流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